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移动支付崛起之谜
在日本开始推行手机支付的2004年,日本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高达7515万43(43 根据日本总务省《平成17年(2005)情报通信白皮书》发布数据。),占到总人口的70%左右,其渗透率在全球遥遥领先,用户基数庞大,且用户黏性很高。当时日本手机用户对移动商务和移动支付的需求已经不断体现出来。
当时,日本人迫切需要一种电子化的支付方式来代替非常不便的现金交易——因为日元票面币值较大,用户在支付后常常会为找取的大量零钱而烦恼不已。
最早被发明出来解决小额支付问题的是Edy卡,以及东日本铁路公司发行的Suica(西瓜卡)等,这些IC卡很像中国上海的“一卡通”交通卡,或者中国香港的“八达通”,消费者只需掏出卡片在商家的读卡器上刷一下,就能在便利店里买东西,或者去餐馆吃饭。
Edy和Suica都在2001年开始发卡,发展非常迅速,并迅速覆盖日本的便利店、地铁站、餐馆等商家。
不过,出门多带一张卡毕竟还是不方便,消费者们有意愿将这些卡片集成到手机上面。因此,当时日本如日中天的第一大运营商NTT DOCOMO看到了市场机会。
从NTT DOCOMO的角度,当时激烈的市场竞争是迫使其进入移动支付领域的重要动因。
在2003年、2004年前后,日本的移动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1985年,日本颁布《电气通信事业法》,打破了NTT在电信领域一家独大的状况,此后,大批电信运营商开始产生,市场一度拥有多达97家运营商,经过长期的兼并重组洗牌,到了2004年时,日本已经只剩下NTT DOCOMO、KDDI、软银三家主要运营商了,语音通话资费在激烈的竞争下价格大幅下调。移动运营商必须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来支撑自己的业务继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日本特殊的金融环境使得以运营商为主导的移动支付得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
当时,日本的金融管制政策相对宽松,降低了移动运营商进入金融领域的壁垒。日本金融厅于2000年5月在《异业种加入银行经营及网络专业银行等新型态银行执照的审查指针方案》中明确提出允许其他行业参与银行业的方针。
此外,信用卡和移动支付业务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日本消费者对信用卡的使用频率不高,为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日本的信用卡最先是由零售商于20世纪60年代引入的,零售商通过个人金融公司向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信贷。为保护零售商的利益,日本政府对日本银行提供信用卡业务实行了严格的管制政策。直到1982年才允许日本银行通过成立全资信用卡附属公司间接介入信用卡业务,并且该信用卡不具备循环信用功能,只能采取每月清偿的延期还款方式。直至2004年4月允许日本银行直接发行信用卡,日本银行业进入信用卡市场的限制才被完全取消。日本信用卡产业的特殊发展历程导致了日本的信用卡产业受理市场规模小,规模效应很难产生,从而致使交易成本高,加之前面提到的缺乏循环信用功能,使得消费者对信用卡的使用频率不高。
日本银行业对开展移动支付等新业务的兴趣不浓,减少了对移动运营商的威胁。日本银行业近几年一直忙于合并后的重组,并且面临着诸如“存款限额保护政策”的限制以及主银行制度44(44 主银行制度是指公司以一家银行作为自己的主要贷款银行并接受其金融信托及财务监控的一种银企结合制度。)带来的巨额不良资产等困境,使得他们无暇顾及移动支付等新业务的开展。
相比之下,当时以NTT DOCOMO为代表的日本运营商非常有钱,其资金实力要在陷入困境的日本商业银行之上,因此移动运营商自然成为移动支付业务的主导。
值得一提的是,NTT DOCOMO进军移动支付,并非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是为了借此提升自身的收入。一直到了2010年,支付及金融业务占NTT DOCOMO总运营收入的比重仅为2.7%,比起刚推出手机支付业务时的2005年2%几乎没有太多增长。
NTT DOCOMO推出手机支付最主要的动机是为了增强其用户黏性,防止DOCOMO的用户转投其他运营商的怀抱。
这可以从DOCOMO首席执行官村清之在2005年的一段讲话中得到佐证:信用支付领域的尝试,能够增强DOCOMO移动业务的吸引力,进而降低用户离网率,驱动新增用户的增长。
在NTT DOCOMO推出手机钱包业务之后的头两年,其用户的离网率大幅降低,平均降幅高达25.4%,而其竞争对手的降幅只有11%左右,足见手机支付对提升用户黏性的重要性。
在硬件上,由索尼开发6年之久的Felica技术在当时早已成熟,例如香港的“八达通”交通卡、新加坡的EZLink卡、日本国内的Edy和Suica(西瓜卡)等都采用索尼的Felica技术。
截至2010年底,这种卡片已经有相当大的发卡量。例如Edy已经有5520万的发卡量,东日本铁路集团已经有2840万的发卡量,这些运营商之外的支付公司的良好业务拓展,为移动运营商发展手机支付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NTT DOCOMO的策略是“抓大放小、合纵连横”,和这些大的发卡方联合,快速进入小额支付领域。
2004年8月,NTT DOCOMO推出采用索尼公司Felica技术的移动支付业务——“手机钱包”,与当时日本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子货币卡公司Edy合作,推出这项业务。
手机钱包业务本质上是一种预付卡业务,只不过是把预付卡通过芯片的方式做进了手机中。用户需要先充钱进手机然后再刷卡(手机就是卡)消费。
此后,NTT DOCOMO还和东日本铁路、7-11便利店、Aeon等日本主流的发卡方建立了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了手机钱包业务。
在这种合作中,NTT DOCOMO只是扮演通道的角色,让Edy、东日本铁路公司等原有的发卡方通过自己的手机渠道去拓展新的网络,凡是具有Edy、东日本铁路公司等原有发卡方标识的地方,均可以进行手机支付,消费数据通过DOCOMO的网络传至发卡方。
NTT DOCOMO只负责手机钱包小额支付整体的品牌推广,不参与具体卡中的任何客户界面工作。而在盈利分成上,NTT DOCOMO的盈利来自于发卡方支付的服务费。在服务费之外,小额支付产生的所有收益均归各大发卡方。
由于NTT DOCOMO直接掌握着手机定制的权力,因此在推广手机钱包业务早期,就很容易地将索尼的Felica非接触式支付芯片大量植入手机中,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就有650万手机用户的手机支持手机钱包功能,这一阶段的手机支付是以小额支付为主的,大部分支付场景发生在便利店这样的地方,用户可以用手机买早餐,也可以买一瓶水。
与此同时,财大气粗的NTT DOCOMO准备了100亿日元的援助计划,主要面向有需求的连锁及大中型消费行业企业,如超市、便利店、百货公司、娱乐场所提供Felica读卡器的免费安装服务。因此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到2005年10月份,就有约25000家商户支持手机钱包支付功能。
NTT DOCOMO收回投资的方式是对每笔手机支付行为都额外收取少量佣金。
此后,这种带有支付芯片的手机还能够被用作员工卡、进出门禁及房间钥匙,功能非常强大。
在此之后的2005年,NTT DOCOMO的竞争对手,日本第二大运营商KDDI和第三大运营商软银都推出了类似的手机钱包产品,日本手机近场支付的普及程度大大提升,成为世界上手机近场支付普及渗透率最高的国家。
除了发小额支付的“手机钱包”系列产品,NTT DOCOMO的手机信用卡系列业务也非常成功。
在2004年前后,日本政府放松了对银行发展信用卡业务的限制,因此日本各大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开始快速发展——信用卡的普及会和手机支付产生一定竞争,但也给手机支付带来新的商业机遇,那就是运营商和银行展开合作。
此后,NTT DOCOMO的移动支付野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小额支付。
2005年4月,NTTDOCOMO注资1000亿日元(9.45亿美元),获得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34%的股份,双方合作推出“ID”子品牌的移动支付业务。2006年3月,NTT DOCOMO又注资10亿日元,获得瑞穗金融集团关联企业UCCard 18%的股权。
通过这两笔重量级的入股,NTT DOCOMO开始和日本的主流金融机构结成产业联盟,进一步为手机支付的拓展扫清了障碍。
2006年4月,NTT DOCOMO宣布与三井住友银行联合推出名为ID的移动信用卡服务平台,同时又推出名为DCMX子品牌的移动信用卡,可透支消费,将移动支付渗透到消费信贷领域,日本的手机开始变成了信用卡。
三井住友银行LOGO
此后 NTT DOCOMO又广泛引入了VISA、JCB等信用卡支付标准,引入遍布全国的商业银行及信用卡发卡方,进一步拓展了移动支付业务。
NTT DOCOMO和遍布全日本的55家商业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
到2009年时,NTT DOCOMO的DCMX手机信用卡的用户数量已经发展到1000万人45(45 2009年8月25日,DCMX会员数突破1000万人。由NTT DOCOMO官网发布。),数量相当惊人。
在智能手机开始在日本普及后,日本很平稳地将近场支付技术由功能手机平移到了智能手机上面。
日本三大运营商通过自己定制的智能手机,将Felica支付芯片直接加载到智能手机中,并能很好地和过去的支付体系兼容。截至2012年年初,搭载Felica移动支付功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在日本已经突破1000万部。46(46 Felica公司发布的数据。)
日本独特的Felica技术,在给日本国民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面临苦恼——和国际主流标准不兼容的问题。
在欧美发达国家,广泛使用NFC A型和NFC B型标准,这都是和日本的Felica不同的NFC标准。
作为Felica的竞争对手,欧美主流的NFC Type A/B的最大特点在于支持的非接触IC卡和标签价格低廉,NFC的卡片采购价只有Felica的几分之一,系统维护成本也更低。
随着2007年之后智能手机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NFC引起了广大智能手机厂商的注意。
2010年11月,美国谷歌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表达了对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FC”的期待。
一个月之后的2010年12月,谷歌便宣布其“Android 2.3”操作系统支持NFC,并且在该公司的智能手机“Nexus S”(由谷歌和三星联合推出)中嵌入了NFC功能。
包括苹果、黑莓、诺基亚在内的其他智能手机巨头也都密切关注着NFC的功能,而世界各地的移动运营商也对NFC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日本三大运营商NTT DOCOMO、KDDI和软银,在2011年年底成立了日本移动NFC联盟(Japan Mobile NFC Consortium)。该联盟旨在协调和计划在其手机和服务中采用国际NFC技术标准。
为了兼顾Felica和欧美主流的NFC两种规格的优点,同时避免日本再度与国际市场脱节,恩智浦(NXP)半导体公司已经表明会推出同时支持Felica与NFC的芯片,于2013年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