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net和TOM跨媒体平台
王真正为人所知,还是因为以其个人力量神秘收购163.net。
前文提到,163.net因为率先开通免费电子邮箱业务而大受欢迎,在1999年前后不论流量和知名度都成为和三大门户并举的互联网网站,而且由于其商业模式和三大门户又有区隔,所以更得投资人青睐。投资人完全可以向美国资本市场讲述一个类似中国Hotmail的故事。(注: 在此之前有微软收购Hotmail的类似案例。)
163.net是1998年3月开通的,到了1998年10月,163.net的用户数已经达到30万,突破了设计容量;到1999年6月12日,用户达到100万,10月7日,用户达到150万。163.net的用户增长后来到了增长得太快实在没有办法控制的地步。几乎每个星期都在扩容、扩硬盘、扩服务器,并且163.net是分布式的,每扩一次都很复杂,许多用户数据以及系统要重装。163.net的运营公司飞华的技术人员在没日没夜地加班。
张静君也想过重新升级一套有更强负载能力的系统,但问题是丁磊和网易已经搬到北京去了,他们顾不过来。飞华也咨询过网景、微太阳、微软,它们的要价都在几百万美元(注: 21CN使用的是亚信电子邮箱系统,21CN由此支付了2000万元人民币。),飞华本来就不靠163.net赚钱,此时,没有理由再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投入。
到了1999年年底,飞华又往163.net里面投入了几百万元,并且从1999年3月开始,张静君就向上面打报告要求电信投资,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一直没有批下来。
张静君们只好另谋出路。起初,张静君没想卖163.net,而是想通过融资的方式,将资金引进来,将163.net做下去。
一拨又一拨,这一拨没见完,又来新的一拨,从1999年下半年起,“5·19”行情和中华网的海外上市,让整个互联网概念炸了窝,而163.net本就是投资人追逐的对象。张静君那段时间平均每周都要至少见一拨投资人,IPO、期权制度、收购杠杆、投资顾问……诸如此类的新名词冲击着张静君的大脑。
在这些寻求投资、并购、合作的人中,新浪的沙正治给张静君的印象最深,沙正治提的策略也让张静君觉得最可靠,新浪和163.net合并,两个流量和影响力均在前三、而且还互补的网站将一起冲向纳斯达克市场。但很不巧的是,沙正治于1999年夏天突然下台,这一提议被搁浅。
更致命的打击是,1999年9月,时任信息产业部部长的吴基传在两次公开场合重申了外资不能进入电信业的禁令。互联网属于电信增值业务,163.net又属于电信投资的互联网业务,不论从哪个角度上说,163.net都卖不了。
张静君一下子就傻住了。163.net卖不了,可自己也不能把它养大,用户增长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21CN的兴起,广东省电信部门希望重新起用新的品牌,挤压163.net。
投资人几乎一下子消失了,只有一个人,还是不断地来找张静君喝茶,这个人就是王。王是张静君当时所在的飞华公司的融资顾问安达信介绍过来的,此时的头衔是高盛高科技事业部的经理,高盛此时是新浪的承销商,高盛上下都很看好新浪和163.net合并的并购重组案,王本人更是分外看好,他认为163.net是块好资产,所以,即便有禁令在前,王也没有退却,一次又一次地到广州会面张静君,和她讨论看谁有可能接盘,怎么接合适一些,多少钱张静君觉得合适?
讨论来讨论去,王和张静君都觉得163.net有价值,成长性也好,既然广州飞华养不起,不如卖掉。但问题出来了,谁来买?由于当时互联网本身很难实现赢利,因此,买家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买下163.net后到海外上市,但既然新浪不买?谁又会买呢?搜狐不太可能,它很想自己做一套这样的邮箱系统,而网易的可能性更不大,网易和163.net之间的关系太微妙、太复杂,很难清晰。
有一天,王又来了,他翻来覆去地和张静君讲,既然高盛买不了,既然海外资本不能介入,能不能在国内找个有资源、有能力又符合政策规定的买家,让这个买家先买下来,等政策松动了再让这个买家转手;王接着又说起自己对163.net的喜欢,觉得这真是好东西。张静君一下子听懂了,王要离开高盛,想自己买。
张静君定睛看了看这个出生在云南、多年留学海外、在香港工作、喜欢说笑话、有很强气场的年轻人,心中充满了疑惑。此时的王一脸严肃,正襟端坐,绝对不是开玩笑的样子。张静君问了一句:“你真的想买?”等得到确切答复后,张静君开出5 000万元人民币的条件。张静君想,王不可能出得起5 000万元,因此,更多是吓唬王而已。从理智上,163.net是要出手的;从感情上,张静君多少有些舍不得。163.net像张静君的女儿一样,尽管知道迟早要成为人家的媳妇,但还是无比抗拒女儿的出嫁。
想不到的是,王一口答应下来。张静君多少有些惊讶,也多少有些慌乱,她随即提出首付500万元的条件(注: 坊间流传的一种说法认为,当时163.net的域名还在丁磊手中,要卖掉163.cn,必须先把域名买下来,163.net才具备完整意义上的出售可能;另一种说法是当时系统交割需要升级,用这笔钱先把系统升级,以便能顺利出售。),并要求在一周内交付。张静君在内心深处还是不想卖,她想借此逼退王,或者说她想看下王的实力。
张静君报5 000万元人民币有她的道理。2000年,飞华请广州资产评估公司对163.net进行了资产评估,评估价是800多万元。5 000万元是800万元的6倍,张静君觉得这个价钱很合理。另一种算法是:hotmail,1 000万用户,卖了3亿美元,每个用户大概值30美元;163.net卖的时候180万用户,每个用户30元人民币,5 000万元人民币,张静君的账没有错,问题在于她不能公器私卖,结果这一买卖让她丢掉了广州电信数据分局局长的帽子,不过,在回忆起当年的这段往事时,张静君虽然无比感伤,但无怨无悔。笔者曾和她有如下对话—
问:你想没有想过会丢帽子?
答:想过,但没有想到会那么严重,我也想先打报告,但之前的经历告诉我,没用的。
问:从局长的位置下来,父母是怎么说的?
答:那年春节,回到老家,父母都基本不和我说话,主要怕提到从局长位置下来这件事情和我未来的打算,但他们又很想问,终于老父亲忍不住问我了,我基本上是强忍着眼泪回答父亲的:女儿不当局长,还可以做点其他的。说完,我连忙把脸别过去,泪水禁不住流下来。
一周后,王将500万元打到飞华的账户上。1999年11月16号,张静君在合同上签字,以5 0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将163.net卖给了深圳新飞网,新飞网是一个王以他哥哥名义注册的内资公司,符合政策要求。
1999年12月15日中午12点,新飞网将5 000万元中的剩余部分打到飞华账上,163.net由飞华版权所有改为新飞网版权所有。
163.net的巨大访问量正是TOM所需要的,为此,TOM付出了3.7亿港元的天价进行购买,这其中虽然更多是以TOM的股票进行支付,但也付出超过6000万港元的现金支出,这笔钱应该能涵盖之前王在163.net的首付款项、借款款项以及利息和后续投入的费用。
王是个天才的投资人,周凯旋曾经称王是亚洲最好的金融工程师,此言虽然有对同僚的盛誉在其中,但王却真能当此言。
在TOM集团,对王来说,其实存在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作为CEO拿着经理人所应该拿的薪水;另一方面,他因为163.net的原因,也持有相当比例的TOM股票,是TOM的小股东之一,这也造成了他在TOM这个局中的特殊地位。
这种双重身份以及其以往投资人的背景让其保持着一贯的低调。不过,一涉及跨媒体平台,就成了例外。王认为跨媒体平台是他奉献给TOM的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型。
故事的线条很简单:纯粹网站赚钱不易,要尽快把TOM转型成跨媒体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加强TOM的广告渠道,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广告套餐服务,这些服务依托于包括网络、印刷、户外、活动及电视的跨媒体平台。基于这样的思考,TOM将与市场上占领导地位、经济收入很好的传统媒体(比如一些报纸、杂志、电视节目、户外媒体等)合作,共同搭建一个跨媒体的平台。广告客户要打广告,TOM可以从电视、报纸到互联网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这种模式所产生的连锁效应是,TOM内部运营的现金流量会有很大地提高。
作为一名出身投资银行高盛的资本运作高手,在清晰的跨媒体平台思路指导下,王给出了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清单:2000年7月,王出掌TOM,从母公司香港和黄接手上海美亚在线50%股权,取得在内地的网络新闻发布权;8月,与羊城报业建立战略性联盟、收购内地的体育网站鲨威体坛;9月,并购163.net,跻身内地十大网站之列;10月,兼并内地户外广告公司风驰广告;11月,与长城科技旗下两家公司合作开拓宽频增值服务、收购香港时事杂志《亚洲周刊》50%股权……
至此,一个覆盖网络、印刷、户外广告、活动策划等多层面的跨媒体广告平台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