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为什么日本人不爱创业?

    曾航、闵海兰/文

    日本的移动互联网曾经一度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很多年。但是在这一轮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大潮到来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在许多方面已经开始和日本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要远远强于日本了。

    笔者一行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拜访了日本两个知名的移动互联网孵化器,一个是日本著名风险投资公司CyberAgent在东京的孵化器,一个是日本第二大运营商KDDI开办的名为Labo的孵化器,前者类似于中国的创新工场,后者则像中国电信的创业孵化基地。

    这些孵化器装修得像硅谷风格,往往有着年轻人喜欢的涂鸦、颜色鲜亮的沙发,但在这些装修一新的办公室里面,创业团队的数量很少,显得人气冷清,这和中国创业氛围火热的3W咖啡或者车库咖啡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苹果的App Store和谷歌的Google Play让全球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开始处于同一起跑线后,中国公司开发的App开始在美国、日本大肆攻城略地,相比之下,日本公司开发出来的App数量要小得多。

    在和许多在日本生活了多年的中国朋友交流后发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现在日本的创业氛围远远不如中国那么热烈。

    日本社会不宽容失败

    在和许多日本朋友交流时,他们都谈到日本是一个不宽容失败的社会。

    在日本的社会中,一个人假如失败,他会在社会中很难生存下去,不仅周围的朋友看不起他,想找个工作都非常困难。

    这样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在日本一旦创业失败,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由于日本的大企业很讲究论资排辈,因此在一家企业工作的年限是其在企业地位的重要参考因素,一个日本人放弃了之前在一家企业的积累,投入充满风险的创业之路,是非常需要勇气的。

    在硅谷,许多VC都愿意投资那些失败过一两次的企业,甚至有些顶级的投资人最喜欢投资第三次创业的企业,特别是那些有一次成功创业经历又有一次失败创业经历的企业,美国人认为有过失败教训的人下一次创业更容易成功。

    而在日本,日本的银行很少借钱给创业企业,尤其是那些有过失败经历的小企业。日本企业行事风格大都小心谨慎,凡事都要经过很严密的论证、调研后才去做,这也导致了日本的风险投资产业远远不如美国那么发达,除了软银等少数几家风险投资公司,日本很少能找出如美国的红杉、KPCB那样声名显赫的风险投资机构。

    此外,日本的年轻人不爱出风头。我有个在日本读书的朋友回忆道,日本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推行素质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扼杀竞争,强调团体。这样的教育体制导致了日本的年轻人比较从众,幼儿园、小学的赛跑都是手牵手集体通过终点的。大学4年,甚至都不知道哪个同学的成绩好、哪个同学的成绩差,因为所有人的成绩都是不公开的。这样的教育体制让很多人都不愿意出风头。而创业是一件很需要出风头的事情。

    日本的本土VC行业并不发达,而且相对来说创业的项目也少很多。中国有许多Copy 2 China的创业项目,即看到什么东西在美国比较火,很快就有一批创业公司腾挪到国内,而在日本,人们普遍不屑于这种方式,这让创业的门槛变得很高。

    日本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在《日本的反省》一书中曾经写道:“日本的金融业是以金融中介和保险为核心,几乎没有投资银行式的业务,也就是说,美国的金融业与日本的金融业很不一样。”54(54 野口悠纪雄:《日本的反省》,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第205页。)

    阻碍日本人创业另外一个原因是,NTT DOCOMO、丰田、索尼、夏普、富士通这样的大企业垄断了日本社会的太多资源。日本的大企业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财阀关系,许多日本大企业交叉持股、关系深厚,大企业及关联公司垄断了包括周边业务在内的全部业务。所以,硅谷有风险投资公司,而这样的公司在日本的出现和发展空间很小55(55 野口悠纪雄:《日本的反省》,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第199页。)。

    长期以来,日本的利率都徘徊在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利率是一个国家的人是否愿意冒险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日本人普遍愿意把钱存入银行,没有人愿意冒险创业,导致银行利率非常之低。

    池田信夫曾经在著名的《失去的20年》一书中提到,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日本没能及时赶上20世纪80年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日本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第2.5次产业”,也就是知识密集型的制造业的需求非常匹配,却不太适应信息产业的需求56(56 池田信夫:《失去的20年》,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82页。)。

    时至今日,整个日本经济仍然是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丰田、索尼、松下、富士通、夏普、新日铁等制造企业是日本经济的支柱,制造业在日本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要远远高于美国。相比之下,金融和互联网业已经逐步开始成为美国经济的发动机,制造业所占比重开始日益降低,虽然美国经济也经历衰退,但是新兴的IT产业开始为美国经济注入巨大的活力,包括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等企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

    产业结构上的问题是日本人缺少创业氛围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创业最活跃的领域仍然是发展迅速的IT行业。

    日本的终身雇佣制阻碍创业

    日本人不爱创业的另一个因素是,日本企业有着根深蒂固的“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公会一同被称为日本经济崛起的三大法宝。

    终身雇佣制是由创立于1928年的松下公司提出的。其创业者、被尊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当时提出:“松下员工在达到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不用担心失业。企业也绝对不会解雇任何一个松下人。”

    松下幸之助的这种经营理念被许多日本公司所接受。一直到战后的50年代,日本企业开始普遍形成了终身雇佣制的传统,并为日本经济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索尼、松下、任天堂、夏普、丰田、本田所处的工业时代,终身雇佣制的确大显神威。因为这种制度大大减少了员工因频繁跳槽而导致的社会资源浪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日本经济发展很快,社会普遍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

    当时日本企业为了稳定熟练工人队伍,防止工人“跳槽”,普遍实行了“年功序列制”。

    所谓“年功序列制”,就是根据职工的学历和工龄长短确定其工资水平的做法,工龄越长,工资也越高,职务晋升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学历、能力和贡献不相上下,工龄就是决定职务晋升的重要根据。这里所说的工龄,均指在同一公司或企业内连续工作的年数,而在不同公司工作的工龄一般不能连续计算。“年功序列工资制”增强了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比较有效地防止了熟练工人和技术骨干被别的企业挖走。

    在日本,即使是表现不佳的员工通常也不会被开除,相反,他们会被礼貌地排除在核心之外,被调往乡下的分支机构或动不动就调动岗位或给份闲差直到退休。“曾经有个前辈,小孩刚出生不久,犹豫再三之后在公司附近买了房子。但他最近两年的考核评价都不太好,没想到没到半年公司就下了调动岗位的指令。他只好再卖掉房子,带着家人继续过租房子的生活。”一位曾经在日本某大型健康器械产公司工作过的朋友说。这种略带悲情色彩的案例在传统日本公司随处可见。

    对于一个普通日本人来说,由于有了终身雇佣制的保证和定期加薪,他们在将来收入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可以安排贷款买房、准备孩子的教育费用,生老病死也可以依靠国家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和企业的各种福利解决。这些使得日本人处在一个非常安心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希望考进一流大学,再进一流企业或者国家机关,从此一生生活无忧,这便是日本人的典型心态。

    与欧美的行业工会不同,日本的大企业包括一些中小企业都有各自的企业工会。企业工会在公司内,特别是大公司里面的地位很高,因为它代表的是全公司的员工。工会的成员每年春天会就加薪、保障假期等员工福利方面与企业高层进行谈话,俗称为“春斗”。

    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这三种神器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但仍为日本传统公司所沿用至今。可是到了互联网经济时代,这些越发开始阻碍日本的创新能力。它让许多大企业的员工不愿意辞职出来创业——因为辞职意味着你过去积累的所有资历都一笔勾销,一旦失败后果非常严重。

    而互联网的一大特征就是需要冒险,一个不愿意冒险的社会,怎么会有创造力呢?

    日本式大锅饭阻碍创业

    日本历史上是不缺少创业家的。本田、索尼、松下、佳能最初都是和大财阀毫无瓜葛,是100%的白手起家型风险企业。那么为什么当代的日本年轻人,却没有了创业热情呢?我想,第二个理由就是,和战后复兴期相比,现在的生活富裕了,无忧无虑了,于是没有了去创业的饥渴精神,却对失败后的风险缩手缩脚。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过去的日本年轻人都“光着脚”,创业失败了也就是一样“光着脚”,成功了却可以“穿上皮鞋”,所以会热情很高。那么现在,大学毕业后轻轻松松就可以进大企业“穿上皮鞋”,如果自己创业失败,就有可能“光着脚”过一辈子,讨不上老婆,也通不过房贷的信用审核。这样一来,年轻人当然会缩手缩脚,就算有些想法也大都不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那么或许有人会问,美国也是生活富庶,也都是“穿着鞋”的年轻人呀?为什么美国年轻人还会保持着旺盛的创业精神呢?我的答案有两点:一是在美国创业成功之后,能够获取的财富和日本不是一个数量级,这一点从日美的CEO薪酬比较上,就一目了然。

    日本人强调平等,CEO的薪酬也就是一般员工的几倍,一般不会超过10倍,而美国是几十倍,甚至一百倍。也就是说,在美国创业成功,可以“穿上水晶鞋”,那么在日本即使成功了顶多也就是“光亮一点儿的皮鞋”。

    另一点是,美国政府对大企业一般不会救济,讲究优胜劣汰、新陈代谢,像通用、安然这样的超大企业也是说破产就破产。而日本是中央政府的经济产业省负责监管,一般不会让大型企业破产,即使破产也会让其他企业把摊子接过来,保障员工的雇佣和退休金医保等福利,很有社会主义大锅饭的色彩。也就是说在日本只要进了大企业,一辈子都不会“光脚”,最起码也能“混双布鞋穿穿”。综上两点,美国年轻人的创业热情会高于日本年轻人若干倍。

    日本新一代互联网企业家求变

    看过著名人类学著作《菊与刀》的朋友都知道,日本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具有两面性的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日本人对强大的美国普遍持一种很崇拜的心理。

    美国的互联网文化近年来对日本年轻人的影响也非常深入。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就是,《社交网络》这部美国电影在日本播出后,Facebook在日本的注册量开始猛增。

    因此日本近年来也开始涌现出一批不那么传统的互联网创业者,其中的典型代表是乐天的创始人三木谷浩史和GREE的创始人田中良和。

    三木谷浩史的父亲是耶鲁大学教授,因此他受美国文化影响很深,几年前他在乐天中强制推行英语办公,要求所有员工必须在短期内学会流利的英语,否则就要被解雇或者降职,这在日本社会中引起了极大震动。

    “其实日本很多优秀的大学生英语实力都不差,但和中国的应试教育一样,他们只强在‘笔杆子’上,能写、会听、不敢说是这些优秀生的弊病。”一位曾经在日本学习、工作的朋友说道。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人,在高中或大学时期都会选择去欧美国家(短期)留学,目的除了为自己的履历镀一层金外,还有就是为了练就地道的英语。但在1年甚至更短的留学生活当中,真正达到敢说目的的学生少之又少。鉴于公司的硬性要求,乐天从早会到各种会议都使用英语,可是有些人在Twitter上放话说开会时大家发言所用的“Japanese English”实在让人抓狂。想要开放创新紧跟潮流,但似乎日本的基础教育本身就为各大企业实施“英语办公”设下了最大的阻碍。

    三木谷浩史的好朋友——GREE公司的创始人田中良和也做了类似的事情,为了提升GREE的国际化水平,GREE招聘了大量外籍员工,并要求员工们多说英语,只是这种“心急”的国际化最终仍然很失败。

    不管怎样,三木谷浩史和田中良和依靠互联网创业,年纪轻轻就成为日本富豪榜上排名很靠前的人物,这些事例对日本年轻人还是有很大的触动,在东京的六本木等地,仍然聚集了相当数量的创业者。

    日本人不愿意创业的现状,也对中国有重要的启发。中国表面繁荣的创业大潮下面,其实也隐藏着深深的浮躁。在美国,人们创业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或者纯粹是因为兴趣。而在中国,整个社会向上爬升的通道有限,一大批“屌丝”出身的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都拼命地去挤创业这座独木桥,导致中国的创业竞争过于激烈:电商赚钱,马上一批人投身电商,团购赚钱,马上一批人去做团购,App赚钱,马上一批人去做App,最后导致许多行业大家都赚不到钱。

    和日本社会类似,中国社会也对失败的宽容有限,导致许多创业者一旦失败,就很难再爬起来,这也是我们需要时刻注意的。和日本类似,中国的互联网大企业开始日益控制产业的资源,导致创业公司很难抬头,这也会大大阻碍行业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