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选择题

    借款签字之日,正是宋案高潮之时。以国民党为主的国会议员,多数仍然是反对袁世凯借款签字的。与国民党议员站在一起的地方大员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江西都督李烈钧,通电反对,并且上纲上线,提到了是否拥护共和的高度上。

    国民党给袁世凯出了道选择题:是要国民党的支持和联盟,还是要钱?

    1913年4月30日,袁世凯召集北洋旧部和政府相关人员,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的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应对国会和国民党对借款的抗议,二是宋案的最后对策。

    开会这个东西,历来就是逻辑终点(即要达到什么目的)早就定好了的,逻辑起点(都有哪些人来参会才会形成有利于己的票数)也是定好的,开会就是要把这个逻辑中介从形式上和程序上给架通。要是做不好这几步,那会议就可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

    袁世凯自然深明此理。

    既然涉及北洋将领和军队的事,不用问,肯定要先和段祺瑞通好了气,在开会时,怎么打助攻,怎么打配合,怎么打穿插,在哪一点上可以让步,在哪一点上双方会合,自然是早有预案,成竹在胸。接下来,哥俩就要演一出戏了。

    领导者当然是装成集思广益、听听大家意见的样子,其实领导心中早已打定主意,但不能由领导自己来说破,自然是由能够对领导意图心领神会的人来提了。中国的政治,全靠心领神会。就像佛祖的拈花示众,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乎,以心传心,他得了真传。

    段祺瑞虽然是虎将,但对老领导的心思还是蛮懂的,像袁世凯在出山后进攻武昌时,就是老段比老冯更好地领会了边打边谈、养敌自重、向清廷和革命党双方施压的意图。

    估计着,这次会议是由段祺瑞对总统建议:咱们开个会研究研究吧,局面不能总这样下去啊。

    总统顺水推舟:好吧,听听大家是什么意见。芝泉啊,国事如此之乱哪,我的心都快成饺子馅儿啦。

    北洋系的军人们关于袁世凯对国民党妥协的事十分不满,尤其是对处理赵秉钧一事十分不满。大家表示,从小站练兵开始,兄弟们就鞍前马后地追随,闯过了多少大风大浪。大哥对兄弟们向来不薄,而兄弟们就是为大哥挡子弹的。如今这样对国民党人迁就,岂不是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这样的话,总统还如何号令天下,还有谁会服从?不需要对他们这么客气,有事您说话,弟兄们也不是吃白食的。

    冯玉祥的舅舅陆建章在会上认为,借款已经签字,没有毁约的道理。况且近来风闻南方几省在暗中调兵,破裂已成定局,总统在这个时候,应该厉兵秣马才对;而免了赵秉钧总理,不仅于事无补,更会让人觉得咱们理亏。

    号称“小段”的段芝贵向来主张对国民党强硬,他认为,如果一战而能定大局,从此天下统一,也未尝不是好事,比这样若即若离、心存二意的局面要好得多。

    其间还有一个将领引经据典,认为在历史上,汉景帝诛杀了晁错,也没能阻止得了吴王刘濞领头的七国之乱。

    大家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主战的居多数,会议渐入佳境,已经达到召开会议的目的了。

    总统府秘书长张国淦认为,就军事上来说,胜之不难,此仗不存在悬念,只是民心未知,建国伊始,就动武力,这样不好吧。

    他的话刚一说出,就被段祺瑞断然否决了:军事之事,非你文人所知,你不要插嘴了。

    袁世凯其实自己心里就是想动兵,但要通过大家的嘴说出来,这是当领导的基本功,得出的结论,自然是民意如此。如果事事都需要自己冲锋陷阵,那领导水平就极不过关了。

    经过大家的讨论,袁世凯思虑再三,决定收回免赵秉钧的命令,改为“休假十五日”。

    会议决定:购置军火,招募兵士,对国民党控制下的几省的通电置之不理,开始调动军队。

    同时发布一项重要人事命令:由段祺瑞代总理。

    这项任命,非常微妙而值得回味。

    历来关于人事任命的问题,有两个规则值得人们注意:

    一个是要注意会议的主题词或关键词,会议所有的话,不管是正说、反说、绕着说,反正全是围着它来转的。为了它,领导可以出让部分实惠给其他人,以塞其口,其目的就是要换来这个根本目的。

    另一点,在人事任命上,你只要看到谁被提拔上来了、谁得利了,逆着方向往回推导,一定会发现在会议上有个“托”,就是这个人,在与领导演双簧戏,而后,领导投桃报李,感觉不错,这个职务你来担!

    这次,袁世凯任用段祺瑞来代总理,除这些奥妙之外,肯定还有更深刻的用意。

    政治家的心思,注定是复杂而又复杂的,后人只能通过表面的行为,简单地推测出他们的大概想法。

    他们在政治大棋局上面下棋的时候,表面上进攻,实际上可能是为撤退准备时间;表面上退却,可能已经做好了从另一侧进攻的准备。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袁世凯让赵秉钧坐冷板凳,不等于袁世凯真的服软了,他悄悄地换上了一个更加强硬的人物——陆军总长、北洋之虎段祺瑞代任总理。

    通过一个既有能力又有实力,更有武力,还能绝对支持自己的人来任总理,这是再好不过的人事任命了。

    毫无疑问,这是要做最坏的打算,准备动用军队了,而动用军队这个意见,不能由自己提出,是要由“明白人”提出,然后自己只不过是集中大家的意见而已,这就是所谓的民意和大家意见。

    我们只要细心回想一下,就会发现:

    从熟悉南北和谈双方事务、熟悉英美两国事务、与袁世凯私交深厚的唐绍仪,到熟悉外交事务的陆征祥,再到内务总长赵秉钧,进而换上强硬军人段祺瑞代总理,从总理权力移交的轨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袁世凯因各方互相扯皮、政府运转不了而恼怒,已经悄悄地开始收权了。国家再这么运行下去,啥也干不成,每一件事都有反对派阻拦,总统也不用当了,国家很快就得分崩离析。

    所以,回到本文开篇的话题,国民党给袁世凯出了道选择题,是要国民党的支持和联盟,还是要钱?

    袁世凯的答复是: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我当然是要钱了。

    段祺瑞代理总理后,面对这种国会的质询,他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带着大队人马就去了。面对议员的质询,根本不理,硬邦邦地说:“木已成舟,毋庸再议!”转身就离去了。

    就像两个人撕破脸皮,非得打得一塌糊涂方可收场一样。事件一旦进入暴力体系,就会变得像脱缰的野马,再也无法控制和挽回。

    实际上,从段祺瑞担任总理这一事上,人们已经知道,袁世凯采取了强硬政策,战争已经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