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亚洲人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远超过欧美

    曾航/文

    有一次,我在上海见一位美国来的500强企业的高管,发现如此有钱的她居然还在用已经过时的iPhone 3GS手机——那时候中国已经满大街的iPhone 5了,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说就是,连他楼下卖烧烤的大叔用的都是iPhone 5。

    我曾经去过许多国家考察,发现亚洲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要远远超过欧美人。亚洲人很重视面子,而且非常喜欢将手机等电子消费品看成品位的象征,和衣着等时尚用品等同起来。在亚洲国家,一个好的手机就像LV包一样,而手机太差出门会被人看不起,中国如此,日本、韩国、新加坡也都如此。

    因此亚洲人往往一年就会换一次手机,有时甚至一年换好几次。相比之下,欧美人的手机往往两三年甚至更久才换一次。

    这样的情况决定了亚洲国家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在许多方面都走在欧美前面。

    我们以移动电子商务为例,2012年亚洲的日本、韩国的移动电子商务占本国电商交易总量的17%,而美国这个数字仅仅是11%,英国、法国、德国仅为5%。

    而在移动广告和付费App下载方面,日本、韩国、新加坡也有着比欧美更好的数据。在手机游戏方面,日本平均每个用户所贡献的收入相当于每个美国用户的3~4倍。

    日本从2005年左右就开始普及手机钱包,而在美国,一直到2013年,手机钱包的推进依旧很不顺利。来自万事达的移动支付条件评估报告显示,新加坡在全球移动支付条件当中排名第一,许多必要的基础设施已经就绪。

    和欧美国家相比,亚洲的城市更加拥挤,因此大部分人需要通过公共交通上班,而大部分美国人都开车出行。而乘坐地铁、公交出行的这段时间,恰恰是移动互联网使用的高峰时间。

    在手机应用方面,亚洲国家也有着和欧美不同的习惯。在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印尼等国家,微信、Line、Kakao Talk等点对点手机通信产品大受欢迎,而在欧美国家,此类应用的普及程度则要低得多,人们更加喜欢Facebook这样的社交产品。人们原本认为东亚国家的人可能更加内敛而不喜社交,现在看来,是社交的习惯不同。西方人下班上酒吧或聚会时常常是大家端着酒杯聊聊这一天都干了什么,中国人则更喜欢约着打牌、搓麻将、K歌,日本人则是小团体下了班后去喝酒。因此前几年Facebook这样分享自己生活场景、心情和照片的网络社交方式在西方火了起来,随后在中国的社交网站则偏重社交游戏,日本则是熟人社交Mixi。当然,现在随着新一代90后用户更多地加入,情况也开始有所改变。Facebook在日本赶超本地社交Mixi就是例证。

    因为意识到文化的差异对移动互联网应用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和过去习惯抄袭、借鉴美国的互联网产品不同,亚洲的许多移动互联网产品都开始创新,并走在世界前面。

    例如中国腾讯公司开发的微信,比较创新地将即时通信工具和社交平台结合在一起,并且引入了公众平台、二维码、O2O等功能,做了大量的创新。而在日本,Line的付费贴纸则走出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中国已经是全球智能手机保有量最高的国家,且中国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要远远超过欧美国家,且中国拥有全球最活跃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很可能会走出一条和欧美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并且有希望走在世界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