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艰难创办KDDI
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国营的电电公社垄断着日本电信市场,日本的通信费用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高得离谱。
稻盛和夫曾举过一个例子,他在美国的时候看到一位员工频繁地打长途电话,便提出质疑。但随后查看账单时发现,美国的电话费是如此之低。
1984年,日本政府通过法案,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通信领域,以加强市场竞争,降低电信价格。
这一趋势被当时已经52岁的京瓷公司创始人稻盛和夫所察觉。在此之前,稻盛和夫因为成功创办京瓷公司在日本商业界享有颇高声望,当时年龄已经不小的稻盛和夫准备开始自己商业生涯的第二次大冒险。
由于运作近一个世纪的NTT(电电公社改制而来)在日本显得过于强大,虽然日本的电信市场放开,但是所有的企业都按兵不动,不敢进入。
这时候,稻盛和夫抱着“让日本民众用上价格低廉的电话”的信念,毅然向NTT发起挑战,再次投身商海,创立了日本第二家电话电报公司DDI第二电电企划株式会社,简称DDI。后于2000年10月与KDD、日本移动通信三社合并为KDDI。,京瓷为当时DDI的第一大股东。
当时,垄断日本电信市场的电电公社年销售额高达4万亿日元,员工人数超过33万,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寡头企业。而京瓷公司虽然发展迅猛,但在1983年的时候,年销售额只不过2200亿日元,员工也只有区区1万人,与电电公社的实力相差甚远。
稻盛和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
其实,在我正式报名前的6个月里,每晚临睡前,我都反复地自问自答。
“你创立第二电电公司、参与通信事业,你的动机是善的吗?其中没有夹杂私心吗?你不是想出把风头吧?不是想赚钱吧?”
这些问题再加进“动机至善、私心了无”这句话,我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不断严厉地逼问自己。回家时不管多么疲倦,即使宴会后饮酒回到家,无论多晚,我也反复不断地扪心自问。
半年自问自答的结果,我最终认定:“我的动机纯粹,没有任何私心。日本即将迎来信息社会,要降低国民负担的通信费用,仅此一心而已。”这样我才举手报名。(稻盛和夫:《六项精进》,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
当时和NTT相比,DDI没有任何基础设施,尤其是在投入巨大的固网设施上面,NTT的优势更加明显。因此DDI不得已只能开始构筑无线通信网络,在一个接一个的山峰上架设抛物面天线,用无线中转来建设通信干线。
当时日本的报章杂志普遍认为,DDI将会很快在这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但是DDI的通信服务却在日本受到欢迎。
稻盛和夫在日后的演讲中回忆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DDI在整个设立的过程中一直有着“为民众降低通信费用”这样一个目标,这一目标在公司内部引起了干部员工的内心共鸣,使得他们工作格外投入,且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稻盛和夫首先从电电公社挖来了技术出身的千本倖生。千本倖生精通通信技术,对通信产业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在这个领域有着广泛的人脉。有了千本倖生的帮助,原本在电信行业没有任何经验的稻盛和夫开始心里有底。
此后,牛尾电机、西科姆和索尼、三菱商事等公司也入股加入DDI,当时包括京瓷在内,共有25家公司作为股东加入DDI。
在成立酒会上,稻盛和夫说:“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必须为国民大众降低日本的通信费。我会不惜我仅有的一次人生,不惜我自己的生命使这项事业取得成功。”
稻盛和夫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他首创的“阿米巴”经营方式。
“阿米巴”经营模式源于稻盛创业早年的困境,当时他一个人既负责研发,又负责营销,当公司发展到100人以上时,觉得苦不堪言,非常渴望有许多个自己的分身可以到各重要部门承担责任。于是,他把公司细分成所谓“阿米巴”的小集体,从公司内部选拔“阿米巴”领导,并委以经营重任,从而培育出许多具有经营者意识的领导。
“阿米巴”经营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让企业中的员工对企业的经营有所担当,大大分担了领导者的压力。这种经营模式在DDI崛起的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阿米巴经营”开始推广到世界各地许多企业,包括孙正义、马云在内的许多著名企业家都是稻盛和夫的粉丝。
在经历了创办初期的艰难之后,DDI开始在电信领域取得成功。1989年,DDI首度实现盈利,年销售额达到406亿日元,利润为44亿日元;1993年,DDI在东京证劵交易所第二市场部上市,由于业绩优异,两年后升入第一市场部,成为三家新成立的电电公司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在DDI等新进入的通信公司的竞争下,日本的通信费用大幅降低。稻盛和夫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他当时创办DDI时的梦想。
1997年,在京瓷与DDI都如日中天之时,稻盛和夫在日本京都圆福寺剃度出家,仅担任京瓷与DDI两家公司的名誉总裁。在寺庙中,他与其他僧侣的待遇一般无二,都身穿麻衣、脚着草鞋,平常甚至还需出外化缘。他在自传中回忆道,在冬天寒冷的早晨,自己3点就要起床,晚上11点才能上床休息,每顿饭只有一汤一菜。
而KDDI的另一个前身是丰田公司创办的日本移动通信公司(IDO)。IDO以摩托罗拉设计的汽车电话网络为基础。
丰田的IDO负责在东京及名古屋一带的网络建设,京瓷下面的DDI则负责日本其他地区的网络建设。虽然这两家公司股东不同,但由于在漫游等业务中的合作,一般被看作一个集团。
为了对抗在移动领域称霸的NTT DOCOMO集团,2000年7月,这两个集团统一了旗下的移动通信服务品牌“au”,同年10月,DDI、KDD和IDO三家公司合并为“KDDI”。
“株式会社au”于2001年10月被纳入KDDI集团内。品牌也变为“au by KDDI”,品牌形象也由红色变为橙色。
DDI、KDD、IDO分属不同的企业集团,有着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哲学。这些企业整合在一起,本来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但是稻盛和夫再次发挥了自己的经营才能,迅速将新成立的KDDI整合成型,成为足以与NTT抗衡的日本电信业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