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海归创业第三代
邹胜龙和程浩联合创办的这家公司起名为三代,多少有他们是回国创业的互联网第三代的意思。海归是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创业群体之一,如果1995年前后回来的田溯宁、张朝阳算第一代,1999年回国的李彦宏、周云帆算第二代的话,那么,2002年10月回国创业的邹胜龙、程浩在时间上算应该是第三代了。直接把公司起名为三代,可见邹胜龙和程浩内心那种对成功的渴望和对自我的期许,真是两个有志向、有抱负的年轻人。
在创业地点的选择上,邹胜龙和程浩选择了深圳,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邹胜龙的原因,他是在这所城市念的中学。当然邹胜龙并非心血来潮,他认真比较了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发现相差无几,而深圳又有地利,而且华为、腾讯等公司都在深圳,高水平的研发团队也有保证,同时,邹胜龙也认为,从气候来说,深圳更接近硅谷。
虽然志在成为互联网海归创业第三代的领军人物,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两个年轻人必须从头做起。邹胜龙和程浩找来CNNIC的报告,认真研读,逐一清晰自己的创业方向。新闻、搜索、即时通信、邮箱是网民最常见的应用。新闻首先被否决掉了,这两个人对此没有太多的感觉,在这个领域也没有积累,更没有经验;搜索则因为程浩的原因被搁置了,程浩刚从百度出来,有同业竞争的行业忌讳;即时通信领域腾讯太强大了,很难竞争得过,于是,只剩下邮箱。
这两个年轻人,都是技术出身,在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计算和储存领域有自己的多年研究和技术积累,这些可以应用到邮箱技术上。于是,这两个人决定由此着手,带着几个程序员开始开发电子邮箱的分布式存储系统,以应对各个网站提供的越来越大的邮箱空间。
这看上去是会产生一家很大的公司的方向,只要每个提供电子邮箱的公司为每个邮箱给三代一笔服务费即可,中国有以亿计的电子邮箱呢!但等到把产品做出来,邹胜龙和程浩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情。首先是很多公司给用户提供的都是免费邮箱,整个中国那时甚至到现在都没有形成收费邮箱服务的习惯和意识。即便是几个强力推行邮箱收费服务的公司,他们也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和迅雷合作,网易是因为把邮箱升级包给了丁磊早年的技术合作伙伴陈磊华,新浪等则是想自主做研发。
邹胜龙和程浩只好折返回来继续研究,发现下载服务好像也可以做,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市场的水比他们想象的要深很多,这个市场起源于1998年,邹胜龙和程浩晚了足足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