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牛卡计划”拒绝Google
百度首日IPO获取巨大成功,就连李彦宏本人也没有想到。
一个百度不愿意提起的细节是,雅虎在2003年前后曾经谋求以1.5亿美元的价格买下百度,李彦宏还曾动摇过,更充满戏剧性的是,雅虎在百度和3721之间作选择的时候选择了3721,理由是3721要价更低,赢利能力也更强,既然都是做中国雅虎,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要价低,而且赚钱能力更强的并购对象呢?命运弄人,这一次,好运气又一次眷顾了李彦宏。
李彦宏和百度喜欢讲述的段落是,在百度上市之前,准确说是2005年6月底,Google全球CEO施密特到过李彦宏在中关村理想大厦12楼的办公室,双方进行了相关沟通。Google透露过进一步合作乃至进行资本层面合作的意图。李彦宏坚定地告诉施密特,那就是百度不卖,我们要自己上市。
其实早在2004年,Google与德丰杰一道,在一次私募行动中对百度注入了500万美元的资金,获得了约4%的股份,这部分股份在上市后被稀释成2.6%。
施密特去过李彦宏的办公室后,Google也曾经公然宣称其对百度有两种选择。一是Google单纯地持股百度;二是双方展开深入合作,Google将拥有百度更多股份,甚至成立合资公司。
百度上市也充分预防了Google可能会在二级资本市场上的图谋,他们制定了著名的“牛卡计划”。按照百度招股说明书的说法,IPO后的百度股份将分成A、B两类股票。A股就是我们常说的流通股;B股则是法人股和优先股,这里也包括股票期权。“牛卡计划”的微妙之处就在于每股的表决权上。
流通股每股为1票,而创始人所持股份为B类股票,其表决权每股为10票。但这两类股票的投资回报率是完全一样的,只有在表决的时候,B类股票的表决权才会乘以10倍。这样一来,原始股东在董事会表决公司重大事务的时候将具有极大的表决权和影响力。这些重大事务包括董事选举、公司重大交易、兼并投资、出售公司资产、聘用CEO等。
很显然,这种表决权的集中将有效阻碍他人窥探公司的野心。具体到百度身上,只要公司创始人所持股份在11.3%以上,即可获得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现在,仅李彦宏一个人的实际股份就超过20%,除非他想卖掉百度,否则任何想通过股票市场收购百度的企图都将成为泡影。凭借“牛卡计划”,李彦宏可以把百度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为了配合实施“牛卡计划”,百度上市首日公开发行的股票不到5%,这也是百度股票之所以高开的一个重要因素,很显然,所有的投资者都默认这样一个事实,Google不可能停止在最开始的2.6%股份,既然有Google买单,那还担心什么呢?而且,你想买也未必能买得到啊。
百度一开始也是以中国版Google的身份亮相的,如前所言,交易所安排和Google上市首日的同一位交易员也有其内在的暗示作用,李彦宏的美国绿卡身份和在美国多年的工作学习经验也让美国投资者感到亲切,Google+中国市场+具有美国背景的创业者,这些足以让市场疯狂。
还好,疯狂的时间不算太久,2005年秋天,百度的股价跌回至100美元以下;9月第二周,跌到88.90美元;9月14日,星期三,又跌到64.21美元。即便是这样,百度2004年的营业收入为1 420万美元,以IPO当天股价计算,市值已经高达39.6亿美元,是其营收的279倍,即便回调,也在100倍以上。相比之下,Google的市值也只是其营收—2004年为32亿美元—的26倍。这确实让人有些心里打鼓。
百度的股价在2008年里最高曾经超过400美元,但进入这一年的12月以来,只有100美元出头,这个价格甚至在它三年前首日IPO的收盘价以下。对于这家一直被资本市场牵着鼻子走的中国互联网明星公司来说,这不是一件什么坏事。相反,过去数年时间内,百度一味地追求市场占有率和唯业绩论的做法,至少让一些人不喜欢,这些人未必在相对比例上是大多数,但在绝对数字上,并不是个小数字。
2005年百度的上市,是互联网第二浪的标志性事件,你也可以把它看做是2003年12月起中国互联网上市热潮的高潮和阶段性结尾,在百度上市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并没有大的互联网公司进行IPO,直到2007年年底的网络游戏狂潮和阿里巴巴抢在资本市场泡沫前的高开。这也容易理解,谁也不会在百度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IPO,那样的话对比太强烈了。2005年中国概念股大的IPO除了百度,只有分众传媒。但分众传媒在收购好耶之前并不是一家得到业界人士认可的互联网公司。
你也可以把百度上市看做一个阶段的开始,1995~1998年是第一个阶段:混沌初开,属于启蒙和极客们改造世界的阶段;1999~2001年是第二个阶段:泡沫时期,热钱追着创业者,VC在很多时候成为产业的主角,那是第一代创业者的熔炉期;2001~2004年是第三个阶段:转折岁月,这个阶段,中国本土的创业者创造出诸多海外投资者看不懂但却十分有效的模式,诸如短信群发、网吧故事、中文网址、竞价排名等,也滋生了短信恶意扣取、网游沉迷、流氓软件等诸多问题;2005~2008年是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中国人草根意识觉醒并集体迸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跨国巨头也杀将进来,是与狼共舞的阶段,同时,这个阶段也是我们分享中国大国崛起的光荣与梦想所带来的资本市场高看一眼的阶段。
2005年成为中国互联网的转折之年有诸多原因。从外部环境来看,美国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创新低潮之后,终于在Google之后重新发掘出一批新方向:Skype为首的P2P概念、MySpace和Facebook主演的网络社区、YouTube开创的视频平台、Craigslist代表的本地生活信息分享平台、“第二人生”呈现的三维虚拟社区……所有这些概念似乎都可以在中国重新讲述,特别是有了百度和淘宝这样的成功复制之后,美国投资者对此也不乏认可。从2005年下半年起,数十亿美元不停歇地流入中国。
从内部环境来看,2003年年底掀起的中国互联网上市狂潮,加上在2000年前后上市的那一拨互联网公司,有超过20家互联网公司在海外有良好的表现,这些公司由此催生了一大批天使投资人和创业者。这些经历过上一拨成功公司的人不论创业还是投资,都有一大堆的钱追逐着。
这一批创业者以百度系最为吸引眼球,比如程浩与他在杜克大学同学邹胜龙创办了迅雷,段晖与林应明创办了一见网,湛振宇与百度女婿徐易容创办了抓虾,雷鸣创办了我酷网,吴世春与段晖的北大同学陈华创办了酷讯,许元鸿则加入了谷歌前技术总监周杰创办的浪淘金公司……
当然,前提是你的想法够酷,你本人也够酷,你还能证明,你有办法把这些够酷的想法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