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宫
逼皇帝退位,在皇权时代,那是捅天的事,弄不好,自己的小命就玩没了。
这是一项复杂、高难度、高风险的技术活。既要有威力,又要有火候;既要让皇室口服心服,又要堵天下悠悠众口;最后还要让自己名利双收。袁世凯虽然有绝对实力,但他绝不会像街头瘪三儿似的使用打砸抢烧、欺男霸女的招数,这些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还会把自己的一世英名搞臭。
袁世凯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要不然直接率领北洋军兵锋反指就行了。他和革命党人谈判,就是想借力打力,因为他要是把革命党人一下子剿灭了,接下来,他将会直接与清政府对阵,这是他的下下策。
通观袁世凯逼清帝退位的整个过程,他一共使出了四招连环计。
第一招,釜底抽“薪”。
袁世凯的逼宫计划,在孙中山没回到国内的时候,就已经在悄悄渗透着、进行着,那就是把清朝的“薪”——钱、家底——给掏空,让他们没有任何反抗的资本。
钱,就是一个国家的血液。
袁世凯在还没出山的时候,与清政府讨价还价,一张口就要400万两银子,最后清政府只拿出了100万两。袁世凯上前就对风烛残年、瘦骨嶙峋的清政府吸上一管血。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当天,袁世凯一边下令军事上炮击武昌,一边回过头来,伸手向朝廷要钱——要不然还真没有理由一个劲地要呢。他呼吁王公贵族:快拿军费,我好打他们啊。庆亲王奕劻带头捐出10万两,其他亲贵也开始或多或少地拿钱,隆裕太后把皇家金库打开,拿出黄金8万两。
另外,清政府的关税因为控制在洋人手中,扣除一部分作为庚子赔款每年应偿的本金加利息之外,也有300万两陆续打到袁世凯的账户。
再接再厉,袁世凯手里扒拉着算盘,继续大抽血。
如此还不甘心,袁世凯又给太后诚恳地出主意:国库没钱了,军饷没着落,要不就把满族人起家的盛京(沈阳)大内、热河行宫里面值钱的东西赶紧变卖,以解燃眉之急吧。
第二招,借花献佛。
袁世凯和奕劻相互勾结多年,奕劻家的大小开支,一直是袁世凯给报销的,就连袁世凯罢官的三年间,也没断过。在让袁世凯出山之前,只有奕劻才能劝得动摄政王,奕劻要是不说话,摄政王不可能答应。
袁世凯把从皇朝孤儿寡母手中抠出来的钱,一部分充作军费,另一些则大把大把地撒向能够影响到决策者的人身上。其中主要的,还是砸向奕劻。
袁世凯早就悄悄地和奕劻沟通过了:只要你能劝动清帝退位,送给你的钱会加倍,皇族地位不变,你想吃啥玩啥用啥,完全满足你。
袁世凯还把目光转向太后身边的人——太监身上。他知道隆裕太后身边最有权势、最能影响她的人,是大太监小德张。袁世凯秘密联系上小德张之后,许以重金,只要你在宫中太监宫女圈中传播小道消息,说革命党人如何如何厉害,而皇帝退位后待遇如何如何优厚,如何可以长保富贵等,通过这些影响到太后就行,钱你不用担心,大小太监都有打点。同时袁世凯让小德张又向太监宫女传播另一则消息,如果皇帝不退位,等革命党人杀进来,那太监宫女全都性命不保,明朝崇祯皇帝死时宫中的下场大家都是知道的。
袁世凯手里的钱,还有一笔支出,就是配合宫里的小道消息,弄点白纸黑字的材料做辅证——印假报纸。上面编造各种要求清帝退位的消息,并说孙中山从美国回来,得到了美国武器装备的支持,有大炮军舰,一不小心就会跟清政府玉石俱焚(这一招被他儿子袁克定学去了,四年之后,让袁世凯也尝到了伪造舆论的恶果)。
这些平常人看着微不足道的小伎俩,在皇宫中传播,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精神炸弹的威力是无穷的,尤其是天天在皇宫中传播。
谎言重复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
第三招,借刀杀人。
就是借用革命党人的力量,清除自己的政敌,扫除南北和谈的最后障碍。
这主要是针对朝廷内部的主战派,尤其是对有能力、有血性、有见识的良弼下手,但不是由自己下手。
良弼对袁世凯有冷静的观察、透彻的了解,他本来就不信任袁世凯,孙中山在报纸上公布南北和谈的交易内幕后,良弼更加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尽管袁世凯被革命党人炸了一下,但他根本不相信袁世凯是冤枉的。
1月12日,袁世凯遇刺两天之后,清廷皇室一些人包括良弼、毓朗、溥伟、载涛、载泽、铁良等召开秘密会议,以“君主立宪维持会”的名义发布宣言,这些人又被称为“宗社党”(“宗庙社稷”的简称)。宗社党人企图夺回袁世凯的内阁总理职权,准备以毓朗、载泽出面组阁,铁良出任清军总司令,然后与南方革命军决一死战,并强烈要求隆裕太后坚持君主政权。
这样就对袁世凯构成了重大威胁,也给南北和谈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变数。
1月16日,袁世凯上了一道折子,主要是分析时局,纵论天下大事。他从海军叛变,军饷无着落,国外势力虎视眈眈等现象,讲到当今世界各国的国体,说世界各国国体无外乎君主和民主两种方式,民主是大势所趋。他又把法国大革命时国王因不能顺应民意而被送上断头台的事扯了一通,希望太后和皇上能顺应民意,立尧、舜之功业,避免重蹈覆辙。
1月17日,鉴于革命党人的不停暗杀和袁世凯的态度,隆裕太后召开御前会议,讨论国体和皇帝是否退位的问题。奕劻早就得到了袁世凯的暗示,皇帝退位后,他的待遇更加优厚。因此,奕劻主张皇帝退位,实行共和,但其主张遭到良弼等人的坚决反对。
良弼此时,是禁卫军第一协的协统、旅长,冯国璋虽然掌握了禁卫军,但良弼牢牢控制着自己的势力范围,尤其是第一协,坚决听良弼的指挥。
要对付良弼,对袁世凯来说,并不难,只是,他可不想背上刺杀满族亲贵的骂名。
正好此时汪精卫从上海来到北京,袁世凯向他暗示,目前阻挠和谈与皇帝退位的最大障碍,就是良弼和他的宗社党,只要除掉良弼,一切都好办了。
革命党人心领神会。
炸良弼的任务,被革命党人彭家珍争到了。彭家珍认为,“此人不除,共和必难成立”。革命党人确实有视死如归的气概,彭家珍告别热恋中的、知道消息后哭晕过去的女友,踏上了必死之路。
“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不如死得荣。”
1912年1月26日,旧历腊八。彭家珍在寒风中,在良弼家附近的小巷里守候到深夜,终于迎来了良弼的马车。良弼刚一下车,彭家珍迎上去就是一颗炸弹。
刺杀成功,良弼被炸断了一条腿,第二天身亡。彭家珍当场被溅起的弹片击中而死,时年23岁。
良弼临死时感叹道:“杀我者真乃英雄,也是真正了解我的人。我死后,大清也就完了。”两人居然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正像春秋时的要离和庆忌一样。
第四招,图穷匕首见。
摊牌吧,真刀真枪动手威胁的时候到了。
26日的白天,发生了一件大事。北洋之虎段祺瑞,也就是武昌前线的指挥官,看皇帝迟迟下不了决心,不想退位,便联合46位北洋将领,公开通电政府,要求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要不然,我马上就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
良弼之死,段祺瑞催命符式的通电,彻底炸开了皇族亲贵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许多人纷纷逃离京城,清朝大势已去了。
1月27日,太后再次召开御前会议,到会的皇族亲贵寥寥无几,梁士诒和赵秉钧等人乘机入宫再打心理战。隆裕太后哭着对赵秉钧说:“赵秉钧啊,你快点去对袁世凯说,一切事都好商量,保全我母子性命要紧。”
为了笼络袁世凯,清政府加封袁世凯一等侯爵,不过袁世凯已经志不在此了,自己是坚辞不受,隆裕太后是非授不可,但也没能软化得了袁世凯逼宫的心。
隆裕太后走投无路,2月1日,她又召开会议——她也只会开会了。隆裕太后提出能不能采取虚君共和的方式,把皇帝保留下来。革命党人反馈过来的消息,自然是不答应。
袁世凯也不答应了,如果采取虚君制,当这个“君”的,自然是溥仪,袁世凯自己只能当内阁总理;如果采取共和制,自己就能当上国家一把手。
2月3日,隆裕太后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协商退位条件。袁世凯此前早就吹风,说是清帝退位后,皇室人员住在皇城不动,每年还可享受400万两银子的优待,这一点,让万般无奈的太后颇为动心。
经过一番协商,2月11日,隆裕太后得到了她认可的条件,决定退位。袁世凯在这一天向全国公开宣布政见:“永远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优待条例》规定:清帝称号不变;每年由民国政府给予400万元;清帝仍居皇宫,以后移居颐和园;原有私产由民国保护;等等。
1912年2月12日,一个比较“二”的日子,养心殿里举行了清王朝也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名义,下诏退位,结束了清王朝268年的统治。看着祖宗江山断送在自己手里,隆裕太后从小声哭泣逐渐变成了号啕大哭。
对于这对孤儿寡母来说,比照历朝皇室被推翻时皇族人等遭到悲惨杀戮的命运,他们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