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失意
人常说,打一个巴掌,再给个甜枣,这样做倒也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顺序倒过来,先给甜枣,再给一巴掌,这种感觉,与前者是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残忍的。
不过,上天觉得对袁世凯的这种折磨还不够彻底,于是,他老人家又对袁世凯的自尊心展开了摧残式的打击。
在养父袁保庆去世之后,袁世凯被叔叔袁保恒带到北京,在袁保恒和袁保龄的管教之下,他度过了一段非常严格的读书时光。像他们家族这样的出身,还是非常希望通过走科举取士这条路来光宗耀祖的。毕竟,在科举时代,要是不通过这种“公务员”考试,即使是官二代,也不可能直接进入官场当官。你要是花钱买的官,会被史官重重地记在史书中,让你的家族几辈子都抬不起头来。
兄弟二人对袁世凯的期望很高,就连光绪元年(1875)八月,袁世凯的生父去世,也没让袁世凯回乡。
因为哥俩准备让袁世凯在1876年参加河南的乡试。
按常理说,生父去世,要守孝三年,可是袁世凯已然过继,这一条规定对他不起作用。
袁世凯生平最怕的长辈亲属,就是他这个堂叔袁保恒。所以,袁世凯在北京的读书生活,所受的管束最严,表现得最为驯服,取得的成绩也最大。加上袁世凯已经初次品尝了失去亲人靠山的苦涩,因而在这几年中他读书还是非常刻苦用心的,读书人所必读的四书五经等典籍,他已经基本上烂熟于胸了。
然而,人往往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1876年,17岁的袁世凯第一次参加公务员考试便光荣落榜。这对于眼高于顶的小袁来说,打击还是非常沉重的。
如果说,袁世凯接连失去亲人靠山,是上天对他展开的第一波轰炸;那么,第一次公务员考试失败,就是上天对他展开的第二波轰炸。
很快,灰头土脸的袁世凯又迎来了第三波轰炸。
1879年,20岁的袁世凯又一次参加公务员考试,又一次光荣落榜。
在古代,评价人有没有能力,混得成不成功,主要就是看他能不能当上官,有没有当官的本事。只要你能当上官,哪怕你平时在大家眼中是个白痴,那你也有能耐,是大智若愚。你要是当不上官,哪怕你有李白之才,也只不过是个出色的文人。如果没有李白的才能和傲气,那你只能算是个文妓而已。
所以,科举考试的失败,对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极其残酷的,简直就等于是上帝委婉地通过别人之口,残酷地告诉你:“小子,这辈子你算完了。”当你懂了范进中举后得了失心疯时的狂喜情景,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两次科举考试的失败对袁世凯的打击有多大。
对一个稚气未尽、心比天高的年轻人来说,最大的打击莫过于幼稚的自尊心一次次地饱受摧残,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多年以后,袁世凯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总是说,这比读书写文章容易多了。后来,他在直隶总督任上,会同张之洞等大吏奏请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与小时候自尊心的受伤,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