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Byte的诞生惊动朝野
1997年1月15日,由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和人民日报社共同投资建立的ChinaByte正式开通。15日开通,16日访问人次达到8万。一创办,ChinaByte中方负责人宫玉国们觉得在中国应该做中文的信息,于是提出了一个口号“在中国,用中文,为中国人”(注: 据宫玉国本人的回忆,这句话是他从新闻集团的一份英文材料上看到的,第一眼就觉得这正适合ChinaByte。),很是豪迈。
ChinaByte最开始是用当时全球三大计算机媒体之一ZDNeTChina的内容,ChinaByte新闻发布会的北京广告墙上左上角是ChinaByte,右上角是ZDNeTChina,当时的约定是ZDNeTChina给ChinaByte提供内容,ChinaByte负责运营、市场和销售,采取双入口(即ZDNeTChina的用户也指向ChinaByte)。不过,三个月后,双方分手。分手的原因是因为ZDNeTChina想自己独立运营。分手以后,ChinaByte认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出现,而这个对手就是ZDNeTChina。和ZDNeTChina合作失败,促使ChinaByte决心做原创内容,开始自己做编译,开始自己组织专栏。很快,ChinaByte就在访问量和影响力上超过了ZDNeTChina,ChinaByte当时的感觉更像是寂寞的武林高手。
1997年年底的时候,在国内召开过一次互联网研讨会,当时雅虎的杨致远也参加了这次会议,有记者去采访杨致远,问他雅虎在中国的竞争对手是谁?杨致远说最大竞争对手是ChinaByte,对此宫玉国很是受用。而张朝阳和他的同事第一次得知面前的这个人是宫玉国的时候,也惊讶地“啊”了一声,搜狐一千人然后毕恭毕敬地过去向宫玉国问好。在早期的中文互联网业界,ChinaByte和它的实际推动者宫玉国有着独特的位置。
宫玉国进入互联网纯属偶然。1988年,宫玉国自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他没有去出版社,也没有去图书馆,而是去了传媒界。宫玉国的理由是喜欢看竖版书和一个人待着的自己太孤僻了,他希望改变一下自己的性格。
到1995年,做了7年传统媒体的宫玉国下海,经人介绍来到《人民日报》下属的北京世达信息中心与默多克新闻集团合资的笔电新人公司,中方总经理是张德华,张德华让宫玉国当了中方总经理助理(注: 在辗转《东方企业家》、中宏网、IT168等地后,宫玉国在2006年重新回到《人民日报》体系。)。笔电新人做互联网是外方专家的主意,宫玉国也是从外方专家那里知道什么是互联网的。
笔电新人当时可选择的项目还有很多,比如,图文电视、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等。但是,图文电视受图文电视台发展制约,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有诸多政策上的限制,总之,这些项目都明显地存在着太多不可控制因素,只有互联网被一致认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于是就决定做互联网。
笔电新人中的“笔电”是PDN的中文译音,而“N”是新闻集团的缩写,“PD”是人民日报社的缩写。从名字来看,是新闻集团和人民日报社联合创办的一家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的数字化媒体公司。
ChinaByte是ChinaNet第一批代理商,经营许可证号是007,当时北京大约有30多家公司拿到了ChinaNet的代理许可证。ChinaNet代理分A、B两类:A类代理业务范围是接入服务及技术支持;B 类代理业务范围是接入服务及信息增值服务。简单地说,A类就是ISP,B类是ISP加ICP,由于ChinaByte的外资背景,最终其选择了B类,做ICP。
ChinaByte要做ICP,不可避免要选方向,因为有《人民日报》的背景,因此,一开始就想用《人民日报》的内容,但政治和经济类内容太敏感,ChinaByte不敢用,文化娱乐类内容没有什么政策风险性,但这不是《人民日报》的强项。讨论来讨论去,索性抛开《人民日报》来分析当时的受众。发现当时上互联网的人多是从事IT业的,对应的广告主也多集中在这个领域,于是ChinaByte一开始就把内容定位在IT上。
不过,即便这么小心翼翼,ChinaByte的诞生也极其曲折。1995年秋天,《人民日报》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刊发了一条小新闻,向世人宣告笔电新人的诞生,在这条被称为简讯的小文章里,提到了这家公司是由人民日报社和新闻集团联合创办的。
准确地说,笔电新人是人民日报社下的事业管理局下属的三产公司世达信息中心和新闻集团下属的投资公司联合创办的一家公司。按照约定,这家公司给新成立的ChinaByte提供技术支持,内容由中方做主。中外双方各占50%的股份。
这条新闻发表后在国内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但在海外,却引起轰动,外电以“世界上最大的右派默多克与世界上最大的左派报纸之间的联姻”为题大肆渲染此事,一时间,风雨欲来,大兵压境,笔电新人面临夭折。
所幸的是,笔电新人当时在政策上并不违规,完全合法,只是属于新生事物而已,又有时任《人民日报》朱新民秘书长和人民日报社事业发展局谷嘉旺局长在其中斡旋,给了当时笔电新人申诉的机会。于是,笔电新人一层一层地向上打报告,先是给当时的新闻出版总署于友先署长,再是时任国家新闻办的曾建徽主任,之后是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申诉报告甚至到了江泽民和李鹏的桌子上。申诉的核心只有两点,一是互联网是大势所趋,浩浩荡荡,不可阻挡;二是《人民日报》应该合理借助外部力量占据这个制高点。报告一遍一遍地打,虽然格式要求不一样,但核心就这两点,翻来覆去地说。最后结果是,放行。
从1995年年中到1997年1月开通,笔电新人公司上下有一年半的时间在为之奔波,先是等有关部门的的批复,之后是到电信申请服务资格许可、电信带宽等一大堆的琐事。但即便如此,ChinaByte在1997年的亮相,也绝对惊艳。原因无他,当时中文互联网上并无多少内容,更无专业的媒体人来操持生产内容,宫玉国成为中文互联网上第一批做内容的人,也是第一个投身互联网的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