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用4000万美元买了盛大25%的股份

    盛大手头有钱,自2002年起,盛大每个月都有上千万元人民币的进账,不是销售额,也不是收入,更不是毛利,而是纯利润。这样的账面,完全可以不用上市。

    但盛大必须上市,上市的好处一是能修复盛大过去两年与韩国人缠斗而给业界留下的诸多并不完美的印象。当年光通CEO杨京说服Webmade公司把《传奇3G》授权光通运营,很关键的一句话就是:盛大不是上市公司,他们不透明、不公开。光通的控股方中信泰富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

    二是能融资。盛大不缺钱,但拿自己的钱去收购,去做整合,效率还是有问题,花钱的心痛,被买的也因缺乏想象力而不够兴奋,但上市的话问题就解决了,边整合边看着股票飞窜的感觉真好。

    三是盛大本身的运作也是需要投入的。虽然盛大的《热血传奇》在2001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此时盛大手上的钱并不多,因为要支付很大一部分的代理费给韩国游戏开发商,还有不断增加的服务器和带宽需求,公司人员和渠道的扩张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盛大最需要花的一笔钱是将《热血传奇》的开发商Webmade公司买下来,一了百了,以免被控制,这笔钱不是笔小数字。

    自从盛大与中华网分手以后,陈天桥就一直考虑引进新的投资,在代理《热血传奇》之后,陈天桥就委托过数家融资顾问与几家外国投资公司进行洽谈,但均未达成共识。直到2002年6月,当时汇丰银行的董事朱贺华打电话给火石工作室的Fishman,让其推荐一家好的国内游戏公司给他,他想去谈谈投资、上市业务。于是Fishman致电告诉盛大的副总裁瞿海滨,帮他们牵了线。不久后,汇丰成为盛大的财务顾问,盛大一开始的融资计划是2 000万美元,当时负责融资的是盛大财务总监李曙君。

    汇丰银行通知了市面上所有的VC,投50万美元和投1亿美元大约有50家以上来看盛大。结果除去只能投几百万美元、投不起的以及投得起但看不懂的,进入最终谈判的一共剩下三家, 其中一家由于要改投资额迅速出局,剩下软银和另外一家由汇丰私募基金为主、三家投资公司跟投的投资组合。

    另一家的投资组合的条款从估值到套现都有利于盛大和陈天桥。而软银由周志雄设计的条款估值低于对方,不允许套现,并且有双重业绩保证和一系列保护软银权益的条款。但是陈天桥从一开始就更倾向于软银。一方面是由于陈天桥与前一个投资方的合作说不上愉快,另一方面盛大融资是为了并购当时现金奇缺的门户网站。陈天桥希望新的投资方对于他的战略投资阻力最小。盛大负责谈判的李曙君和软银负责谈判的周志雄也非常投缘,一见如故。周志雄说服李曙君的一个理由是由软银亚洲一方做股东要远比4个股东容易决策。这一点经由后来发生的事情被证明是至关重要的。

    经过激烈的谈判,软银在2002年11月28日攻下一城,签了投资条款书。

    然而同时,盛大与上游公司韩国的Actoz和Webmade的争端愈演愈烈,从开始的韩国公司服务器源代码泄露,“私服”横行,到盛大拒付分成费。周志雄在2002年12月赴韩国尽职调查时第一次见了Actoz的CEO,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方也意识到软银对盛大是有影响力的,盛大一旦拿到了软银这笔投资,即在世人面前表明,盛大没有做错事,他们对盛大的牵制就没了,其谈判的砝码就少了。此时是影响软银决策的最好时机。于是Actoz在软银给投资委员会送出报告该投资即将通过批准之前,发出正式律师函单方面宣布终止与盛大的合作。

    此次事态严重,案件的进展不得不向在美国和日本的投资委员会报告。一个公司出现法律纠纷是美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况且业绩的90%都依赖于这个合同,其结果可想而知。 这个案子在初审时已被告知通过的可能性不大。阎焱(软银赛富首席合伙人)和黄晶生(软银亚洲合伙人)都不肯放弃。写报告、电话会议、愿意个人投资以示信心。阎焱给每一个投资委员会委员打电话寻求帮助。最后是投资委员会的成员Gary Rieshel帮助阎焱说服全体成员投票支持。

    另一个参与盛大投资的软银亚洲合伙人黄晶生说:“当时投资盛大确实有很大风险,不过这让我们非常近距离地看清了这家公司、这个团队是怎么调动公司资源来应付危机的。他们半夜开会,我们也在那儿;他们给韩国人起草信函,我们也帮了忙。Actoz和Wemade来谈判,我们也有代表做调停。”

    2003年3月,上海盛大和软银亚洲正式签订协议,软银注资4 000万美元入股盛大,占据25%的股份,这是当年中国互联网业内最大的一笔投资,孙正义的重要盟友、UT斯达康的创始人陆宏亮亲任盛大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