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袁世凯的大站

    小站,原名新农镇,距离天津城70里,本来是默默无闻的“狗不理”,却因为一支军队的崛起而名声大振。近代列强印刷的清朝地图上,齐刷刷地标注着这个方圆只有52平方公里的小镇。

    其实列强高度关注的不是小镇,小镇也没什么世界闻名的土特产,而是小镇里的政坛新秀、军事上的鹰派人物袁世凯。

    小站,也成了袁世凯政坛飞黄腾达乃至整个人生中的一个大站。

    甲午战争后,一向以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为任务的湘、淮两军一败涂地,千年老大被小日本打败,在国际上的脸丢大了。

    朝廷下了狠心,一定要训练一支新式军队。免得被人说以前的军队对内像狼,对外像猪。

    袁世凯的小站练兵不是最早的一支,却是最有成效、影响最大的一支。

    在袁世凯之前,有两支军队训练得比较早。一支是张之洞最初在两江、后又在湖北训练的自强军(1911年的武昌起义就是在这支力量内部掀起的),一支是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小站训练的定武军,效果一般,没有太大的名气。几个月后,胡燏棻调为芦汉铁路督办,袁世凯正式接手新军训练,改名为“新建陆军”,由原来的4000人扩编为7000人。

    袁世凯训练新军有几处与众不同:一是建制度,二是选士兵,三是选干部。正是他卓有成效的设计与安排,才使北洋军成为清末民初最重要的军事政治力量。

    新建陆军完全甩掉了清军传统的编制,把八旗、绿营、湘军、淮军的旧体制扔进了垃圾堆,采取日本和德国的军事建制,分为步兵、炮兵、马队、工程、辎重(也就是后勤)各兵种,作战单元分为镇、协、标、营、队、棚,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师、旅、团、营、连、排的基本建构。如此专业的分工在中国军事史上尚属首次,是一个全盘西化的架子。

    既然力不如人、技不如人,那就索性来个彻底地学,而不是半遮半掩、欲拒还迎、半推半就式的羞答答地学。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承认自己的无知和落后于人,是事业成功的一半。

    在装备方面,小站新军全部换成了西式的步枪、马枪和速射炮,其他的如雨具、望远镜、电台等新式装备应有尽有。这些“汉阳造”步枪,一直到后来的抗日战争结束,在中国都是主力武器之一。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时,使用的武器主要就包括“汉阳造”“日本式”,以及从国民党手中抢来的武器。这说明小站练兵时候的武器是比较先进的。

    在聘请洋人教官方面,袁世凯大动了一番心思。因为国内极缺懂西式练兵的人,所以必须要请洋教练。而请洋教练,就必须防止这支军队被洋人控制(中国近代的海关税收就一直在洋人手里捏着,英国人赫德掌权当时中国的税务司达45年之久)。

    当朝廷要训练新军的消息传出后,许多老外也要来分一口肥肉吃。这个找总理衙门,那个找北洋大臣,这个国家答应给多少好处,那个国家答应有多少利益,争着来当教官,更有胃口大的,想总揽清军教练权。

    袁世凯熟习外交,深知此中利弊,决定亲自处理这件事。袁世凯主要延请德国教官,并且订立极严密的雇佣契约,仔细划定他们的责任与权限,要求他们必须恪守营规,如有违约,立即辞退。所以,这支宝贝似的军队,自始至终,一直没有受到外国人的挟制。这都是袁世凯的功劳。

    新建陆军征兵方面,比以前要严格许多,制订了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年龄必须在20到25岁之间,力能平托10斗以外,步行每小时要20里以外(这个甩脚板子的功夫还是有点儿难度的)。大烟鬼不收,平素有案底有前科者不收,还要有村里有名望的人作保。有文化者优先考虑,既多给饷银,又能比普通士兵有更多的提拔机会。

    待遇方面,新建陆军极为优厚。一个营长月银100两,外加300两的公务费。一个普通的士兵入伍后,月银4两5钱,当时的米价每石才1两5钱左右。

    严禁克扣士兵军饷,每到发饷银之日,袁世凯都亲自监督,保证不差一分一毫地发到每名士兵手中。

    重赏之下,必有好兵。

    这些举措,在中国军队发展史上,基本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比如克扣士兵军饷,以前感觉是天经地义的,但袁世凯来自基层,知道军队的弊端在哪里,因此都能一一提前防范和杜绝。

    这样,新建陆军的名气一天比一天大起来,士兵训练也非常有劲头。士兵口耳相传就是最好的广告,一传十,十传百,乡邻好友都知道在新军里只要好好干,就有大钱赚,因此,兵源素质和结构是一级棒。

    袁世凯练兵很有一套,对手下赏得重,但犯错时罚得也重,让每个人既敬又怕,还离不开他。毕竟,只要好好干,好处还是大大的有。

    袁世凯与张之洞闲谈时,说起了自己的这套统驭之道和练兵秘诀。他说:“练兵的事情,看起来似乎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主要是要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有钱,不从就吃刀。”

    这就是民间说的“千金在前,猛虎在后”训练法。

    人啊,你要是不逼一逼,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会有多大潜能。真要玩起命来,猛虎还真追不上。

    袁世凯亲临过战场,对日军的训练有素和清军的素质低下有深刻印象,因此他非常重视军事教育。他把编练新军与军事学堂相结合,在军中直接开设炮兵、步兵、骑兵、德文四所随营学堂,统称“行营武备学堂”。入学堂者要通过笔试,每季度都要大考,一切规矩如同科考,优等者加薪受奖,自己还从每月的薪金中取出三分之一(约200两)作为奖学金。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教导队性质的行营武备学堂,当年办得有声有色,后来在民国军事政治舞台上活跃的5位总统、9位总理、30位督军都是出自武备学堂,即我们在教科书中经常见到的讲武堂(我们所熟知的共和国元帅中排名前两位的,朱德元帅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彭德怀元帅毕业于湖南讲武堂)。

    除苦练本领之外,袁世凯还亲自对新兵进行思想灌输。他告诉新军士兵,受到国家如此优厚的待遇,必须抱定忠君为国的决心。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临战只有不怕死,才能未必死。

    今天许多人编书、排影视剧,都说袁世凯教导兵士要如何宣誓效忠自己,结果士兵就只知袁大人,而不知有朝廷。其实,这个说法是根本靠不住的,也是不可能的。只要有脑袋的,都不会那样公开地讲;要是没有脑子的,那也是被人咔嚓了,没办法在政坛混下去。皇权时代的统治者,别的能耐没有,但布密探、监督统兵大员的智商,可谓天下第一。袁世凯不可能说出置自己于死地的话,绝不会留如此大的把柄给别人来宰他。这是一个正常人都会避之犹恐不及的话题,以袁世凯的智商,没有任何可能说出这样的话。至于他的全新举措,赢得士兵的如何爱戴,这就是高手治军的手腕和效果了。

    袁世凯还仿效曾国藩练兵时的《水师得胜歌》等歌词和曲调,让人编了种种口诀和歌谣,如《劝兵歌》《对兵歌》《行军歌》等,情理交融、浅显易懂,让士兵熟习于口,牢记于心。

    谕尔兵,仔细听:为子当尽孝,为臣当尽忠;朝廷出利借国债,不惜重饷来养兵;一兵吃穿百十两,六品官俸一般同。如再不为国出力,天地鬼神必不容;自古将相多行伍,休把当兵自看轻。……

    这首当年的歌,仔细品一下,还是蛮有味道的。

    不管袁世凯是真心练兵也好,还是私心打造自己的武装也罢,反正他很快赢得了整个新式陆军的拥护,以至于这支新军后来成了他的半私人性质的武装。

    一颗政坛新星冉冉升起。

    在训练新式陆军的同时,清廷又要各省组织编练巡防营,其性质是地方的保安队。张作霖就是从巡防营起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