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友世纪和光线传媒先合后分

    与分众传媒和好耶在2007年春天的先分后合、江南春和朱海龙携手前行不同的是,2007年冬天,光线传媒和华友世纪的故事是先合后分,期间也有诸多转折。

    与在海外上市的大多数网络概念股不一样,华友世纪的5人创业团队完全由一群具有跨国公司背景的职业经理人组成。这个团队,参与了亚信科技在2000年登录纳斯达克,他们的身份是职业经理人。5年之后的2005年春天,这个团队创立的华友世纪成为第18家登录海外股市的中国网络概念股,这一次,他们的身份变成了创业者和投资人。

    1999年年底到2000年年初,王秦岱、刘晓奚、季平、杨凡、李杰强5个人分别从北电网络、朗讯、思科等国际电信巨头的高管位置上空降亚信科技,担任其中国区总裁和副总裁的职位,全面打理日常运营。2000年3月,亚信科技在纳斯达克上市。2001年年初,5人同时离职亚信,三个月后,收购UT斯达康旗下的华友斯达康,更名为华友世纪,转型做无线增值业务。

    离开亚信,是因为遇到了两重“天花板”,其中之一来自业务层面。亚信的传统业务系统集成并不具有很强的规模效益,王秦岱说,系统集成要依靠人工专业经验的积累,不是一个可以迅速膨胀和伸缩的商业模式。亚信因而向软件转型。但是,针对电信运营商的软件也难以解决规模扩张的问题,因为国内软件产业的大环境并不理想,而且电信运营商数量少,并处于寡头垄断者的强势地位。另一重“天花板”则来自这群职业经理人的个体诉求,即要从“单纯的日常运营管理,上升到决定战略和应对环境的高度”。王秦岱说:“在亚信的经历激发了自己身上的创业基因。”

    王秦岱团队为突破两重“天花板”找到一个合二为一的解决方案:自己创业,进入为消费者直接服务的行业,因为“中国的消费能力已经是全球第三,并且消费品行业可以实现规模扩张的商业模式”。于是,王秦岱团队圈定了在当时还处于萌芽期的无线增值业务,并在2001年3月通过买壳华友斯达康进入该领域,并获得了中国电信运营商发放的早期SP牌照。

    从2002年开始,伴随着网易等互联网门户的大举进入,中国的无线增值产业迅速井喷。2003年开始,Tom在线、掌上灵通、空中网、华友世纪等比较纯粹的无线增值服务商和腾讯等尤其依靠无线增值业务赢利的综合门户相继登录海外股市。

    从2001年离开亚信科技到2005年华友世纪上市,王秦岱团队成功突破了职业生涯和企业业务两重“天花板”,完成了创业者的转型并在短期内实现了无线增值这种消费服务模式的快速扩张。但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的再次发展,另外两重挑战又横在眼前。

    “没有核心价值”,王秦岱这样形容华友以及所有SP公司。自始至终处于中移动等寡头运营商的钳制之下,中国的无线增值服务商在产业链上天生弱势。王秦岱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主导角色几乎不可动摇,它们在国家支持下,用数十年、花数千亿美元做出这样一个移动网络。在短期内谁想撼动它,都几乎不可能。”同时,SP还要通过运营商才能抵达其用户。正源于此,SP甚至广大互联网公司,无法摆脱对电信运营商的“人生依附”地位,几乎不具备谈判能力。中国移动在2004年年中开始的SP整顿,就使中国网络股“蒸发”了几十亿美元的市值。

    SP的另一根软肋来自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内容供应商,比如世界四大唱片公司。王秦岱的担心是,如果某一天唱片公司要亲自进入SP,或者直接和移动运营商合作,砍掉中间商这个环节,那么现在的SP就会遇到深重的危机。王秦岱说:“对SP而言,谁首先突破这两个限制,谁就上一个台阶。”在此背景下,包括华友在内的SP都采取大力自创内容、打造自有品牌、发展非运营商用户等措施。

    同时,作为创始人和管理者,王秦岱团队似乎开始对目前的企业管理不再抱有曾经的浓厚兴趣,他们给自己新的定位是投资人。“三五年以后,应该向投资人的角色转变,看好什么行业、看好什么人,就帮助他们。”王秦岱说,“站到一定高度,站在产业链上看待合纵连横的机会和资金的投入,我觉得可以做很多事情。”

    其实,个人定位的转变和作为SP所需要的突围也是契合在一起的。王秦岱相信,一个企业的增长,一定是企业内部“有机增长”和外部“非有机增长”共同促成。如果不在合适时间进行合纵连横和并购这些“非有机”措施,就无法进入下一个台阶。而要进行并购和产业整合,操作者必须具备投资人的宏观眼光。

    而这个并购对象在2007年出现了,这就是光线传媒。

    光线传媒是中国知名的民营电视内容制作公司,创始人是大名鼎鼎的王长田。

    王长田,1965年4月出生于辽宁大连。1984年,王长田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复旦新闻系创办于1929年9月,是国内创办最早的新闻教育机构,也是出人之地,新浪CEO曹国伟、《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财经作家吴晓波、《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都是出自复旦新闻系。

    1988年王长田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工作。两年后调入《中华工商时报》当记者,后升任市场新闻部副主任。

    1995年,抓住一个机会,王长田进入北京电视台,参与一档新栏目《北京特快》,并且成为制片人,栏目的宗旨是,坚持以真正的新闻眼光关注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话题以及现象。虽然之前没有电视经验,但是王长田却表现出了惊人的电视内容驾驭力,并自此之后成为一位电视人。

    1998年,王长田同几个朋友成立了“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1999年5月,光线制作的《中国娱乐报道》样片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发布,7月正式在湖南台生活频道等20多家电视台播放,最初的时候是每周三期,引娱乐风气之先的内容很快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收视率超过了其他电视台的娱乐节目。 一炮打响之后,王长田用多年积累的人脉,开始找各地电视台合作。

    2000年元月起,20分钟的《中国娱乐报道》在全国80多家电视台实现每天播出,被称为娱乐界“新闻联播”。王长田用较高的覆盖率和时尚化的形象再转身同广告客户谈。广告商都在寻找一个既能覆盖全国又能和当地的促销配合起来的媒体,而光线就是这样一家载体。

    2000年6月5日《中国音乐风云榜》开播,后来更名为《音乐风云榜》。王长田在一个传媒营销论坛上回顾了最初做《音乐风云榜》的思路:“音乐是少部分人的节目,收视率很成问题。我们想寻求突破,有人提议应该搞一个颁奖典礼,我们很快接受、统一了这个想法,决定在2001年年初搞颁奖典礼。”第一届选择在深圳颁奖,大获成功。之后王长田不断想着各种办法继续做《音乐风云榜》,到2008年,已经举办了8届。

    2003年5月,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当时38岁的王长田说:“这是一个名利双收的行业,是世界上少有的同时能满足你的个性与兴趣的需要,让你工作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和快乐,同时又能带来财富和社会影响力的行业。”这或者也是给人一点虚荣心的行业,之前他曾经表示过,任何一个明星的联络方式,他只要10分钟就可以找出来。

    不过,王长田的问题是光线只是内容制作和提供公司,无法进入到电视台的播放端,这制约了光线的发展。

    2004年年底,因为北京二套和北京四套合并,四套改成电视剧频道,由于同北京二套《每日文化播报》定位重合,《娱乐现场》被迫从北京四套撤播。作为补救,《娱乐现场》迅速与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三套达成合作协议。

    这实际上不是一个个案,2003年以来,同属广电系统各地的有线台与无线台陆续完成了合并,随着制作能力的整合,他们开始倾向于自行制作娱乐电视节目。

    此后王长田有感而发:在传媒平台没有市场化的前提下,所谓“内容为王”是不成立的,内容必须与传播平台相结合。

    其实在很早的时候,王长田就参与过北京有线电视频道的筹备,向这个方向靠近一步。不过此后,北京市的无线和有线频道重新整合,然后成立了歌华有线。王长田希望建立有线频道的想法落空了。

    而华友世纪这边,希望能寻找到有娱乐行业资源的内容制作方,这正是光线所擅长的,虽然电视和数字音乐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差别不大。光线传媒这边,希望能拥有自己完全掌控的发行渠道,华友世纪拥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全网的服务资质许可,更重要的是,作为上市公司的华友世纪拥有大量的现金在手上。

    2007年11月19日,华友世纪与光线传媒宣布合并,成立新公司“光线华友”。合并案的财务顾问华兴资本设计了为期两年的所谓“对赌协议”:双方将共同组建光线华友传媒娱乐集团,最初时,光线传媒在新公司中占42%股份,但随着业绩的增长,光线将获得增发的新股,如果股价达到8.5美元以上,光线传媒将拥有最多65%的股份。

    这一合并的背景是,SP行业的整体性滑落,自2006年年中以来,业绩逐月下滑已经成为这一行业的特征,2007年第二季度,华友世纪收入为1 460万美元,比上一季度下降12.3%,同比下降20.4%,净利润仅为20万美元。从这个意义上说,光线传媒属于借壳上市。

    多家媒体指出:王长田将出任光线华友董事长兼CEO,华友世纪CFO王少剑将出任联席总裁兼CFO,另一位联席总裁是光线传媒副总裁李晓萍,而华友世纪的董事长王秦岱将淡出。

    此时眼球都集中在了王长田身上,在2007年12月11日举行的《财经》年会“2008:预测与战略”上王长田畅谈了未来趋势,他指出,未来中国的传媒业将普遍采用“全传媒+全娱乐”的商业模式,并借此获得空前的发展。

    然而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根据合并时间表,两家公司股权交割应在2008年1月底之前完成,交易的最终截止日期是3月31日。显然它们没有依据这个进度走。

    一度传闻满天飞,有众多媒体引用的传闻是:华友世纪发现光线传媒的业绩存在虚报的成分,实际业绩仅为原来告知的1/10。而在2008年3月4日深夜至3月5日凌晨,多家媒体记者接到匿名电话,超过20家媒体获悉,报料人“酒后义愤”,爆料华友世纪CEO王秦岱不愿意离开管理层,导致合并告吹。

    王长田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强调:从2004年到现在,光线传媒的财务一直是德勤在负责审计。光线传媒没有什么财务数字上的问题,而当年的具体财务数字德勤还在审计,没有出炉。

    2008年3月7日,华友世纪宣布已经同光线传媒达成一致,将终止2007年11月19日达成的合并协议。那么理由呢?华友世纪宣称,双方在企业战略方面存在重大分歧,所以终止合并协议。当日华友世纪股价下跌5.34%,报收2.81美元,创下52周来新低。

    一场鸡飞蛋打的拉郎配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