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轨道交通与日本移动互联网

    曾航/文

    如果说中国的春运是每年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那么日本东京的上下班时间可能就是全球每天在发生的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每天早上,日本人穿着整齐的西装,提着公文包,整齐划一地挤上各种轨道交通工具,从郊区来到东京市区上班。在日本,乘坐交通工具往返于住宅与工作地点之间被称作“通勤”。

    人们从东京周围的神奈川、横滨、埼玉、横须贺、静冈、千叶等城市来到东京上班。白天,东京市区的人口会猛增到3000万。许多人都对北京上海上下班时候拥挤的地铁记忆犹新,但实际上,日本地铁的拥挤程度比北京上海更加厉害。日本交通高峰时段电车的最高负荷将达到正常的220%以上,拥挤程度可想而知。

    官方数据显示,东京都的人口为1301万,而大东京圈人口达3670万,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东京同时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财富500强公司总部的地区,因此在东京上班的人群以白领为主。

    每天早上,当日本人穿着整齐的西装,提着整齐划一的公文包走进电车的时候,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移动互联网同时在使用的景象,这也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放眼望去,电车里满是拿着手机的日本白领,人们在这段时间用手机玩游戏、上网、看新闻、上社交网络、看漫画、听音乐……

    轨道交通,和日本的移动互联网,究竟有哪些渊源呢?

    日本地铁里用手机消磨时间的乘客

    日本人为什么坐地铁而不开车?

    每次去日本,总是感叹东京怎么很少堵车。我曾经多次在日本早上八九点的上班高峰时期在东京打车,但奇怪的是,这时候街上的车辆很少,至少和北京上海比起来,其密度要低很多很多。

    日本是全球房价最贵的国家之一,昂贵的房价使得许多上班族只好把家安在东京郊区或者周边的横须贺、神奈川等地。

    日本的轨道交通非常发达,东京早在1927年就建成了亚洲第一条地铁线路。日本的第一条铁路交通线建成于1872年,第一条新干线开通于1964年,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日本两级铁道网络日益完备,主要包括新干线网络系统和国铁的东日本铁路、西日本铁路,日本民营铁路会下的日本私铁,都营、私营的地下铁,地方性小规模铁路等铁道网络系统。各类铁道系统相互连通,铁道车站系统完备,线路之间换乘便捷,尤其是大都市的铁道交通网络尤为方便。

    延伸阅读 轨道交通与日本移动互联网 - 图1

    日本地铁里用手机消磨时间的乘客

    东京火车站地下的铁路线有5层,包括新干线、机场快线、地铁、城铁等多种轨道交通在此交汇,基本上,日本的城际交通和市内轨道交通高度融合、无缝连接。而新宿地铁站则是全世界人流量最大的地铁站,每天有350万人经过这里。

    在东京早高峰时的市中心区,有91%的人乘坐轨道交通工具,而很少有人选择开车。东京开车的成本非常昂贵。我问过日本朋友,东京火车站附近的停车费是每小时1000日元左右(相当于人民币60多元,还是在日元严重贬值后)。

    而在日本,公务员开车上下班被认为是占用交通资源的表现。日本的大企业也不鼓励员工开车上下班,许多公司的老总甚至带头坐地铁上班。日本的打车费用同样十分昂贵,所以综合以上,大部分日本白领都选择坐轨道交通上下班。

    轨道交通大大推动了日本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日本所有的地铁(电车)、火车的车厢内都禁止大声说话或者打电话。车厢内安静得出奇,人们自觉地把手机调成静音,开始漫长而略显单调的赶路行程。

    据计算,日本人平均每天花在上班路上的时间是70分钟,正是这段无聊的时间,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年长一些的日本人仍然习惯在电车上看书或者看报纸。日本人非常喜欢看书,因此很流行那种开本很小适合随时携带的口袋书,而现在的年轻人则都喜欢在电车上玩手机。

    日本以电子邮件替代GSM系统中的短信服务。因此在电车车厢里,人们频繁利用手机邮件来沟通——这也是日本最大运营商NTT DOCOMO早年推出的i-mode服务红遍日本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因为i-mode早期就是以手机邮件为基础的。

    手机对日本人的生活改变非常大。最早,人们喜欢在电车里面看报纸,而现在许多人都改用手机上雅虎等网站看新闻。日本人曾经很喜欢在电车里看漫画,而现在iPhone等智能手机普及后,许多人改用手机看漫画。

    在玩游戏方面,日本的电车中曾经一度是索尼的PSP和任天堂的Gameboy游戏机的天下,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手机上玩GREE、DeNA或者GungHo的卡牌游戏。

    有人可能会感叹,一个小小的日本,总共1亿多人的市场,怎么能够养得出GungHo这样150亿美金市值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呢?(几乎相当于新浪+搜狐+网易的市值之和)

    由于地铁的发达也带动了“地下”经济的发展。遍布地下的各种时装店、杂品店、饮食店,使人们足不出地面就可享受购物、美食的乐趣。

    发达的地铁商业也推动了移动支付的发展。人们普遍使用东日本铁路公司发行的Suica交通卡或者Pasmo公司发行的Pasmo卡坐车。而日本的铁路运营者又将这些电子卡片推广到了几乎所有的地铁商家,人们除了可以用这些交通卡坐车,也可以到各个地铁商家买东西。

    此后,日本的运营商开始发展手机钱包业务,这些交通卡被逐步整合到了手机里面,人们出行不需要再携带交通卡,只需要把带有近场支付功能的手机在地铁检票机上刷一下就好了,也可以用手机直接到地铁商店买东西。

    启发:中国的大城市未来会更像日本而不是美国

    笔者曾经多次去美国和日本考察,一个直观的感受是,中国的大城市未来会更像日本,而不是像美国。

    大部分美国人每天开车上班,而坐地铁、公交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在日本,90%以上的人是坐公共交通出行的。

    之所以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更像日本而不是像美国,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人口密度。美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大部分美国人散居在城市周围的一些小城镇上,所以有着发达的汽车文化。

    以硅谷为例,这里就像是由一个一个小村子组成的,人们住在Santa Clara、Palo Alto或者Cupertino等小镇上,这里很少看到高层建筑,人们往往隔一周开车去附近的沃尔玛或者奥特莱斯购物一次,买足自己的生活用品,可以说,汽车就是美国人的腿脚,在美国,没有车的生活是很难想象的。

    但是中国和日本的人口密度比美国要高很多。中国的各级城市,不管是北京上海,还是某个三四线小城市,都开始陷入交通拥堵的烦恼当中。北京、上海、广州已经陆续出台了各种变相的汽车限购政策。

    在中国,买辆车已经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很快就会有许多人开不起车。小区的停车位越来越贵,有时候还不是你拿钱就能买到的,上海市区的停车价格已经涨到20块钱每小时以上,汽油的价格也越来越贵。在上海,一个车牌已经涨到近10万元人民币……

    美国的大城市,例如旧金山,到了晚上,除了少数市中心,大部分地区商业活动并不发达,大部分商店都关门。

    而在日本,尤其是东京、大阪这样的大城市,城市化的水平非常高。东京街头满大街都是7-11、罗森这样的24小时便利店,一些超市、餐厅也是24小时营业的。到了晚上,街上依旧人潮涌动,独自走在街上绝对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

    从城市发展形态上,中国正在产生几个像东京那样的超级都市圈。以上海为例,上海目前有2300多万的常住人口。大量人口居住在外环之外的新兴居住区和市郊城镇,通过轨道交通、公交和私家车的方式每日来往于城区和居住区之间。而且每天还有大量的人口由周边的苏州、昆山、嘉兴、无锡、杭州等地涌入上海上班。随着城际铁路越来越发达,今后这样的人群只会越来越多。如果这种通勤需求大量上升,主要依靠私家车的话,公路和停车资源将不堪负荷,使用成本的大幅度提升是必然趋势。

    我在上海的许多朋友,他们都买了车,但是他们开车的次数越来越少,有时候一个星期都开不到一次。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再过10年,中国的大城市可能真的会变得像日本一样,一般人都只在周末外出游玩的时候才开车,这是城市交通资源过于拥挤后的必然结果。

    截至2013年年初,中国的轨道交通总里程已经达到2100公里,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按照发改委的规划,中国还将修建6000多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线,一个全球规模最庞大的轨道交通网正在中国建成。

    仅在上海,每天就有超过600万人乘坐地铁出行。中国完全可能像日本那样,由轨道交通演化出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