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51.com山寨腾讯QQ
庞升东瞄准腾讯,始于2005年7月,也即51.com成立之初。庞升东和另一位合伙创始人张剑福相信,完全拷贝腾讯QQ的模式,无疑是自寻死路,但抓住腾讯QQ庞大产品线的某一个新的应用持续“学习”的话,应该可以成功。于是他们把腾讯QQ产品线上最新的产品“Qzone”当坐标,用以打造51.com的个人空间。
但不能忽视的是两者之间天然的巨大差异:腾讯QQ庞大的用户基础使其Qzone具备任何对手无可匹敌的优势;而51.com则需从头开始。但这不妨碍51.com的迅速崛起,这除了经常为同行所指责的“依靠流氓插件”之外,也跟庞升东所率领的“草根团队”的小聪明有关。
比如,它的一个营销手段是,用户登录管理中心页面后,会收到系统提示:“为便于您的记忆,请将您的主页地址填在QQ资料里,这样还能给您的主页增加访问量。”这样,51.com的个人主页间接得以在QQ拥有数亿用户的平台上病毒式传播。
再比如,意识到网络交友的一个关键点在于照片的真实性,于是,51.com发明了“视频认证”功能:用户可以用摄像头拍下自己的照片,与51.com的客服人员进行真人与照片的对照认证,合格者的头像下面会有一个粉色的认证标志。在业界至今探讨用户是否应使用真实身份上网时,51.com近乎讨巧地化解了这个问题:身份真实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确定网络另一端的面孔是真实的,那么,多数人已经知道是否值得认识对方。恰好,中国数以万计的网吧的电脑上几乎必备摄像头。
而51.com另一个曲线包围腾讯的方法,正是模仿网游业,仔细耕作网吧市场。庞升东早早建立起深入到地市级网吧的推广经理团队,在网吧内提供51.com鼠标垫、51.com海报和51.com文化衫等产品,创造与用户“对接”的机会。效仿QQ秀、QQ商城等模式,51.com也推出了类似的“51秀”、“51商城”等产品,同样需要用户通过货币充值的形式购买,但与QQ不同的是,在全国80%的网吧,用户可以通过51.com特定的分销渠道购买到充值卡—它反向地拓展了51.com在网吧的影响力。
简单地说,51.com的策略是复制腾讯QQ的模式,把QQ用户分流到51.com的平台上,甚至抢先QQ推出一些有趣的应用,这的确能取得一些不错的效果。
51.com不仅抢先推应用,同时也在细节上下足功夫。业内仔细看过51.com的人士,无不承认这是一个细节丰富的网站:新用户注册之后,系统会自动地先后推荐3名异性“用户”:分别邀请你上传自己的照片、到她(他)的空间逛逛?而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这3名“用户”其实都是系统管理员。而其聪明之处在于:51.com的系统会区分用户性别,使他们在异性的“摆布”下,完善个人资料并熟悉社区。而用户每次登录进入“管理中心”页面后,系统会自动推荐4位好友人选,异性用户与本地用户都占了绝大多数—必须承认,它相当贴近大多数人的网络社交心理。
毫无疑问,这种建立在对人性和心理的微妙把握基础上的产品逻辑,迅速为51.com招揽了大量年轻的中低端用户。这种“体贴入微”的把握在更多的细节中体现:用户注册完成,系统会提示用户把ID和密码写下来或存在手机里,实际而且人性化;个人用户管理中心最下方两栏提供了常用网址和软件的下载以及链接,并支持用户添加更多自己喜欢的链接;用51.com“同生缘”可以找到相同出生日期的网友,但是否将自己的年龄显示在主页上,51.com则将决定权交给用户。类似的细节从技术上操作极为简单,但却鲜有同类网站考虑得如此周全。
对于细节的掌控力,成为51.com进攻腾讯的武器。几乎QQ每推出一款新的功能和应用,51.com都能很快“移植”到自己的平台上:“51秀”、“51商城”、“51群组”甚至“51问问”,无不是迅速复制QQ模式的产物—51.com几乎拷贝了QQ产品线上的全部应用。
但即便是一模一样的产品,51.com也提供了一些独特功能。比如“在线大头照拍摄”、“给网友照片打分”和“乱弹”等QQ并不曾拥有、更能刺激用户参与的功能。甚至,尽管马化腾曾表示要让腾讯像Facebook那样成为用户多元互动的社区,但产品一直未成型。而51.com已推出类似“新闻联播”功能,帮助用户追踪好友在站内的行踪—这一步显然走在了QQ的前面。
51.com目前主要通过增值服务和各种形式的广告获得收入。前者包括VIP会员收费、虚拟商品购买和交易甚至发布在首页的个人“广播”。后者的形式更为多样: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在主页上保留广告位,并“挑选”不同的广告挂在主页上。而调动51.com活跃用户的“病毒式”在线营销正在让一些广告主体会到真正的“可量化”效果:2007年,百事可乐与包括51.com在内的几家国内社区开展“我要上罐”推广活动,用户提交个人照片参与用户投票“选秀”,优胜者的照片会被印在百事可乐的易拉罐上。活动结束时,51.com的报名人数高达130万人,而其他4家社区加在一起只有50万人。
一些迹象表明,51.com正试图成为社交网站中的“征途”。以虚拟物品和“魅力值”两项增值服务为例: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被陌生人加为好友时设置了“赠送玫瑰花”的门槛,而一朵虚拟的玫瑰花价值5个51币,每个51币的真实价格为0.5元,收到50朵玫瑰花的用户在51.com中并不罕见—这说明51.com至少从一个类似的活跃用户身上赚取了125元。另一些用户需要靠提高“51魅力值”的办法吸引别人的关注,1 000点“魅力值”的价格为25元人民币,而魅力值至少在10 000点以上才有收效,它意味着51.com从一个用户身上赚取数百元的“魅力钱”并不是什么难事。这类似史玉柱的网络游戏《征途》,只要通过钱就能买到服务的做法会在多大程度上破坏社交网络的真正意义并引发“泡沫”,不能不令人关注。
51.com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超越腾讯,甚至直接从腾讯处挖人。据称,51.com对产品和技术人才开出的薪水和福利,一般高过腾讯同类职位的15%。对腾讯的人才,51.com会报销机票请他们从深圳到上海面谈加盟事宜,据称,腾讯员工一下飞机便会被专车接到酒店。目前,已有数十名原腾讯员工加盟了51.com。
51.com还开发出一种叫彩虹QQ的产品—一个能够显示好友地址和查看好友隐身状态的QQ辅助软件。和过去对待珊瑚虫版QQ的做法如出一辙,腾讯把彩虹QQ定性为“非法软件”之列。相对应的是,2008年11月中旬,腾讯突然宣布将大规模强制卸载彩虹外挂。
一个小小的外挂,却不惜让腾讯和51.com这两家在SNS领域举足轻重的企业翻脸相对,甚至大打出手。
熟悉庞升东的业内人士都知道,谈51.com必谈腾讯,甚至已经成为了庞升东的一种习惯。而且,对于腾讯,从庞升东的言语中听不到任何的冒犯之词,反倒是流露着更多的推崇之意。对于51.com和庞升东,腾讯似乎也保持着一种罕见的默契,一直以来,虽然产品不断遭遇51.com的模仿和跟进,但是腾讯方面从来没有公开发表过任何的不满之词。反倒是2007年庞升东还亲临了腾讯北京总部演讲。很多业内人士就此认为,这表示腾讯对51.com和庞升东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认同。
那么,习惯了51.com模仿的腾讯,为什么会在彩虹外挂上与之反目为仇、大动干戈呢?原因在于,虽然同处SNS领域,拥有相同的消费群体和业务种类,但是腾讯和51.com一直能够和平相处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腾讯是基于软件客户端的SNS,而51.com则是基于网页的SNS,这样的布局决定了腾讯和51.com能够长期共存。51.com对于产品的模仿,虽然强化了其在网页型SNS领域内的竞争优势,但是并不会对腾讯构成重大威胁。
QQ秀等一系列针对个人用户的增值服务,从实质上而言,都是腾讯QQ这一即时通信工具上的衍生物。在整个腾讯的布局中,QQ软件及其所承载的用户才是根本所在,是腾讯几乎所有增值业务的载体。对于腾讯而言,只要用户还在,无论竞争对手对其业务如何模仿,都不可能造成多大威胁。而这一次,51.com的彩虹外挂显然触及了腾讯的根基和命脉。彩虹外挂的出现不再是单纯地模仿腾讯的业务,而是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争夺腾讯的用户。这对腾讯而言,显然无法忍让。况且,彩虹外挂数以千万计的用户数量显然让腾讯心存芥蒂。这意味着彩虹外挂一旦分流成功,腾讯的根基必然产生动摇,整个腾讯甚至都有可能倾倒。
2008年年底的消息是,51.com放弃了对彩虹QQ的开发,双方达成一定程度的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