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

    袁世凯在朝鲜任职的最后几年,正是朝鲜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紧张的时候,这里面既有天灾,也有人祸。

    1893年,朝鲜发生农民起义,很快遭到了镇压。

    1894年,朝鲜发生了更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东学党人的领导下,很快席卷了全罗、忠清、庆尚三道,局面无法控制,朝鲜请求清政府出兵助剿。“东学”,是对抗西教之义,很像后来中国的义和团。

    农民起义历来是非常悲哀的,就其本身来讲,无非是为了要口饭吃,能够活下来,或者是得到更公平一点儿的待遇。但是农民起义的结果,不是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被野心家当枪使,就是被别有用心之人蛊惑与利用,到头来,甚荒唐,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日本人等的就是这一天。

    当时的袁世凯严重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他在一线的信息判断有误,直接导致李鸿章做出的决策发生了重大的偏差。

    因为《天津条约》约定,出兵必须要照会对方,袁世凯此时判断,日本人充其量也就是出兵保护其使馆而已,对后果的估计严重不足。于是,李鸿章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总兵聂士成调济远、扬威二舰,率淮军1500人抵达朝鲜。同时,正式照会日本政府,我方已应朝方之请,出兵代剿。

    从人数上看,清兵真是实心实意地来帮助朝鲜稳定局势的,而日本却不这么老实了。

    “缺心眼子”同志遇上了“满脑鬼点子”先生。

    日本虽然蛰伏了十年,但目光一刻也没离开朝鲜和大清,间谍的足迹踏遍了中朝的山山水水,收集情报之细致,准备战争之充分,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就连中国民间社会中普遍性的交通工具——驴车,都有详细的记载,驴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食量多大,脚力如何,能干多少活……今天的人看到当时的这些记载,在感觉有些好笑、不可思议的同时,更多的感觉是恐怖,让人毛骨悚然,日本人的精细程度,真是要命。这种感觉,就像是清朝被放在了日本的解剖台上,让人一刀一刀地剖开分析。

    其实,日本人早就有组织地混入东学党内部,在起义队伍里四处煽风点火,野蛮攻击平民,唯恐天下不乱。而接到清国照会的日本,在派遣800人的先遣队之后,又迅速派海军陆战队8000人登陆仁川。

    东洋战刀终于亮了出来。

    中国人爱当官儿,不爱做具体事,日本间谍把清朝的国情、民情、军情了解得非常细致,而清政府对日本蓄谋已久的军事意图、军事动态和军事行动居然一无所知,只靠直觉来判断,这样的两支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清政府想不败是根本不可能的。

    到这个时候,袁世凯才发现,自己的判断是多么弱智。

    在清军的帮助下,东学党起义很快被平息了。但是袁世凯也开始感觉到,这盘棋的残局,日本人要来收拾了。

    面对黑压压的日军,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事。

    小鬼子们张开血盆大口,要吞并朝鲜了。

    清廷在朝鲜的兵力远不足与日军相抗,赶快,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外交手段进行斡旋。

    他和李鸿章赶紧求助西方公使从中协调,要求两国履行《天津条约》,共同撤军,否则,各国在朝鲜的利益将受到重大损害。

    多方努力之下,看到日本公使终于吐口,袁世凯松了一口气。其实,这正着了日本人的道。

    日本的谈判,向来是为自己争取时间的大好机会。而清政府,为了表明自己的诚意,赶紧撤军回国,清廷却没想到,日本人不撤反增,至此,清政府在处理朝鲜事务方面便彻底处于被动和劣势了。

    这次本来约定双方共同撤兵,但日本不履行条约,这在国际舆论上,是怎么处理的呢?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借口。

    伊藤博文给清政府和各国公使的信中写道,本来呀,平定朝鲜之乱,我们两国应该共同撤兵,不过,这样总来救火也不是办法,必须想个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为了让各国在朝的利益永不受侵害,因此就要改革朝鲜内政,调查财政,裁撤冗官,设置必要的警察兵力。

    这个借口很要命,不管你清政府派兵不派兵,反正我方是来了,我们是为了朝鲜的长久和平稳定而来的。就像美国经常想把某些国家改造成他心目中的理想国一样,结果哪里也没改好,四处战火不断,人肉炸弹横飞。

    我们杀人,是为了将来不杀人;我们“帮助”朝鲜,是为了将来不用帮他,自己就能自立。我们为了朝鲜半岛的永久和平,吃点亏、受点累,算什么呢?

    这个时候,李鸿章也没办法了。虽然国内人不知道日本的实力,一片喊打的声音嗷嗷直叫,但李鸿章经常出访,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日本这十年来的飞速发展,他更清楚清政府内部这十年来官员的腐败堕落和骄奢淫逸。如果清军向朝鲜增兵对抗,只能是刺激日本调来更多的兵。双方一旦开战,清军的胜算不大。看来,只能依靠大国调停,先妥协一下度过危局。

    但是,一切都为时已晚。

    日本人决心已定。

    嗜血魔刀已经出鞘,不见血怎么能收回?

    清军主力退出后,袁世凯可以说是跟光杆司令差不多,他知道,日本人这次来真格的了,己方可能真的要完蛋了。

    清朝援兵无望,日军步步紧逼,大炮已经对准了袁世凯办公的公署。大家都知道,大势去矣。

    袁世凯知道日本人恨他,朝鲜人也不喜欢他,如果双方战事一开,自己则首当其冲,是诛杀对象。他就像一只困在动物园铁笼中的豹子,焦躁不安地走来走去,再三发电报请李鸿章准其回国,九天之内,连发六封电报,并说在这里徒受其辱,更将辱及国家的颜面。李鸿章在清朝国内战和不定的情况下,得知日军已冲进王宫,胁迫朝鲜发表声明,宣布朝鲜正式独立,废除与清朝的一切条约,终于同意袁世凯回国,只留唐绍仪看管探事。

    袁世凯跑后十分钟,日军要抓他的人就赶来了,说明袁世凯虽然在判断日本人的开战决心方面有误,但在自身生命受到威胁时的本能反应还是蛮快的。

    1894年6月15日,袁世凯下旗回国,离开了他得意12年的朝鲜。

    血色黄昏之中,血红的太阳旗插遍了朝鲜都城,日本人蹦上了被鲜血染红的“朝日鲜明之国”。

    对于袁世凯,等待着他的、他曾经驻守过的朝鲜,以及他身后的大清国,将是什么样的厄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