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总经理”
11月13日,袁世凯回到了阔别三年的北京。
六天之后,在高调宣誓效忠清政府的口号声中,袁世凯正式开始组阁。
这次组阁,虽然是以君主立宪为名,但包括军事、政治在内的朝中的重大权力已经基本掌握在袁世凯手中。
还不怎么懂事的小皇帝溥仪光荣地当上了“董事长”,太上皇当上了“顾问”,袁世凯当上了“总经理”。皇帝成了虚君,而有了“总经理”,摄政王的角色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奕劻也离开了钩心斗角的权力中心,回家享受袁世凯拨给他的巨额好处费。
组阁的过程,其实就是如何实现以安排自己人为中心任务、兼带平衡各种势力关系的过程。
袁世凯终于自己说了算了,想喝豆浆喝豆浆,想吃油条吃油条。
朝中已经没有人与袁世凯对抗,所以人事安排并不怎么复杂,皇帝只是负责给他盖章而已。
赵秉钧任民政大臣,严修任度支大臣(严修,就是袁世凯落魄时送他到火车站的那位;度支大臣,就是财政大臣),王士珍任陆军大臣,萨镇冰任海军大臣,张謇任农工商大臣,就连梁启超也获得了司法部副大臣的职位。
亲信的人放在什么位置,点缀的人放在什么位置,属于权力平衡的人该放在什么位置,这些安排,袁世凯早就成竹在胸了。
组阁完毕,袁世凯到东交民巷拜访各国公使,请他们放心,决不会损害到他们的核心利益,你们完全不用派军队来清国。
外部事务稳定了,内部最基础的权力格局也初步布置完毕,下一步,就是寻求重点突破。
袁世凯虽然已经军权在手,但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军权——禁卫军,仍然掌握在皇帝的亲叔叔、军咨府大臣载涛手里。在这里没有自己人掌权的话,袁世凯睡觉时都觉得像是床边有颗定时炸弹。
怎么办?皇室一定会死死守住这最后一个阵地,怎样把这个位置换成自己信得过的人,而这个人,还得让各派势力都能接受,实现权力平衡。
“龙杰”王士珍和“虎杰”段祺瑞这两个人,肯定不行,自己罢官这三年,王和段二人也被排挤出局,看来清廷对他们两个很不信任。调自己的其他亲信过来,自己还不放心,怕他们不能很好地领会自己的意图。看来,这一角色,只有冯国璋才能胜任。
冯国璋个性柔和,曾经当过贵胄学堂总办,在皇族和公子哥当中,积累了一定的人脉,禁卫军的各级军官大都是他的学生或属下。这次武昌起义爆发后,朝廷居然派他领军南下,看来这三年期间,冯国璋在朝中周旋得不错,摄政王对他放心。通过前几天的观察,冯国璋对自己的忠诚度也没变。朝廷最近正悄悄鼓动冯国璋主动攻打武汉三镇,冯国璋也跃跃欲试,必须把冯国璋调回来,别因为他而下糟了自己的这局好棋。
对,就是冯国璋,他是最佳人选。
那么,怎样才能把冯国璋从前线调回来呢?又怎样移花接木、取代载涛呢?
而南方的革命党人,又怎么对付呢?
怎样把这些不同的势力调动起来,使他们都成为自己这盘棋局上的棋子,全部为己所用,这很需要一番努力。
袁世凯陷入了沉思。
先吓唬吓唬这个胆小如鼠的载涛再说。
载涛这个人,不光胆小怕事,还不务正业。载沣用他担任要职,绝对给皇家丢脸。他整天痴迷于客串京戏,他的演技造诣很深,在京剧界自成一派,闻名全国。
袁世凯以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向朝廷提议,值此危急存亡之秋,为了振奋军心,壮我军威,武昌、汉阳久攻不下,好钢用在刀刃儿上嘛,平常装备最精良的禁卫军应该起个“示范”作用,最好是由皇族里的亲贵大臣带禁卫军出征攻打革命军。
载涛一听就吓坏了。留学德国的荫昌在前线都跑回来了,让我带兵出征,这不等于是让革命党人来杀我吗?不干了,不干了,这个军咨大臣,谁爱当谁当,保命要紧,我也和哥哥一样,回家吧。
袁世凯提议,军咨大臣由徐世昌来担任。
结果,清政府军咨大臣(参谋总长)的重要位置,乖乖地转到了袁世凯的人手中。
不管怎么说,自己内阁总理大臣刚上任,必须先拿出点儿像样的成绩来。对自己来说,这个问题一点儿都不难,难的是火候的处理:既要把南方革命党人的气势给打压下去,又不能完全消灭,如果这局棋过早结束,自己就没得玩了,那个时候想威胁朝廷的话,只能让自己的北洋军直接走上前台,这可不行。自己已经高调宣布忠于清室,这才当上内阁总理,政治上的牌坊也很重要,绝不能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子。
把皇室的人搞定之后,袁世凯接下来的局,就是要让革命党人准确地领会到他的意图。
就在袁世凯与朝廷互相推手打太极的时候,南方的革命形势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袁世凯原以为先打下汉口,便可敲山震虎,让革命党人不敢轻举妄动,可是黄兴急电同盟会在上海的负责人陈其美,“非江浙独立,攻克南京,无以解武汉之危”,陈其美决定在上海发动革命。
11月3日,上海同盟会陈其美、光复会李燮和、上海商团李平书等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
11月7日,上海光复,成立了沪军都督府,陈其美任都督。
次日,杭州光复,蒋介石任杭州起义的敢死队队长,立下了大功。他是在武昌起义后,受陈其美之邀,特意从日本野炮兵十三联队实习之时请假跑回来的。蒋介石回上海后,担任沪军第五团团长。
繁荣富庶的江南,尤其是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光复,使革命党人有了一定的经济后盾,以虞洽卿为代表的宁波财团和上海财团为同盟会资助经费,革命党人不再被动,有了与北洋军对抗的重磅砝码。
袁世凯因为在这一段时期内,主要精力放在与清廷斗法、总揽大权上,没想到南方的形势会发生星火燎原般的重大变化。大权在握之后,袁世凯命令冯国璋,再进一步,攻打汉阳,兵临城下。
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谈判和攻心,奠定坚实的军事基础。
这个时候,黄兴已经来到了武汉。汉口失守,对革命军很不利。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黄兴与黎元洪商量后,决定反击汉口。只是,革命军的几股势力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步调和意志,军令、政令并不统一,反攻汉口并没有成功,不仅损兵折将,而且打击了士气。
冯国璋接到袁世凯下令进军汉阳的命令,立即架炮攻城。革命军也知道,汉口已经丢掉,汉阳如果再丢了,那武昌就成了人家嘴边的一块肉,随时都可被吃掉。
双方展开了厮杀,经过七天的血战,最终,11月27日,冯国璋的北洋军,占领了汉阳。
武汉革命军岌岌可危。
汉阳一战,革命军各股势力加起来有5万之众,却缺乏作战经验,且山头主义严重,前敌指挥员黄兴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抵挡住北洋军的重炮。战后,黄兴主张队伍撤离武汉,攻打南京,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且以常败将军挖苦他(此前的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黄兴的领导都是功败垂成),黄兴黯然离开武汉,去往上海。
武汉三镇被攻下了两个,朝廷大喜过望,立即授予冯国璋为二等男爵,授予袁世凯为一等侯爵。
冯国璋非常激动,想不到自己一个穷小子出身,朝廷能给如此殊荣。曾国藩当年灭了太平天国那么大功,才被封个一等毅勇侯,而曾国荃只是个威毅伯,自己拿下了两个镇,就给封个男爵,天恩浩荡啊。
人要是一激动,就容易迷失方向。冯国璋马上向袁世凯请求,大人,只要你一声令下,我马上打下武昌。
不听领导指示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盲目的行动,是会搅局的。
革命党人已经领会了袁世凯的意思,但冯国璋在这个时候却没有很好地领会领导的意图。
袁世凯一看,这小子,关键时刻怎么糊涂了,这不是要破坏自己的全盘计划吗?
于是,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察哈尔都统,冯国璋拒绝这个任命,他想继续打下去,好有机会封侯拜相。
可是,如果这么打下去,武汉革命军被灭,那袁世凯出山的任务就完成了,后面就没戏了,刚走出铁笼的老虎就得乖乖地回山。
袁世凯密令段祺瑞连夜开进汉口,取代冯国璋。
四哥,醒醒,袁大人想你了,说你太辛苦,让你回去陪他喝口酒,聊聊天。
这样,冯国璋被袁世凯调回了京城,接任禁卫军统领。段祺瑞赶到前线主持战局,并担任湖广总督。
京城这里,载涛离开了禁卫军,群龙无首就更好治了。袁世凯命令禁卫军的炮队调援山西,把其他的禁卫军也以准备出征的名义调出皇城待命,而把自己的嫡系队伍编成拱卫军,由段芝贵带领。
至此,皇城的所有大权已经完全掌握到袁世凯手中,下一步,他该好好地和革命军周旋周旋了。
就在汉阳失守、北洋军的大炮架到龟山上、孤城武昌完全处在北洋军的炮火笼罩之下的时候,袁世凯调走了冯国璋,停止了进攻的步伐,再次向黎元洪发出了和谈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