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利方VS华渊:貌合神离

    先看看华渊这边,姜丰年虽然顶着华渊CEO的身份和王志东进行洽谈,但姜丰年并不是华渊的创始人,他更多是个投资人,同时也做这家公司的顾问,只是把自己顾问进去当了CEO。除了姜丰年,主要的钱来自一个叫曹德丰的投资人;曹德丰后来也进入了新浪第一任董事会。

    从1995年到1998年,华渊自诞生也有三年的时间了,虽然在北美市场他们做得不错,在台湾市场也有一定的占有率,但他们要上市,必须有中国内地概念,更重要的是,他们得知中华网也在赶着上市,同样是两岸四地华人门户的概念,一旦落后,将极其被动。因此,姜丰年心里比谁都着急。

    王志东这边,四通利方虽然在1997年融到了650万美元,但随着微软的大兵压境,中文平台的前景多少有些不明朗了,但自身转型的要求很高。在这个基础上,四通利方也在找出路。

    王志东和段永基之间的恩怨是中国科技企业历史甚至是中国商业历史上最离奇的一幕,两个人对于对方的评价丝毫不顾忌对方的感受,一个抱怨对方老谋深算,对自己背后动刀子,另一个指责对方根本不考虑股东利益,胡乱烧钱而且不作为。即便是对于他们最初的合作,他们也不认为是个很值得传颂的事情。

    比如,对于王志东在四通利方的股份问题,王志东的抱怨是虽然答应给了,但一拖再拖,并没有形成白纸黑字,也没有法律效应;而段永基的回答是,四通利方的软件代码是在王志东的弟弟王志刚手中,财务是王志东的老婆刘冰管理着,这样的公司,怎么能信任?其实这怨不得双方,在中关村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程序员和投资人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像流行感冒一样蔓延。王志东不能免俗,段永基也不会吃亏。

    段永基和王志东的对垒随着冯波引入的650万美元风险投资开始有所缓解,对段永基来说,公司得到了增值,这总不是什么坏事情,而对王志东来说,则离公司上市更近了一步,自己也能更加按照他心目中的硅谷式的公司进行管理实践,更心照不宣的理由是,他能更好地摆脱段永基的控制,从这个角度上说,王志东在内心上也是欢迎华渊进来的。

    按照合并后的格局,王志东虽然是董事,也顶着个总裁(注: 在本书作者和张宇宙合著的《马化腾与腾讯》一书中,曾经以马化腾将总裁位置让出为例具体讲解了在VC接入后董事长、CEO和总裁孰轻孰重。) 的头衔,但实际权限更多相当于是中国区总经理的角色。至少在名义上,真正的权限聚焦在董事会主席和CEO姜丰年身上。这是个很微妙的平衡,虽然在股份上,四通利方一方更多一些,但在最初的董事会里,双方话语权基本一致。新浪新成立的董事会有8席之多:其中华登风险基金一席,即负责这个项目的副总裁茅道临,冯涛也以第一轮融资方代表的身份在董事会里;四通利方名义上有三席,但有两席是四通的段永基和刘菊芬;华渊只有两席:姜丰年和早期投资者曹德丰,但姜丰年请了陈丕宏当独立董事,陈丕宏也是在北美活跃的台湾科技精英之一,与姜丰年关系颇好。这样,新浪董事会一成立,就是一个相当微妙,甚至可以说复杂的局面。

    王志东虽然有冯涛作为盟友,但冯涛的地位很不稳定,作为第一轮的投资人,随着新一轮投资的进来,离开是迟早的。四通的两位董事名义上是王志东一方,但王志东和他们俩的不对付是中关村公开的秘密。反观姜丰年,虽然只有两席,但独立董事是他请的,而且他更多是想尽快把新浪整上市,在这一点上,姜丰年和华登的陈立武、茅道临是一致的,再加上他在合并过程中对王志东一再忍让的宽大胸襟,让王志东多少有些信服,这让姜丰年在董事会里能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反而是姜丰年担任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了。

    这就造成了,在名义上,是四通利方合并华渊,但在实际的运营权限上,却是华渊一方为主导的局面:这也很容易理解,四通利方比起华渊,一开始只是个论坛,更多是个草台班子,而华渊当时已经在北美互联网业获得了肯定;从年限上来说,比起汪延们,华渊的三位创始人也有更长时间的运营经验。

    不过,当华渊的创始人蒋显斌到北京来负责整合工作后,却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他虽然顶着新浪全球产品副总裁的帽子,但发现北京方面还沉浸在四通利方收购华渊的舆论之中,从内心里并不把他这个接收大员放在眼中。

    一开始,姜丰年和王志东的手虽然紧紧地握在一起,但多少有些貌合神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