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二”
宋教仁惨死,全国人心激愤,强烈要求查拿凶手。
袁世凯也下令,务必严查。
就在大家以为在人潮涌动的大上海查案,就像大海捞针、肯定没什么结果的时候,没过几天,案情居然逐渐露了出来。
可恰恰就是这么一露,使北洋民国的历史,发生了急剧的大转折。
宋案发生后,黄兴和陈其美联名致电上海的闸北警局和上海租界总巡捕,请其加紧侦探,缉捕凶手。
当时上海电报局局长吴佩璜,是陈其美的人,同是革命阵营的同志,通过详查各方来往电报,顺着蛛丝马迹,居然有意外收获。就在这时,有一个买卖古董字画的河南人王阿发前往四马路中央捕房报案,遂使这一骇人的政治谋杀案开始浮出水面。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有关破解宋案一事,大概是这样的:
据王阿发报案说,十天前他在一个老主顾——应桂馨的家里兜卖古董,有一天应桂馨拿出一张照片,说只要他能把这个人暗杀掉,就有一千块大洋的赏金。王阿发说自己只懂得做买卖,从没杀过人,因此不肯承担这件事,且当时他并不知道照片上的人是谁。而宋教仁案发生后,报纸上登出宋的照片,这才知道,宋教仁正是应桂馨要他去杀的人。
根据这个线索,上海巡捕房的人顺利地在一个妓女家里捉到了应桂馨,通过仔细查询,顺藤摸瓜,第二天就抓住了枪击的真凶武士英。
这起案件的侦破纯属搂草打兔子,无意之中,在应桂馨和武士英的住所搜出信件与往来电报,发现了背后的惊天密谋——直接与应桂馨往来电报的,是北京方面、内务部秘书洪述祖,而函电和密码本又涉及二号首长——国务总理赵秉钧!那么到这里,人们的头脑就不难继续推断,他们背后的人,必是袁世凯无疑,而这个逻辑链条必是这样演进的:袁世凯怕宋教仁组阁威胁他的权力,指使赵秉钧杀人,赵秉钧让内务部秘书洪述祖负责内外联络,洪述祖找到应桂馨,应桂馨又让失业兵痞武士英动手杀人!
江流有声,断岸千尽。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既然逻辑链条对接上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在追悼会上,黄兴给宋教仁的挽联直接写道: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一时之间,舆论大哗。
正在日本的孙中山听说这一消息,也立即断定:这事肯定是袁世凯干的,别人干不出来。
民国初期的时候,报纸还算是自由的,一开始时,各种言论说什么的都有,但逐渐地,不知怎么风向就往一个方向吹了,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了国家元首袁世凯。
历史,是需要理性思考的;历史,是需要放长眼光的。那么,宋案已经发生一百多年了,各种疑问仍然不断,宋教仁,真的是袁世凯下令暗杀的吗?
在莫衷一是的言论中,主要有以下观点,兹列出供读者自己根据线索判断。
第一种,主流观点,仍然是传统的看法,宋教仁就是袁世凯下令杀的,因为他怕宋教仁当上内阁总理,对他独裁不利,怕控制不了,所以,先下手为强。一百年来,人们也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近年来,史学界对此案进行了大量的再研究,重新破案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有力的证据表明是袁世凯指使的。
纵览袁世凯的从政生涯,袁世凯不管遇到多么厉害的政坛高手,也没怕到想杀人的程度,也从未采取过此法,一个三十岁、没有执政经验的小伙宋教仁就让宦海沉浮、纵横江湖几十年的老袁怕成这样?直接杀之?可能吗?
而且,以常理来分析,一国元首要是想杀一个人,手段肯定是相当隐蔽,知道的人越少越好,链条不会那么多而长。况且怎么会雇佣流氓地痞?纵使雇佣了,那也应该随手会做掉这个人,以使线索彻底掐断,这才是稳妥的办法。且袁世凯手底下有专门的机构执行,大内高手有的是,他会舍近求远,用一个不知底细、信不过、不可靠的人来做这么大的事?这是其一。
杀人的手段很多,下毒啊,故意斗殴啊,交通事故啊,等等。最好的办法是杀人于无形,不会在闹市区,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似的。这是其二。
领导杀人,对手下人来说,只需一个眼神就够了。像曾国藩要暗杀人时,从不写手谕,写手谕只会授人以柄,他只要眼神一凶,三角眼一瞪,胡子一甩,这就是杀人信号。要是领导者想杀个人,都得拍电报,那可就太不可思议了吧?照这个逻辑你可以推导一下:
总统想杀个人,于是他找到了总理,总理找到了秘书,秘书一想,不能动用手底下的国家专门特务机构,这样熟人知道了多不好,于是就找了个流氓,流氓找了个流浪军人,这样,就把人杀了。
让杀人者死无对证,才是万全之策,何必等到被抓后,才让杀手武士英在狱中突然暴毙?是为了让观众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上海闹市区杀人,又过了三天,买凶人和枪手却都没想跑,而且还在上海滩风月场中找乐,杀完人之后,所有杀人的证据一个不少,看来,民国时期,盗亦有道啊,多么有责任感的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