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让阿里巴巴世人皆知

    很多年后,提起2003年的那场非典,马云的心情仍会很复杂。他应该感谢非典,如果没有2003年的那场非典,就很难有今天的马云。但他又很难对灾难说谢谢,这让人感觉他是靠发国难财起来的。

    虽然现在关于马云的图书以打计,但对于马云,对于这个个子瘦小、骨骼清奇、张口大话连篇的前英语教师,却缺乏对其内心真正的审视和观察。很显然,不是视角和维度问题,比如非典,就是一个可以让马云能很好地回归自我的话题。我们关于这个已经过分神话的人物的讲述也正是从非典开始。

    2003年3月6日,北京市接报第一例非典病例,一个叫SARS的幽灵侵入中国,这是一种传染性很强,可能导致猝死的严重急性肺炎,更可怕的是,它的病原尚未确定,所以被称为“非典型肺炎”,它飞速蔓延,从广东到香港再到北京、上海;几乎每天都有死亡的病例出现。到4月28日,仅北京市就确诊1 199人,疑似病例1 275人,死亡59人,时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市委副书记孟学农因防治不力被免职。一时间,抗击非典成为举国上下的头等大事。因为这种病毒传染性极强,所以一旦发生一个疑似病例,当即要进行大面积的整体隔离。

    尽管包括马云在内的电子商务业内人士都不承认,非典其实是电子商务的大机遇,但事实确是如此。由于到这一年的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才对北京做出解除旅游的警告,所以从2003年3~6月,基本上大半个上半年,整个中国的商业活动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特别是一些平时就不旺的零售点都自动放弃和被取消,不过,对电子商务来说,却是极大的利好,对阿里巴巴来说,同样是大利好。

    2001年之后,以及接下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阿里巴巴在国内沉默的同时,一直积极地在国外扩大自己的影响。这种努力的最高峰体现在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就要打起来之前,马云认为他找到了在西方世界扩大影响的最好时点,他要把已经将目光投向中国的西方商人拉到阿里巴巴这个工具平台上来。于是,在此时,一向不太投放广告的阿里巴巴破例在美国CNBC电视台投放大量广告。

    马云投放这些广告的基点在于,他认为伊拉克战争是聚焦全球眼光的事件,而在西方,人们当然会关注代表整个西方出征的美国。这样一个聚焦点正是马云想要的,经过一年多的运营,他已经对中国供应商这个产品有了底气,现在他需要的是用国外的买家来带动中国国内对中国供应商的认可。

    从事后的效果来看,马云和阿里巴巴不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很有可能是取得了预期之外的效果。因为正好在阿里巴巴投放广告的时候,中国国内出现了非典疫情。

    业务方面,非典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几乎所有外贸企业和他们国外客户之间面对面联系的中断。在2003年上半年的好几个月中,这种联系几乎完全依靠电子邮件、电话和网上即时通讯工具来维持。这种客观条件上的障碍虽然不能直接推动客户转向阿里巴巴,但它却无疑成为电子商务的一个有力的推动点—可能有无数的中国中小型企业和他们的国外客户被迫地采用了互联网工具,进而他们会很快发现“哦,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做生意”。而被催醒了的西方客户也许在他们发完一封电子邮件以后,看了一眼一直播放伊拉克战争实况的电视,阿里巴巴的广告又正好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于是,他的下一封电子邮件也许就是催促他的中国供应商去看看阿里巴巴是怎么一回事。

    不仅仅是商家,政府也加大了对电子商务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媒体上关于电子商务的介绍也多了起来,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诸多服务中小型企业的厂家都感受到了社会的推力。来自阿里巴巴的内部统计是,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一季度,网站的注册用户增长了50%、点击量增长了30%。有最直观感受的是阿里巴巴的一线业务人员,在此之前,他们去客户那里拜访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介绍自己,比如说,我是阿里巴巴的,然后介绍阿里巴巴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诸如此类,但非典之后,这种介绍就不需要了。因为业务员一说自己是阿里巴巴的,对方多半会说,“哦,阿里巴巴啊,我知道啊”。这就意味着对方开始信任阿里巴巴了,一切生意的前提都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有了整个社会的信任做前提,阿里巴巴的业务开始进入爆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