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尾工作
攻进南京之后,张勋仍然没找回心理平衡,于是纵兵胡作非为,跟张敬尧的军队入南昌时一样,大肆劫掠,喜欢钱财就抢钱财,喜欢姑娘就抢姑娘。士兵们本来就没有主见,只要有人给兜着,一听打架抢钱拽姑娘,嘴都咧后脑勺上去了,结果,兵士乱烧、乱杀、乱抢,南京城饱受蹂躏。
张勋在南京城内胡闹,看见穿西装的就生气,看见留辫子的就喊同志。军纪败坏不说,还弄出大清气象,坐轿子、跪拜礼等都恢复过来,南京成了大清的样子。
袁世凯也惊讶这张勋怎么这么做,军纪败坏尚在其次,还这么颠三倒四,这不是给元首的形象抹黑吗?他在电报中责问了好几次。
张勋在南京胡闹,终于捅出了娄子。
有一天,兵士乱抢乱杀,杀伤了三个日本人,这下子可踩到狼窝了。
日本国内哇哇乱叫,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严重抗议,日本国内的军人向外相提出请战的愿望,并要求中国政府向日本谢罪,同时要罢免张勋。
袁世凯派张勋的同乡李盛铎到南京来调查,张勋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通过谈判和协商之后,他亲自到日本领事馆道歉,又经过一番运作,日本最终放弃了罢免张勋的要求。可是,长江一带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张勋在南京的表现,让英美等国非常不满和不放心,他们又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撤换张勋的要求。
袁世凯本来就是要把冯国璋放到南京来坐镇,看着东南几省,可张勋先攻进了南京城,没办法才让张勋来坐守南京任苏督。张勋非常喜欢这个位置,坐在这里,就像前清时代的两江总督,这里不仅美女如云,更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英、美、日等国对张勋的不满,给袁世凯提供了借口。10月上旬,袁世凯派张勋的老友阮忠枢前来当说客,让张勋自动辞职,这样双方都体面。
张勋一听就急了,自己是拼了老命、花了血本才抢来的南京,总统这么做不就是鸟尽弓藏吗?这个把戏谁看不出?还用得着拿洋人的名义来压我?俺老张这么好欺负?
又经过了几轮说客的劝说,最后还是段芝贵把老张给说动了。一方面,段芝贵请张勋务必要体谅总统的苦衷,否则国家就会惹起更大的外交上的麻烦;另一方面,袁世凯准备把张勋调开江苏都督的位置,改任长江巡阅使,段芝贵唬张勋说这个位置实际上是比都督要大得多,江苏都督只管江苏一省的军事,但巡阅使却管着好几个省呢。
张勋的心思终于动了,见好就收吧。他其实也不是非要抗命,而是想在相互较量中争取到更大的筹码,要不然自己的辫子军拼死打下南京不是亏大了。
张勋接受了段芝贵的劝告,不过进一步提出了条件:
一是他在江苏都督任内开支的65万元准予报销;二是调职后请再拨费50万元;三是他奉调长江巡阅使必须有实际的权力,要节制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的水上警察。
袁世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只要能把他调开,把冯国璋安排进来就行,其他都是次要的,张勋提点小条件算什么!
12月16日,袁发表了新的人事命令,调张勋为长江巡阅使,任命冯国璋为江苏都督。
袁世凯设计的巡阅使这个官位,听起来很好,职务介于省督军与中央政权之间,名义上管辖着两三个省的督军,如果督军相当于省军区司令,那么巡阅使就相当于军区司令。只不过,从实际来说,各省督军把握着实际的大权,而巡阅使是相当于屯垦使、检查使之类的徒有空名的头衔,属于明升暗降的手法。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张勋手里有自己的子弟兵,后来慢慢地,这个巡阅使倒真的成为凌驾都督之上、割据数省的大军阀。
战争结束后,袁世凯大量封官,连他自己可能都分不清有多少官了。看起来乱哄哄的,但袁世凯可一点不糊涂,主要的官员全是自己人,这就叫乱中有序。
别人可以不明白,他自己明白就足够了。
张勋所看没错,袁世凯就是在排除异己,从南北战争进行过程中和战争结束后的官位分配来看,老袁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开始用出了他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纵横手法。
想想也是,能被金钱轻易收买的人,确实不能重用,以后还说不定被谁收买呢。
攻下江西之后,袁世凯任命李纯为江西护军使,临阵倒戈的赣军师长陈廷训肯定是捞不到实权的。段芝贵仍兼第一军军长,升上将,实授江西宣抚使,段芝贵的右司令王占元兼湖南护军使。
攻下安徽之后,被金钱收买的安徽师长胡万泰也没捞着安徽的好处,倪嗣冲早就被袁世凯任命为安徽都督了。
上海的陈其美和蒋介石等人的起事,因南京革命军失败,亦功败垂成,没能抵得住北洋军的凌厉进攻,纷纷告败。袁世凯任命第四师师长杨善德为松江镇守使,郑汝成为上海镇守使,海军总长刘冠雄为福建都督,龙济光为广东都督。
湖南方面,袁世凯又动了心眼儿,想让黎元洪兼任湖南都督,黎元洪才不上当,兼任的话,就会有另一个人屁颠屁颠地来兼任他的湖北都督了。袁世凯一看,“黎菩萨”不上当,又请黎元洪推荐个湘督人选,黎元洪自然会推荐与袁世凯有关的人,要是推荐他黎某人自己人的话,那就更让袁怀疑了。黎元洪想起了老朋友汤化龙的弟弟汤芗铭,于是荐为湘督。袁世凯又派爱将曹锟驻守岳州以扼制湖南的咽喉。
至此,除了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其他地区已经全部被袁世凯的北洋系接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