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精品店和陈年

    音像的品种越来越多,用户也越来越多,卓越的议价能力开始显现出来,开始做起精品书的生意来,卓越标底下的那句话也悄悄地变回网上精品店。

    选书和推书,同样起到很重要作用的是陈年。

    陈年做过媒体,因此他用媒体来做卓越的版面布局。网站的首页就相当于报纸的头版,有报眼、有抢眼的大标题,然后也有专题、有许多细分的版面,陈年如法炮制。这一点,就连卓越的对手当当都很羡慕,他们盛赞陈年:用户没有购买欲,他可以挤出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当对卓越中层图书编辑人才很感兴趣,很喜欢卓越网页的“小资风格”,还正经挖了几个人过去。

    认识陈年的人都说陈年是个有品位的人。陈年也的确有品位,关于他的品位,可以通过他在卓越推过一个人的书得出,这个人就是黄仁宇。

    黄仁宇是个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写过《万历十五年》这样的畅销书,但只限于小众,并不符合卓越所提的大众精品的概念。但陈年认为,大众应该能接受黄仁宇。他先是只是通过口头介绍让他的合作伙伴、同事知道并喜欢上这样的历史学者。同时,陈年想,黄仁宇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把历史介绍得那么有意思,那么,卓越可以不可以把推广也搞得比较有意思呢?按照这个思路,卓越介绍黄仁宇说他曾经做过国民党军队的高官,和杨开慧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的确很吸引人,不少人因为这句话而买了书去看,看完后就喜欢上了。于是,对卓越也多了一份信任感,如此,也对卓越下一次推荐的书有了信任感。

    陈年后来总结到,卓越的精品路线里有一个选择在里面,应该有所挑选,把觉得好的东西告诉用户。在陈年看来,一味地去扩大品种的思路不对,每扩大一些品种,基本都是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是给自己增加负担,所以不如给卓越注入文化基因,帮卓越找出读者想要的东西。

    其实卓越在很长时间内都更接近亚马逊书目的模式,帮读者选书和推荐书是这家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只是卓越更多是靠人工、靠编辑、而不是靠算法、靠程序。

    读者需要你帮他把好东西找出来,这个时候牵扯到一个品种的问题。陈年看不太懂那些完全拷贝亚马逊的模式,做很多品种,但其实这么多品种对用户来说不是最有效的,因为一般用户不可能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阅读量那么广泛,边边角角的东西都会看到。

    读书不可能需要1万种图书。陈年觉得读者可能就需要几十种书,你帮他选出这几十种书就很重要。到最后卓越卖给亚马逊,卓越依旧保持精品策略,整个品种在300~400个之间。

    雷军在卓越上花的工夫也很多,每天上班,他都先上卓越网浏览一会儿;每天下班,他都会召集卓越的讨论会;卓越的每个新功能、新产品出来,他都会以用户的身份做体验;雷军对于卓越,基本上是当成自己创业的公司去管理、去关注。

    每天下午快到下班的时候,雷军只要在线,就会不停地刷新卓越后台的销售记录,不断上升的销售记录让雷军感觉到很刺激,为了将这种激动传递给更多的卓越同仁,雷军在卓越前台安置了一个屏幕,在这个屏幕上,可以时时看到有多少客户在浏览页面,有多少客户在登记注册信息,多少客户在下单以及他们到底在买什么。

    雷军发现,互联网比软件要好玩得多,可以不断地改,不断地去修正,用户可以很快地反馈给你,你也可以很快地进步;雷军也认为,卓越的很多商业信条都来自金山,金山出精品,所以卓越要卖精品,金山做的东西是通用,所以卓越要面向大众,金山希望自己的东西能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压制盗版,卓越的音像销售也是基于这个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