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能,雅虎中国为什么不能?
看上去,马云在雅虎中国可以轻易拷贝在淘宝的成功。
2005年10月,雅虎中国和阿里巴巴的合并案从性质上接近淘宝的个案,即给予马云足够多的管理权限,而且都有孙正义在后面做资本推手。
马云也轻车熟路地用了诸多在淘宝上的招数来推动雅虎中国,希望提升雅虎中国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上的份额。
比如,马云赞助了中央电视台二套经济频道主办的《赢在中国》节目,这是一档针对创业者的选秀节目,马云成为首季的三个评委之一、也是最出彩的那个。不同的是,这一次,马云虽然继续有名,但大家并没有由此而上其大力推动的雅虎中国,大家记住的是阿里巴巴的马云。归根到底,马云的气质和雅虎中国并不一致,更何况,大家还是没有搞清楚雅巴(雅虎中国和阿里巴巴,简称雅巴)之间到底是谁合并谁。
在雅虎中国,马云的娱乐营销的招数用到极致,他用造星运动的方式来推雅虎中国的搜索引擎。雅虎中国先是以8 0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夺取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5秒广告的播放权,没过多久又斥资3 000万元人民币邀请冯小刚、陈凯歌、张纪中三位当红导演为其拍摄广告片,之后又在全国范围内为广告片寻找主角而展开“雅虎搜星”活动。但这种做法并没有换来雅虎中国用户数量的提升。
说到底,搜索的业态和拍卖网站不一样,用这样的方式来推没有多大的效果;搜索的用户更多是普通网民,即便为马云式的创业故事所感染,也不会和网商一样蜂拥到淘宝上,网民用搜索更多是一种日常应用,而不是商业应用,当然也不是娱乐应用。
更致命的问题在于,雅虎中国不同于淘宝,其同样受到雅虎全球的管理和制约,并不能由马云为所欲为。按照马云的如意算盘,马云希望雅虎中国能成为一个纯搜索的公司,这样的话,将能提升整个阿里系在产业链条上整体布局。但事实上,雅虎虽然一直在搜索引擎上有投入和积累,但其商业模式一直是媒体定位,并不是一个纯搜索引擎公司。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雅虎没有那么重的媒体情结、聚焦搜索引擎并建立壁垒的话,那么,也许就没有Google什么事情了。
这也足以理解,为什么,马云把雅虎中国的首页改成了类似百度一样的首页,这正是马云想要的。但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快又改了回来,因为这是雅虎全球所不愿意面对的。如此反复,来回摇摆,雅虎中国只能继续混沌和震荡。
马云的对手除了雅虎总部外,还有一个是前雅虎中国区总裁周鸿祎。关于马云和周鸿祎之间的故事,其实可以追溯到2002年的西湖论剑,马云邀请当时率先赢利的周鸿祎参加他的第三次西湖论剑活动,也就是在这次聚会上的某个私下场合,马云向周鸿祎提出收购3721的建议,出价7 000万美元。这个时候的马云和周鸿祎,还是谈笑风生,握手言观。
也许是马云出价太低,也许是周鸿祎本身想独立发展,周鸿祎没有选择马云,由此两人错过。不过,这并不影响两个人的友情,在周鸿祎最喜欢带友聚会的大觉寺下,周鸿祎曾请马云就着白兰花香喝上一杯清茶。
不过,或许周鸿祎在雅虎中国的种种不愉快,特别是其并没有拿到剩下的3?000万美元①,或者说,看到最后的尾款无法从雅虎中国拿到,从不吃亏的周鸿祎开始有了小九九,他开始筹划着他的下一步,这位有着个人魅力的业界强人的每一次去留,都会客观上造成了上一家雇主部分人员的流失,这无疑是接手者马云不愿意看到和直接面对的。
而在阿里巴巴与雅虎中国的合并大会上,不请自到的周鸿祎在会上主动发言,虽然帮周鸿祎挣得了不少肯为下属出头的印象分,但也给马云有了些许的难堪和不快,这符合江湖道义,但不太符合商业准则,也没有给足马云面子。
马云上台后对于周鸿祎任上的一些做法表示出缺乏理智的全盘否定,多少也不让人理解,特别是对一些赢利部门的放弃,诸如无线,诸如“一搜”,这让这些业务部门的人不可避免地倒向了周鸿祎,同时也让雅虎的决策层大为光火,毕竟,谁也不应该与赢利过不去。马云式的整风运动可以在阿里巴巴里大行其道,这与马云在这个团队里多年形成的权威有关,但在雅虎中国,马云只是个外来者,即便是老板,也只是老板之一,这种看似微小但其实巨大的身份差别让马云不小心栽了个大跟头。
《环球企业家》杂志的著名记者张亮的评价颇为中肯:虽然同为中国网络业最早的创业者,且均在业内富有争议,但周鸿祎系工程师出身,从3721时代起即积累着搜索引擎领域的know how,而马云则是个更纯粹的商人,对搜索领域的理解显然颇有不如。马云接手雅虎中国后,迅速将“一搜”业务叫停,而3721业务也经历着工程师流失、品牌变化等阵痛。这让雅虎中国在搜索领域的市场份额持续衰减。
而最具破坏力的,还是周鸿祎本人在2006年6月推出的“360安全卫士”。无论事后如何解释,这款以杀除“流氓插件”而一举成名的产品,毫不掩饰周鸿祎对前雇主的复杂情感,它首先将3721的插件送上了断头台。对于,已经风雨飘零的雅虎中国来说,这无疑是悬崖边的最后一推,由此万劫不复。
事后,也有不少人认为周鸿祎是借3721的“尸”还了360安全卫士的“魂”,认为360安全卫士的成功 ,是靠一次成功的商业策划。周鸿袆本人完全不认同这种说法,他在一些私下里的场合说过自己做360安全卫士的初衷。实际上,当初做360安全卫士,无论是奇虎的董事会还是内部员工,都坚决不同意。但争论归争论,周鸿袆认定的事情,一般人很难改变。
在周鸿袆看来,当时做360安全卫士去打击流氓软件,于“公”、于“私”都有好处,但更多是为“私”。周鸿袆的理由也很实在:第一,他不愿意为3721背一辈子“流氓软件之父”的恶名,他必须为自己正名;第二,当时的中国互联网,做流氓软件或者用流氓手段推广,已成为一种常态。后来者要么也流氓,要么就等死。周鸿袆不想流氓,所以只能做一个反流氓软件,让大家重归于一个起跑线。周鸿袆认为自己这个想法并不高尚,但非常实际。
周鸿袆事后总结,所有这些事情,当初只要稍微有哪怕一丁点商业上的考虑,就不会有360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