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的如意算盘
一个普通人要变坏,多半是因为他有钱了;一个政治人物变得让大家认不出来,多半是因为他有权了。
不管是金钱还是权力,都有一股极大的魔力,那就是巨大的“排他性”。
所谓“排他性”,就是人人都有最大限度地往自己手里搂钱、揽权的强烈愿望,却没有把钱和权分给他人的共享意识。
权力和利益的最大化也是,两利相权,择其重是也,只可与之共患难,不可与之共富贵是也。
所以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民风不可能淳朴;而权力集中的地方,人与人之间钩心斗角最严重。
马克思说这是“异化”,这不仅仅是权力或金钱的异化,更是人的异化。
政治人物一旦有了权力,就要发生异化,这与他道德不道德无关,这与他是不是革命者也无关,都是权力惹的祸。
你可能对政治毫无兴趣,但政治却可能对你兴趣甚浓。这个甚浓的原因,就是掌权者要时时提防你去跟他抢权力。
所以,一旦涉足权力场,你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护权者攻击的目标。你说不争权,鬼都不相信。尤其当你成为某一职位最有潜力的竞争者时,明枪暗箭就向你投掷过来了。
掌权了,排斥异己,谋取利益,这是必然发生的现象,就像小孩儿出生后找奶吃一样自然。
袁世凯和孙中山斗法,黎元洪也没闲着。
北京、南京、武汉三方,鼎足而居,心照不宣。
袁世凯是1912年3月10日当上大总统,而孙中山是4月1日正式离任。但不管是谁当一把手,黎元洪都稳稳地坐在第二把交椅上,且屁股牢牢地坐在湖北,把湖北作为他苦心经营的根据地、大本营。
那个时代,许多人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大家知道谁也对抗不了袁世凯,但守着自己的地盘自保,还是能做到的。不直接对抗老大,但你要想吃了我,也不容易,弄不好噎得你上不来气。比如阎锡山,把山西建成独立王国,连火车的铁轨都与外界的铁轨不一样宽,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军队统一了大陆,阎老西才离开山西,要不然,座位上像抹了502胶一样,谁也撬不动。
当孙中山正式从临时大总统职位上退下来后,袁世凯开始采取措施建设他自己执掌的国家。和历代王朝初立时差不多,先是裁军,再是理顺体制。
在马上打天下,总不能在马上治天下吧,这就是裁军的理由。因此,不管是南京的黄兴,还是武汉的黎元洪,其军队都进行了大幅度的精减,有三分之二的革命士兵都被裁撤回乡。
既然是和平时期,大家不能动用军队,那就开始了在政府、国会中斗智斗法,大家的智商都不低。首义之区不是浪得虚名,不光是枪杆子来得快,玩政治也不慢。治天下靠的不是军队,而是要把握在政府中的发言权。黎元洪先出招了。
黎元洪打的第一张牌,瞄准了政党政治。
民国成立之后,孙中山设计了美国式的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政体需要的是党派竞争,这一点,孙中山自己在理论上的准备,并不是很充足,但黎元洪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在政治运作的过程中,渐渐悟出,在民国政坛上,政党政治将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正是可以利用的一大工具。
孙中山离职后,各地纷纷电请孙中山莅临视察,黎元洪也不失时机地邀请孙中山到武汉访问指导,孙中山欣然前往,三足鼎立中的两个“足”开始往一块靠拢。
即使你孙中山没有这个意思,那把你的金字招牌借过来,无意中就壮大了黎元洪的声威和力量。
孙中山一行浩浩荡荡,带着儿子孙科、女儿孙琬,外加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夫妇、章士钊夫妇,以及刚从美国学成归来、自己多年老友宋耀如的掌上千金、年轻貌美的英文秘书宋蔼龄女士(孙中山后来的大姨姐)。到达武汉后,武汉三镇张灯结彩,万人空巷,欢迎共和伟人。黎元洪盛赞孙中山的功成身退是尧舜之风,孙中山也推崇黎元洪是民国第一伟人。
政治上的访问,可不是观光旅游,也绝不是没有目的,这代表着南方革命阵营的积极靠近。黎元洪没有浪费这次会见,他的周围开始聚拢一批小党派、小团体。人群的汇聚,必然意味着要发生一些事情。
5月9日,立宪派的统一党、民国公会、国民协进会、民社等组织在上海合并,成立了共和党。共和党推举黎元洪为理事长,张謇、章炳麟等人为理事。
小的党派与团体的聚合,为下一步在政坛上争取发言权奠定基础。
黎元洪打出的第二张牌,是军民分治。
共和党的成立,引起了袁世凯的高度关注,他非常清楚黎元洪的目的,并开始研究自己的应对之道。
紧接着,黎元洪发出关于“军民分治”的电文,锋芒直指民国建立之后枪杆子把持政权、军政合一、拥兵自重等不正常现象。黎元洪痛陈军人干政的十大危害,嚣张自雄、横征暴敛、蹂躏地方、形同藩镇等,主张必须实行军民分治,并表示将以湖北首先实行军民分治为天下之表率。
黎元洪指出的这些现象,都非常切合时弊,解决之道也比较中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些问题都确实是必须解决的大问题。无论在任何国家,每当有一项制度出台,你只要反向回溯一下,就会发现,创立制度的人,都有着他自身隐秘的考虑。
任何一个朝代开辟,或者国家初立之时,统治者基本上都是军人出身的干部占大多数,如果想把军人悄悄排挤出政治格局,一般都是采用以文制武的方法,这个思路一转换,其实就是“军民分治”。
黎元洪想出的这个办法,其实质,是针对文学社和共进会干部在湖北军政府的权力分配而言的。起义之后的革命党人,肯定是集中在军事部门的居多,如果想避免军人干政,实行“军民分治”是最好的办法,这可以在制度上,一刀就把文学社、共进会、同盟会的革命党人的权力割去一半,甚至一大半。
黎元洪虽然在军政府上层中把文学社和共进会的人排挤了不少,但中下层职位仍然由革命党人占着不少位置,实行“军民分治”,就可以从制度上给自己人留出更多的职位和机会。改“军政府”为“民政府”,是以政治经验为用人的首要原则,革命时期的功劳可以排在其次的位置,因为这是国家需要。
革命是国家需要,建设同样是国家需要;用你是国家需要,不用你还是国家需要。
袁世凯的眼睛突然发现了黎元洪的精妙招法。此招绝对不俗,一招看似质朴无华的招式,却蕴藏着72般变化。
袁世凯暗自拍案叫绝。此法一用,将会解决自己一直思考的大难题。
1912年6月中旬,袁世凯派特使到武汉,支持黎元洪在湖北发起实行的“军民分治”,并对他提出了进一步的政治要求,那就是倡议全国实行。
7月1日,黎元洪正式通电各省,倡议实行“军民分治”,即都督专管军事,另由“中央”派民政长治理民政。
这个双首长制,既解决了一批封疆大吏的“省部级”领导职务问题,又分化了地方的权力,强化了中央的控制,一举三得。
不过,黎元洪对袁世凯的支持虽然带动了多数省份实行军民分治,还是引起了一些人对袁世凯的警觉。当袁世凯派民政长到江西的时候,江西都督李烈钧所部坚决拒绝,江西全省不仅态度坚决,还做好了动武的必要准备,中央所派的民政长最终也没能到江西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