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日本的“加拉帕戈斯综合征”
曾航/文
有一次,我在东京和某世界500强日资企业的中国负责人一起吃饭,谈起日本企业的封闭圈子,感触颇深。
他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中国爆发遍布全国的反日游行时,在华日本企业的状况急转直下,这个时候,在华日资企业相互抱团,争相把订单放给其他日本企业,以渡过难关。
不管在世界哪个国家,日资企业就像一个小型社会,他们自成一体,相互抱团,一同出击。
在上海,有着数万的日资企业员工。每逢夜幕降临,上海的各大日式居酒屋内,总是挤满了各大日资企业的高管和员工,他们聚在一块喝酒,大声交谈着彼此的业务和生活。而没有混入这个圈子的,想接他们的业务非常困难。
我的一个朋友开玩笑道,日本企业到中国设办公室,连装修公司都要找日本的,他们总是习惯用富士通的服务器、NEC的电话设备、理光的复印机、夏普的传真机……总之,日本很喜欢在世界之外,自成一套体系。
这种封闭体系,被人们称之为“加拉帕戈斯综合征”。加拉帕戈斯(Galpagos)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1835年,达尔文随着英国皇家海军的军舰一同登上这个小岛,他发现这里的巨龟、蜥蜴和海鸟都自成一体,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物种差异巨大。而从加拉帕戈斯岛带往世界其他地方的生物,不出一个月肯定会死掉,无法生存。
久而久之,人们便发明了“加拉帕戈斯综合征”这个词,形容那些自成一体的国家。而日本在这方面又表现得最为明显。
日本形成“加拉帕戈斯”现象,应该说与三井、三菱、住友为代表的综合商社财团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在日本,东芝、NEC、丰田、松下、新日铁、索尼等看似不相关的公司背后都有着三井这样的大财团的身影。财团的成员之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通过交叉持股、互派经理、共同投资、交换情报等方式建立横向联系,形成错综复杂的企业关系网。
日资企业背后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日本很容易形成一套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体系,从而形成人们所说的“加拉帕戈斯综合征”。
而日本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就是“加拉帕戈斯综合征”的最典型代表。在NTT DOCOMO的i-mode模式大获成功之后,DOCOMO曾经试图向法国、荷兰、英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输出该模式,但最终都因为该模式过于特殊而失败。
日本在2G时代制定了与众不同的制式标准——日本独有知识产权的PDS制式,和GSM、CDMA这两种2G的标准都不能通用兼容。日本的通信运营商建立的是网络、终端、平台和应用的封闭式产业链。虽然在2G和3G功能机时代,这种封闭的环境使日本国内的厂商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在国内市场无往而不利,但是也使得他们失去了在外界环境磨砺的机会。现在,不论是网络设备还是终端制造,日本厂商已经失去了全球的舞台,退化为二流了。
因此,日本的手机产业也在海外水土不服。由于在日本,日本的手机几乎都由运营商绝对控制,日本的手机公司逐步沦为代工的角色,也不关注开拓自己的营销渠道。虽然多年来日系厂商开发了大批适合日本本土国民使用的手机,但是却在海外缺乏竞争力。
以中国市场为例,NEC、夏普、京瓷、松下、东芝、富士通等手机企业曾经雄心勃勃想开拓这块市场,但后来这些日系厂商几乎在中国全线败退。
日本的手机游戏公司也同样在海外境遇坎坷。日本的GREE、DeNA曾经斥巨资在海外收购,GREE并购了OpenFeint,DeNA斥资4亿美元并购了NGMOCO,但是这些在日本不可一世的游戏巨头在美国、中国市场的开拓总是相当不顺。
日本企业患有“加拉帕戈斯综合征”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日本企业被认为是“品质过剩”,即过于追求高质量,而使得产品的价格过于昂贵,阻碍了其在海外的销售。
我们以日本的手机为例,许多买过夏普、NEC手机的中国人可能都记得,这些手机的售价从来都非常昂贵,例如日本人会将翻盖、太阳能充电、防水等功能做到手机当中,这使得手机看上去很酷,但是价格已经和苹果、三星的高端机型相当,导致日系手机缺乏竞争力。
日本有着独特的工匠文化,这被看作日本民族性的重要一部分,这在日本的许多产业中都反映出来,这也是日本产品高质高价的起源之一。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之所以败给美国,很大的一个因素是美国是福特式的流水线工业,可以很快大批量地制造武器。而日本当时的工业无法成批量地生产所需要的武器。
当时,福特公司的流水线是全球最先进的生产方式,日本曾经派人去考察过这种生产线,日本军方曾经要求推广这种生产方式,但最终遭到日本产业界的拒绝。日本产业界认为,这种生产方式是对工匠们的侮辱。其结果是,日本在战时生产的武器数量不足。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的零式战斗机质量非常精良,让美军颇为头疼。但此后,大批熟练工人被派上前线,而来填补生产线的妇女和儿童由于无法掌握工匠们的技艺,导致零式战斗机的质量急剧下降,并最终被美军打败。
长期以来,日本企业都将全球最顶尖的美国市场作为重心,并对美国市场过于依赖,日本最好的产品,都是先在美国试水。在日元升值之后,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受到了很大打击。
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开始日益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新增的销售市场中心,日本企业没有很好地适应这一需求,即针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推出价格较低廉的产品,从而错失了很多机遇。
相比之下,韩国企业则在这场战役中取得领先。我们以韩国三星为例,这家企业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多年来针对中国推出了多款适合中国的廉价手机,并且适应了中国人注重外观、注重面子的需求,对手机的外观下足了功夫。反观日本手机厂商,仍然停留在对品质的过分追求上,无法有效拉低价格,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下风。
世界经济早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以苹果的iPhone为例,它在美国设计,在韩国制造CPU和显示屏,在日本制造传感器,在中国组装,然后再销往世界各地,你很难说它到底是哪个国家的产品,利用全球优势资源分工协作,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和日本相比,中国在某种程度上也开始患上“加拉帕戈斯综合征”。例如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开始独立于世界之外,形成一套自己的体系。例如中国PC上的网页游戏,是中国独创的一套很特殊的生态体系,在世界其他国家很少见到这种商业模式。中国的腾讯、360、新浪微博等公司,也都很有自己的特色。
很难一概而论“加拉帕戈斯综合征”到底是好是坏,一方面,这些独特的土壤让外资互联网巨头很难在中国成长壮大。在中国,百度打败了谷歌,腾讯打败了MSN,阿里巴巴打败了ebay和亚马逊,互联网行业成为中国企业为数不多的可以与外资抗衡的行业,而在汽车、手机、半导体、面板、制药等制造业行业,中国企业面对外资企业时全面处于下风。
但在另一方面,“加拉帕戈斯综合征”使得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海外鲜有作为,百度曾经雄心勃勃地想要开拓日本市场,但是相当失败。一直到了腾讯微信时代,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才开始见到一些希望。
和国内市场较小的日本不同,中国国内的市场要大得多,因此中国互联网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紧迫性不如日本企业。是集中精力做好中国本国市场,还是腾出手来放眼全球?这是许多中国互联网企业还没有开始思考的问题。
同样的问题现在也出现在4G/LTE牌照发放的问题上。如果国内完全采用TDD制式,并且通过一些手段阻止海外厂商在中国国内竞争TDD市场的话,短暂的市场保护很可能会使整个TDD产业链上的国内企业失去国际竞争力,重演日系通信厂商的一幕。
此外,从日本市场的经验来看,“加拉帕戈斯综合征”对于日本国民来说不一定是坏事情。日本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多年来开发了大量适合本国国民行为习惯的产品,极大地提升了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就这一点来说,中国仍然需要向日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