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互保,慈禧西狩
慈禧太后与列国宣战的消息传到广州,李鸿章的鼻子都气歪了,他知道,这是以卵击石,螳臂挡车,不自量力,自己多年苦心维护的成果,彻底地付诸东流了。
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晚清第一轮改革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就这样因糊涂的太后而全打水漂了。多年辛辛苦苦地攒点儿钱,不够一顿请客吃饭的,还得送上大礼包,把人家打发高兴。要不然,桌子给你掀了!房子给你扒了!
这么点儿功夫不在京城,这帮蠢货就捅了这么大的娄子。
京城发往广州的电报中,传来最急切的呼唤:鸿章不出,如苍生何?少荃(李鸿章的字)啊,你快回来吧!
当天津城进行激烈的阻击之时,朝廷赶紧调“消防队长”李鸿章回来救火,重新执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位置。李鸿章走到上海,就再也不往前走了。
这个时候,东南富庶各省的督抚,正在寻找如何保境安民、把损失降到最小的办法,历史上称之为“东南互保”。再直白地说,就是在交战期间,东南各省保持“中立”。
早在义和团发动之际,东南各省的督抚均力主弹压。义和团在京畿纵横、焚烧教堂的时候,东南督抚就知道,大事不妙,大祸不可避免。果然,列强们正愁找不到全面进入大清领土的机会,这下子真是天赐良机。英国声称,他们的海军将要帮助长江地方官镇压拳民,日本要求进入福建浙江一带……
然而,东南开明的封疆大吏如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十分清楚,北方局势已经不可收拾,无可挽回,中国富庶的东南一旦不保,国家再无还原的元气。于是,他们一面紧急派人与上海各国领事馆交涉,以保证绝不伤害外国在东南地区的利益、保证洋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为承诺,来阻止各国军舰和军队长驱直入;一面通电东南各督抚,打扫好自己的门前雪。
1900年7月4日,在盛宣怀的牵线协调下,上海《申报》发布消息,大意:东南各督抚无不以联络邦交、剿匪安民为宗旨,他们负责保卫各国官商在华的安全和利益,各国也不得派兵到东南各省来。
这些人大致包括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他们都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而他们所管辖的地域主要在中国东南地区,即江苏、浙江、上海、两湖、两广等,外加山东。他们的目的,是想为中国保留一块安静的地方,以便休养生息,免受战祸,否则,必定生灵涂炭。
袁世凯这个年轻人的所作所为,再一次与李鸿章的意见不谋而合,这为他在李鸿章死后出任直隶总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东南互保”这件事,到底如何评价,一直让人纠结。不知是该为他们的长远考虑而高兴,还是为中国人在关键时刻的不团结而悲哀。至少在短期内,还无法给他们下一个定论,这种行为到底算是爱国还是卖国。
从他们的决策保全了民命,避免了兵祸,避免了老幼妇孺受到侮辱,避免了瓜分惨剧的发生来说,积极意义非常大。尤其是,这是一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文明的较量”,人的思维、人的素质、武器装备等,差距不是一点半点,而是“代差”,即使当时的农业文明之下的中国人全部团结到最理想状态,估计也干不过这工业文明之下的八国。就算是单独对付一个日不落的大英帝国,都是相当困难的。就像是工业文明之下的伊拉克,与信息文明之下的美国对决一样,你想打,也找不着对手,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然而,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有了侵略,大家就为了生存而自保,那岂不是太悲哀了?
因为这样的事在中国不止发生一次,如后来的汪精卫曲线救国论,据说也有这方面的意思。汪精卫把宝押在了英美将败、日德将胜上面,如果日本是战胜国,那么他汪精卫就可能是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延续做出贡献的英雄。
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吗?
千秋功罪,后人也无法评说啊。
谈下一话题,谈下一话题!
在皇权时代,皇帝级别的人出逃,或是遇大难,多用隐语,称为“狩”,打猎去了,请百姓们不要胡乱猜想啊!像宋朝皇帝被金兵掳走,那叫北狩,打猎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呢!人与兽来对抗嘛!既骂了人,又保住了脸面,中国的文字该有多么神奇!慈禧逛趟西安城,也算是西狩吧,跟旅游差不多,既见风又见光,多“风光”啊。
不管怎么用言辞粉饰,反正慈禧太后真的是仓皇出逃,终于体验到了落架凤凰不如鸡的滋味。
沿途是饥一顿,再饥一顿,偶尔尝到了民间的小米粥,才知道绿色食品原来是这么香啊。
当銮驾跑到河北怀来境内时,怀来县令吴永照顾得非常周到细致,呈给太后一件皮衣,老太太欢喜得不得了。吴县令又把夫人和媳妇的居室让出来,给太后和皇后住。
沿途奔跑之际,各地的勤王之师陆续赶来。有的人是真心救驾,也有的人是真的想巴结。
甘肃布政使(布政使为巡抚的僚属,相当于近代的副省长和民政厅长)岑春煊,大老远地赶到河北地区迎驾,让太后很是感动。晚上睡觉时,岑春煊就拿根木棍在房外站岗守夜。慈禧从噩梦中惊醒,大喊大叫。这个时候,岑春煊在门外高喊:有臣等在此护驾,太后请勿担心。
老太太感动得眼泪哗哗的。这样的干部要是不升官,那还有天理王法吗?小李子,你把这个人的名给记住了啊。
当北方数省不是遭受拳民攻击,便是遭受洋人攻击,糜烂不堪之时,袁世凯的山东境内一片祥和,当太后向陕西方向行进时,袁世凯知道,这回该是自己出手的时候了。
西行的銮驾到太原时,袁世凯派人追上,奉上二十万两白银,先解燃眉之急,又源源不断地供上各种绸缎、日用品。
人在逆境中,还真是容易感动啊。
十一国联军敢动中国,袁世凯感动慈禧太后。
岑春煊和袁世凯,荣幸地被评为年度感动大清十大人物之一、二。
……
皇帝和太后就这样连滚带爬地跑到了西安城。
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贞。慈禧太后终于知道谁是忠臣了。
李鸿章啊,那个直隶总督的位置还给你啊,你快点儿把事儿摆平吧,花多少钱无所谓,我们中华物产丰饶,就当是破财免灾了。
多灾多难的中国,除增添许多屈辱条件之外,还有一项就是应洋人之令,把那些鼓动义和团的守旧派大臣以罪魁祸首论处。
这一下,一大批人倒霉了。
端郡王载漪、镇国公载澜发配边疆;
庄王载勋自尽,军机大臣赵舒翘赐令自尽;
山西巡抚毓贤正法,军机大臣刚毅幸好死在西行路上,要不然也是赐死的对象;
围攻使馆的董福祥革职查办;
……
经过这一番较量,她也终于知道自己到底是雄是雌了。
最后,1901年9月,经过一次次讨价还价,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是按当时的人口来计的,每人一两,分39年还清,本息加在一起共9.8亿两。此外,拆除大沽到北京的各处炮台,天津城方圆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
这就是慈禧太后冲动的代价。
这就是糊涂大臣瞎鼓捣的代价。
不过,与甲午战争赔款又割地相比,李鸿章在临终之前与十来个国家吐血周旋,落得只赔款不割地的结果,已经是外交史上的奇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