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华和王俊秀
有了自己创办网站的念想后没多久,方兴东在杭州参加一个会议时遇见了另一位研究新媒体的评论家孙坚华。孙坚华告诉方兴东,国外有这样的专门网站,叫Blogger,不仅可以放自己写的文章,还可以把身边的朋友都汇聚起来,孙坚华还给方兴东演示了自己在这种网站上建立的博客。
孙坚华,1985年自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任《钱江晚报》副总编辑。孙坚华应该是中国最早用博客进行写作的人,同时也是中国最早关注博客的人之一,他的《博客论》一文对于中国博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铺垫。
这天晚上,方兴东开始倒腾孙坚华介绍的博客网站,并越想越激动,他意识到,革命性的东西来了。回到北京以后他就与王俊秀讨论,搜集了大量与之相关的资料,两个人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在2005年8月推出了博客中国的雏形。
王俊秀,山西人,自中国政治大学法律系毕业,和方兴东一样,也是位诗人,并且他们的友谊也是来自于一本诗集。王俊秀曾任《信息产业报》主编、《互联网周刊》执行主编。王俊秀的名言是:“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解放:1949年是革命的解放,1978年是改革的解放,今天则是知识的解放。”王俊秀是一位能让人沉静下来的人,他与激情得甚至有些泛滥的方兴东很互补,他们俩从《信息产业报》开始合作,一直不曾中断过。
“博客”这个词是方兴东和王俊秀一起碰撞出来的,其发音和Blog相似,而“博”有精英化的意味在其中。“博客就是日志,日志最早是航海时船长对天气生活的记录,我觉得我要做的网站就是一个在海洋中航行的个人网站,大家把精彩精华分享传播。”
博客中国的两位创建者还发布了《中国博客宣言》,他们将博客比喻成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在宣言的最后,方兴东高呼:“博客文化能引领中国向知识社会转型,博客关怀能开启一个负责的时代。”
方兴东和王俊秀还为此写了本书名叫《博客》的书,书中富有激情地写道:“互联网之于博客,不亚于印刷术之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当年,正是印刷术的革命解构了教会对《圣经》解释的权威地位,开放了‘上帝’的‘源代码’,引发了欧洲历史上大规模的宗教改革运动。按照这一逻辑推演,前几年掀起的自由软件运动,就是互联网时代软件业内部的一次集体兵变,是软件的开放源代码运动。博客的兴起,可谓是互联网时代知识、内容和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
在方兴东高呼博客万岁的同时,部分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从业者给予博客这一新概念的却是不理解和漠视。方兴东曾经试图在两家著名的报纸上发表一篇自己预测互联网未来发展、博客即将崛起的文章,但是对方都认为这不过是他为自己新公司的一次商业炒作,这怨不得他们,在过去的几年中,方兴东的诸多预测准确率并不高,而他过深的产业介入,让他的诸多断言都被人想象成其背后受人指使,或是客户的授命之作,或是为自己的商业行为摇旗呐喊。
其中受争议最多的是博客中国的天使投资,这来自于盛大陈天桥的50万美元,相对应的是一个广受批评的事实:在很长时间里,方兴东对于陈天桥的各种行为,都无条件地予以支持,不论对错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