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管理董事会
张朝阳虽然守住了北大青鸟的偷袭,但也惊出一身冷汗。虽然比起王志东,张朝阳在公司里的股份要多得多,也更具备话语权,但搜狐是一家完全靠风险投资催生起来的公司,有着多轮因为各种不同诉求而进入董事会的各类董事,因此,怎么样控制和影响董事会,也成为张朝阳的一个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形成一个内部统一、决策一致的董事会,才能保证自己的很多决议和想法能得到贯彻和实施,公司才有可能走出低谷。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爱德华·罗伯茨只知道自己在中国投资的是一家叫爱特信的小公司,当他的中国学生向他提及中国正在兴起一家叫做搜狐的网站时,他饶有兴趣地问:“那是一家什么样的网站?”
直到今天,张朝阳坚信公司草创之时,董事们不闻不问的态度促进了搜狐的快速发展。不过,随着第二轮投资进来,董事会里多了一些生面孔,他们有的是战略投资者,有的是风险投资,有的是产业投资,因此,目的不一,要求也不一,给张朝阳的压力也不一。
从1999年后,一直到2000年7月搜狐上市,张朝阳明显感觉到来自董事会越来越大的压力和不信任感。2000年搜狐上市后,一位在硅谷有着25年IT经验的“长者”被空降到搜狐,并被搜狐董事会“钦定”为搜狐二号人物,负责搜狐公司的日常具体事物。这位“长者”就是李文谦。
当时的搜狐董事会甚至有直接让李文谦将张朝阳取而代之之心,这个时候,张朝阳在公司内外所积累起的好名声帮助了他,董事会发现,很多员工对张朝阳的依赖情绪保障了公司的稳定,张朝阳也回忆:在董事会最想撤换我的时候,他们不能不考虑到绝大多数员工会和我一起离开搜狐,那样的话搜狐就会瘫痪。张朝阳认为所谓的“个人崇拜”实质上是员工对搜狐文化和企业前景的认同和信赖。他介绍说搜狐文化的精髓就是“让好人活得高兴”。每个人身上都有好的一面,而搜狐就是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把这些好的方面尽可能发挥出来。
董事会对搜狐人事的干预让张朝阳感到烦躁,后来张朝阳对《中国经营报》知名记者于东辉抱怨说,当时一个总监的任命也要飞到美国接受董事们的面试。“他们不了解这里的情况却派来了船长,而船长也根本不知道哪里藏着冰山。”
2000年9月,搜狐火速兼并ChinaRen,ChinaRen的创始者陈一舟、周云帆、杨宁三人都被安插到搜狐的重要管理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李文谦,随后,李文谦离开搜狐。张朝阳后来承认,直到李文谦离开搜狐,他都一直没有机会接触到搜狐的具体业务。
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ChinaRen创业三人组先后离开搜狐并开始了各自的重新创业,而最让张朝阳担心的原ChinaRen骨干大规模流失的情形也未出现,一出一进,张朝阳重新控制了搜狐的人事大权。
2001年年初,搜狐股票在纳斯达克跌至最低点,董事会对张朝阳的不满已经越来越强烈,他们质问张朝阳用美元换回来的“眼球”到底有什么用、强大的搜狐品牌为什么不能兑现为收入?
张朝阳采取打太极的策略去和董事会交往,慢慢争取时间,他们说什么也不反驳,而是友好地倾听、耐心解答,这花了很多时间,也耗费了公司大量成本。
每个董事会里都会有矛盾,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爆发。对此,张朝阳牢记两点:沟通和防患。搜狐董事会是东西方的构成,所幸张朝阳本人对东西方的文化都有了解,所以有助于帮助董事们的沟通和协调。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知识背景不同,掌握的信息量也不平衡,张朝阳常要和他们解释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环境下为什么就不是同种东西了。
对于防患,每次开董事会前张朝阳都要给所有的董事打电话,事先了解和解决问题,预防在会上发生情况。当公司出现某些状况的时候,一些不成熟的董事就会有小动作,这时候一定要把这些小动作压下去,因为当下董事会最需要冷静,每个不冷静的小动作都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此外,张朝阳在很注意重视维持自己在董事会的权威时,他还提出了“保守沟通”的理论。“你不能常给董事会惊喜,这样有了真正的惊喜他们才会惊喜,然后你才有权威,才有信誉。沟通上要保守,要尽量报忧。信誉就像银行一样,你只支出,不存入,银行就会破产。”
张朝阳取悦董事会的核心是业绩,为此张朝阳本人不断地出场作秀,以壮声势。在门户网站争夺网络广告的年代,张朝阳是公司的首席销售;为了给搜狐的彩信业务吸引注意力,搜狐组织明星名模前往西藏登珠峰,硬生生把一产品发布搞成热点新闻事件。张朝阳不遗余力地兜售自己,换来了搜狐公司业务的逐步好转,也赢得了董事会的信任票。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2年搜狐财务状况好转,其后搜狐收入突飞猛进,提前实现赢利,在纳斯达克的股票也一路高升,这样的业绩让张朝阳“夺”回了在董事会的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