MySpace和它的信徒
在Friendster引领的SNS中国式生存的第一波日渐式微之际, MySpace引领的SNS中国式生存的第二波开始甚嚣尘上。
Myspce的两位创业者克里斯·德沃夫和汤姆·安德森为Friendster最初的成功所打动,认为自己拥有的针对网络个人用户的开发和推广经验,可以很容易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在经过三个月时间开发之后,一个和Friendster功能类似的网站MySpace于2003年年底上线。
在最初上线和开始推广后的6~9个月内,MySpace的用户增长并不成功。但是随后在洛杉矶地区的Club、乐队和各种派对中的地下推广,为MySpace用户的病毒式扩张带来了突破。恰好此时,正是Friendster遭遇服务器负荷超载的麻烦时期。这给了MySpace迅速崛起的机会。经过两年的快速发展,MySpace拥有了4 000万注册用户。并且于2005年被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收购。一年之内MySpace为新闻集团的福克斯互动带来4亿美元的广告收益,而当年福克斯互动媒体总收入才5亿美元。
2007年年初,借助着新闻集团多年在中国本土所建立起的政商关系,MySpace来到中国,考虑到之前跨国巨头几乎无一胜算,MySpace和它的东家新闻集团采取了诸多手段来谋求MySpace在中国的成功。
首先,他们邀请了前微软中国MSN事业部总经理罗川来担任MySpace中国的操盘手。
1994年,罗川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硕士毕业后,因为其在研究生期间多次为微软的北京活动做翻译,包括给当时来华访问的比尔·盖茨做同声传译的经历,罗川顺理成章地进入微软中国公司工作。那时的微软中国公司还只是一个北京办事处,包括营销、业务、服务、支持,加上财务和总经理,一共只有12 个人。当时履新的总经理杜家滨,给罗川签发了微软业务代表的聘用函。
6年后,2000年,罗川成为首个被选送微软总部接受在职培训的中国员工。
回国后,罗川开始给当时的微软大中华区总经理罗麦克和中国区总经理高群耀做助理。
2002年2月,准备创业的罗川被他的两个老板—高群耀和罗麦克说服,在微软中国公司内部创业,策划MSN的中国业务。
之后的故事是:“不和陌生人说话”的MSN从QQ那里抢下一块市场,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即时通信市场存在细分,而MSN抓住了机会。用MSN进行沟通在写字楼的办公桌面上占据主导。“加我QQ”变成“加我MSN”,品牌形成。用户在成为MSN粉丝的同时,心甘情愿地忽略MSN服务器不在中国—这造成登录不是那么顺畅、甚至还常会当机的现实。MSN中文网把频道外包给中国本地合作伙伴,MSN坐收租金。就这样,MSN实现了本土化。
如果以没能打败QQ作为衡量标准,罗川在MSN中国的表现不能称为大成,但由于把MSN中国带到一个除QQ之外其他即时通信软件不曾达到的高度,MSN中国也由此成就了罗川,由此,其本人也进入了新闻集团的视野。
为了游说罗川,新闻集团采取了其他跨国巨头所没有采取的道路,给予了罗川和他的创业团队股东地位, 其具体操作是:由罗川为首的创业团队共同投资和成立了麦斯贝(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这个创业团队占据三分之一的股份;新闻集团、IDG和田溯宁的中国宽带产业基金三大机构作为投资人向这个公司注资。换句话说,罗川不仅仅是个职业经理人,他也是股东。
不过,在麦斯贝公司中,新闻集团实则处于控股地位,所占股份超过50%。而田溯宁的宽带产业基金和IDG所占的股份有限,加起来也不超过15%,即使加上罗川创业团队的33.3%,也在一半以下。
同时,在由MySpace的两位创始人汤姆·安德森和克里斯·德沃夫、邓文迪、高群耀、熊晓鸽、田溯宁、罗川等人组成的董事会中,就算田溯宁和熊晓鸽倾向于支持罗川,但是三席对四席,永远不能取胜。这让罗川的“股东”身份形同虚设,所谓的自主权力自然大打折扣,这必然导致一个互联网公司创业心态的缺失,说到底,这只是个伪创业公司。
除了给予罗川名义上的股东地位外,新闻集团还给予了罗川相当多的运营自主权,与之前的其他互联网跨国公司相比,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最直接的一点是,MySpace中国采用了myspace.cn的独立域名,并授权可以享受服务器在中国、自主招聘、可自行在原代码程序上修改等权利。而MySpace总部会从品牌、后台技术、运营经验等方面予以支持。可惜,事实却不尽然。
在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地方,MySpace的地盘永远都是青少年的聚集之地,以音乐和乐队为向心力,其色调、页面设计、互动方式都适应于此。“最活跃的空间,最酷的音乐,最好的朋友”,邓文迪曾如此形容MySpace。
事实上,在MySpace中国刚成立时,确实打算复制这种年轻用户+音乐的模式。当时,罗川的团队赞助了十三月中国独立音乐系列、Levi’s第四届校园摇滚音乐节等音乐活动,也在音乐酒吧中举行过多次社区互动。但是,由于中国用户和美国用户在对音乐的需求方面有所不同,再加上MySpace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核心人员大多来自微软、雅虎这种跨国公司,这让他们很难去做类似于51.com那样的草根交友社区。于是,虽然花费巨资,但第一轮推广收效甚微。
这让MySpace中国团队觉得,在年轻人市场,腾讯和51.com的力量过于强大,MySpace很难从中获得机会。最终,罗川决定走MSN当年的路线,攻打自己擅长的白领市场。
为此,2007年7月,MySpace中国和MSN中国社区频道建立合作,从这里导入用户。而在看到开心网用网页游戏获得大量白领用户之后,2008年7月31日,MySpace中国又进行了改版,推出社交游戏。罗川在接受记者时曾表示,MySpace中国的用户基本都是有职业的“四有新人”—有创造力、有创意、有品位和有地位。
显然,这种Facebook化的思路并没有获得大股东新闻集团的认可。后面的故事是,罗川悻悻而去,前往中国移动下属的卓望互联当CEO,帮中国移动做S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