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中国无奈2006
与微软对簿公堂那天起,Google中国的一言一行,就被置于放大镜下,继而卷入接连不断的风波当中。
2006年1月,作为本土化第一步、遵守中国法律的google.cn一经上线,违背“不做恶”原则的质疑随之即来。
一个月后,Google中国又被披露与中文网站“赶集网”合用ICP牌照,媒体的热炒最终引来信息产业部的调查。外资互联网公司可以与子公司共用牌照,但当时Google中国并未收购“赶集网”。
尽管在2006年4月发布中文名“谷歌”之时,Google全球CEO施密特曾携数位Google高层拜会了北京市政府、国家发改委、国家信息产业部等政府官员。但到6月的时候,中文版Google还是再次遭遇了长时间的断网。
值此险境,一个再自然不过的战略是,加速组建团队、推出本地化产品。但Google中国CEO李开复偏偏选择了耗时最长的“校园招聘”。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凭借其在微软时建立的高校网络,李开复延揽了近100名优秀高校毕业生,这些人占目前Google中国工程师总数的90%。但受制于毕业时间,2006年7月,他们才陆续到位,接下来还有至少三个月的入职培训,才能真正独立研发。
适应中国用户的新产品推出太慢,不仅直接导致新增用户缓慢,同时还制约了广告渠道拓展和市场推广。这一切,似乎又都回归到那个“招聘战略”上去。
要回答Google中国为什么在2006年最该较劲的时候却选择校园招聘这一策略,导致整个全局被动,必须要直面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Google中国在2006年,会出现三巨头一起把持的局面。如上文所提到的,Google中国之所以出现三巨头掌管的局面与微软与李开复的官司有关,因为官司,使得李开复更多意义上只承担招聘这项工作,这种人为的割裂让Google中国在2006年陷入无限的被动中。
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周韶宁很大程度上是以李开复的备胎身份出现的,不过,这些李开复的支持者们忽视了一个事实是,周韶宁在本土市场上真刀真枪和对手厮打扭斗、正面搏战的能力是李开复所不具备的,李开复的中国微软的经历还是没有脱除其研究背景,应对中国互联网如此险恶的竞争氛围,李开复其实并不擅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选择李开复+周韶宁的组合是有其科学性的。也有人认为,周韶宁长于打单和正面竞争,缺乏市场和品牌提升能力,这个并不可怕,因为还有个亚太区市场总监王怀南。
看上去,这是个理论上的黄金组合,但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已。
由于Google中国在2006年采取招聘战略,使得周韶宁到来的价值没能最大化,由于没有足够多本土化的产品,这位电信市场的多年老兵只好做无米之炊,其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
至于王怀南,他的角色更为尴尬,他在Google中国组合中更多本是给周韶宁做搭档的,更有评论认为,如果一开始的组合是周韶宁和王怀南,在稳固和提升市场份额后再引入李开复的话,那么,Google中国将极其成功,但用一个“如果”的话,整个巴黎都会装在一个瓶子里,如果这个瓶子比巴黎还要大一些的话。
话题回到李开复身上,他在2006年选择招聘战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回到我们上文提出但没有解答的问题,当年信誓旦旦要在微软退休的李开复是怎么绕开了这个诺言,而回归中国的呢。李开复给出的策略是他强调他很想回到中国,而回到中国的原因是他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点事情,为中国的大学生做点事情,这的确是个很讨巧的策略,一方面,李开复让微软无法对他的这个策略说三道四,因为在此之前,正是微软把他从中国研究院的位置上调离回到美国的。另一方面,李开复要绕开微软和他的竞业协议,在一定时间内(后来的故事表明是18个月)不能触及市场和渠道这些可能导致正面竞争的工作,因此,他只能碰政府公关和招聘这些务虚的事情,而这个策略的制定是能有助于他和他的新东家Google得到更多大学生的认可的。同时,这个策略的制定,对上到中国政府,下到普通大学生,都是极其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转型中国巨变面前多少有些被动、有些不适应,这个时候,有个人,而且还是个有着全球声望的人来帮助做全中国大学生的义务辅导员,那么,有什么理由说不,而且,还应该鼓掌呢。
“招聘战略”既是李开复的优势,也更符合Google的工程师文化。短期内,可能会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长远看来,建立一个几乎复制“自下而上”管理模式的工程师队伍,可能无论对Google中国的长远发展,还是和总部更好的沟通,都更为有益。
不过,由于没有抓住2006年的战局,Google在和百度的争斗中失去了一击而中的机会,并在短时间内看不到超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