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移动支付对中国的启发
中国与日本的国情有着较大不同,因此在发展移动支付的道路上,也会有比较大的区别。
首先中国的金融管制要比日本严格得多。日本以运营商为主导的移动支付能够蓬勃发展,很大程度是因为日本政府对小额支付政策的放松。
但是在中国,政府对小额支付的管制却要更为严格。
此外,日本发达的连锁业态,也为移动支付的普及铺平了道路。在日本,以全家、罗森、7-11为代表的便利店已经垄断了日本日常零售的大部分,而大部分移动小额支付场景就是发生在这些理念先进的便利店里。
此外,在日本2004年开始发展移动支付的时候,Edy、Suica这样的小额支付IC卡已经相当普及,且已经发展了相当数量的可读卡的商家,这为日本的移动支付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运营商只是在其基础上将IC支付卡加载到手机中而已。
反观中国,一直到2012年,也没有一个城市形成大规模的小额支付IC卡的使用环境,这种卡片仅仅在公共交通领域普及,却难以有效渗透到零售、餐饮等商家。
在中国,想学习日本移动支付经验的企业并不在少数。例如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业务就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日本的模式。而中国的支付巨头银联也认为,NFC是未来手机支付的最理想形式。
但是,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不管是银联还是中国的运营商,恰恰没有学会日本移动支付的精髓:开放心态。
移动支付主要由用户手持终端、支付服务、商家刷卡终端三大部分组成。在日本,运营商仅仅是控制用户手持终端(手机),金融机构仅仅是控制商家刷卡终端,而支付服务则由全家、东日本铁路公司等商家去完成,整个产业链形成严格分工,各自不进入对方的领域。
但是在中国,不管是运营商还是银联,都希望大包大揽,自己将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通吃。两大阵营互不相让,这是目前阻碍中国移动支付普及的重要障碍。
以中国移动为例,它既通过自己的定制手机掌控用户的手机支付终端,又自己成立第三方支付平台去做支付服务,还向餐馆等商家发行了大量的POS刷卡终端,从而完成产业上下游通吃。
在银联这一端,它发行了手机的外接设备,希望掌控用户的手机支付终端,又自己成立了第三方支付平台去做支付服务,最重要的是其牢牢掌控了最多的商家POS刷卡终端,也是产业链上下游自己通吃。
其结果是,中国的移动运营商和中国银联各自打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生态体系,并最终演变成旷日持久的移动支付标准之争,这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而在本质上,日本的手机支付是把一些类似于中国的交通一卡通的其他公司发行的支付卡集成到手机中了。
日本现存的三大非接触式支付品牌——东日本铁路公司“西瓜卡”(Suica)、bitWallet公司Edy、JCB的QuicPay所覆盖的网点非常发达,例如东日本铁路公司的“西瓜卡”可以在地铁、便利店、机场、影院等多个地方使用,有上百万的刷卡合作商家。
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于2004年7月推出移动支付业务,此后将“西瓜卡”、Edy、QuicPay等其他支付公司发行的卡片集成到自己控制的手机中,使得消费者出门只需要带着手机就可以很方便地消费。
但当消费者去给手机钱包充值时,它的钱实际上是充给了东日本铁路公司等发卡公司,而不是充值给了日本的运营商——这是非常大的区别,因为运营商并没有想依靠支付本身去赚钱。
日本的运营商发展手机支付的初衷是留住自己的手机用户,因为手机支付能让他们增加对手机的黏性,极大地推动其对运营商业务的依赖。作为运营商来说,其最大的收入来源仍然是语音业务和数据流量业务。
运营商的这种开放心态极大地加强了日本支付产业界各个环节的积极性。日本各行各业发行的预付费卡都很愿意集成到有巨量用户资源的运营商那边——这些产业链上其他企业所带来的资源远远不是运营商靠自身力量可以具备的,因此日本的手机支付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发展起来。
日本的运营商对手机终端具有极强的控制力,市面上销售的手机几乎全部由运营商定制——当运营商要求在手机上加上NFC手机支付模块时,一夜之间全日本的手机都支持手机支付,并且标准统一,这等于为“西瓜卡”等发卡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新渠道。
但我们看中国的情况,几大巨头都想自己在产业链上下游通吃,摆在银联面前的一个巨大障碍是,银联无法掌握对手机终端的控制——银联很难像日本的运营商那样,通过自己强大的终端定制一夜之间将无数的手机上加入NFC支付功能。而运营商的烦恼同样明显:运营商无法像银联那样掌握如此多的POS机商家。
从日本的经验看,高度发达的连锁业态是移动支付普及的必要条件。例如在日本,全家、罗森和7-11几大便利店几乎垄断了日本的日常零售领域——这使得移动支付普及的难度大大降低,因为只要和其中一家达成合作,立马可以在其上万个零售网点铺设移动支付的读取设备。
而在中国,这种连锁业态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在广大三四线城市。
可喜的是,中国的连锁业态已经呈现了非常好的发展势头。例如全家已经提出在未来3年内在中国开设2.5万家便利店,罗森提出开设上万家便利店,7-11甚至开放了个人加盟。中国本土的苏果、百联等零售巨头也在快速开店。
可以预计,在未来几年之内,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将出现和日本相当的商业环境,那时,中国的手机支付将会获得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其中中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最先具备开展移动支付的环境,这两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生活一体化的趋势逐渐显现,交通打通、商业连锁环境逐步形成。例如长三角近年来一直在推动江浙沪主要城市的交通卡一体化,虽然进展缓慢,但是一旦这种跨地区的网络形成规模,将对推动移动支付发展大有帮助。
移动支付的载体在手机,也需要通过金融的操作,所以在目前的两大角色——银联和运营商中将产生行业主导,或者同时成为主导者。另一必不可少的角色是支付的对象,比如交通行业(铁道部)和商业零售行业(大型连锁),现在都已经开始预付费卡业务。移动支付产业的崛起,需要银联、运营商、对象企业三者间通过合作共同推动。
日本的移动支付发展是借势而为,受到商业形态的发展、用户生活的需求、政策开放、产业成熟、技术统一等因素影响。中国目前势头未起,但是有需求,预计一二线城市在3~5年内会有大的发展。
日本的移动支付是各企业合作共生的结果,企业在自己主业基础上展开延伸。中国有很多独立的第三方,但是没有基础,阻碍较多,博弈激烈。
鉴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情况,将来中国很可能出现美日之外的移动支付新模式。
欧美几大主流的移动支付模式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