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宪与明公

    如何对待前任领导,在相当程度上考验着继任者的政治智慧。继任者能不能收拢住人心,有没有表现出自己的胸襟和品性,能不能坐稳这个位置,通过追悼会一事都能看出来。

    应该说,黎元洪在评价袁世凯这件事上,运用自己一贯圆柔的手法,处理得还是不错的。

    袁世凯去世后的27天里,国务院一直下半旗志哀,文武百官停止宴会27天,民间停止娱乐7天,一切按照清代皇丧办理。

    老袁的身体本来就是粗胖,而死时又近夏季,身体暴胀,没有合适的寿衣可穿,不得已罩上了称帝时宽大的冕服。

    这个提议,是袁世凯的夫人于氏提出的。她悲凄地说:他活着的时候没穿到,如今人走了,把这衣服给他穿上吧。

    大家碰了一下头,虽说这么做有点儿不好,但这是藏在棺内之事,且这么做也给他的皇帝梦一个安慰奖。于是,那个大龙袍就给罩上了。

    袁世凯的追悼会虽然就他本人来说很是凄凉,但部属们也尽最大可能使其享受到哀荣和风光了。此中无需多言。但是有几副挽联,里面很有文采,也很有深意,还是要提一提的。

    黎元洪总统送上的挽联是:

    华夏日重光,回思缔造艰难,亿兆生灵应感泣;

    勋名天不朽,太息受终危急,万几擘画失师赀。

    黎元洪虽然对袁世凯有恨,但是在挽联中说的“回思缔造艰难”一句,倒应该说是理智、中肯的评价。清室崩塌,民国草创,国家没有陷入分裂,尽最大可能地守住了疆土,使中国没有像当年大唐灭亡之后陷入五代十国的乱局之中,这个艰难,这份功劳,后人不应该忘记。平心而论,当时除了袁世凯,没有哪派势力能够做到这一点。

    冯国璋给老袁的挽联是:

    为天下痛,更哭其私,一柱存亡关气运;

    如四时行,成功者退,千秋华夏仰威灵。

    这句联有些半捧半批的味道了,特别是上联,意思是说,您本来身居关系国家兴亡的职位,却因为私心而败,我老冯真是既为天下苍生哭,又为您而可惜啊。

    而杨度的对联,就更值得琢磨了:

    共和误中国?中国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此言。

    杨度的意思,就是同一时代人没法看清长远,“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了。而且杨度的几句,也是意味深长:到底是共和搞坏了中国?还是中国把共和搞砸了?到底是君宪制有负您(指袁世凯)呢?还是您负了君宪制?等着百年千年之后,把历史的眼光放长远,再来评价吧。

    据凤凰卫视的历史纪录片《袁氏当国》的讲述,杨度参加追悼会献上挽联,随后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他是这样回答的:有句老话说勿以成败论英雄,我之所以摒弃共和,主张君宪,是考虑到在目前中国的条件之下,实行欧美的民主共和办法会导致政令不一,地方割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今日民主共和制似已取得胜利,切请诸位拭目以待,看日后会不会出现我所预言的局面。君主立宪制随着袁世凯之死而死,死的其实不是一个,随后共和亦死。

    杨度的话,有没有道理呢?

    民国过去一百年了,这件事还没有分清呢,看来真得千载。

    不过,杨度的话中有一句对了,袁世凯死后,不仅君宪死,共和亦死了。因为,共和制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孙中山也从“以美为师”走上了“以俄为师”的道路。

    而袁世凯生命的最后时刻,给自己写了副挽联,也是值得咀嚼的:

    为日本去一大敌;

    看中国再造共和。

    如果不去褒贬它,单从字面上来看,袁世凯自己以为,恢复帝制可以避免骤然民主带来的一盘散沙局面,可以加强中国的统一,避免日本攫取中国主权,没想到却得不到下属的理解,弄得众叛亲离。而今袁世凯被骂死了,其结果便是“为日本去一大敌”。袁世凯认为,自己才是最能抵抗日本的。

    “看中国再造共和”,这句话听着有点儿负气味道了,看你们能不能把共和造成。

    其实,历史再假设一下,在那个年代,即使完全没有所谓的军阀们,即使完全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当政,那么共和会不会成功呢?

    当年报界有个名人杜亚泉曾经分析过,共和建立之后,一般国民对共和原理并无理解:

    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仍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盖事实问题者,以厉害为标准; 原理问题者,依是非而判别。而吾国民对于共和政体之观念,乃歆于事实上之所谓利,非动于原理上之所谓是也。……我国民之推翻专制创立共和者,固欲于事实上维持国家之势力,非欲于原理上主张天赋之人权。

    历史就是这么复杂,民心也是如此复杂,重要历史人物更是这么复杂。

    共和,真的能成么?

    还有一副挽联,不是给袁世凯的,本来是徐树铮后来写给孙中山的挽联,但有人把这副联挪给袁世凯,因为里面的联语确实有一部分适合袁世凯,所以取过来套用给袁世凯:

    百年之政,孰若民先?何居乎一言而得,一言而丧;

    十载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上联形容孙中山,百年大政,什么也不如民主,把人民居于首要位置。

    但下联,如果形容袁世凯,还真像:十年以来,要是没有您在,真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多少个人拉山头当军阀了。

    这句话本来是建安十五年(210),56岁的曹操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时发布的《述志令》中之名句,借以表明自己的本志,反击朝野谤议,还表达了以平定天下、恢复统一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写得坦白直率,气势磅礴,表现出政治家的气度和见识。

    试想一下,在当时条件下,如果没有袁世凯,可能在清室灭亡后,国家就真的会立即陷入军阀割据的混战状态。

    所以,把这副对联挪用到这里,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追悼会结束,袁世凯终于离开北京,回归故里了。

    遵照袁世凯生前遗愿——葬往彰德洹上,冷清的洹上又开始忙乎起来。

    洹上,因袁世凯于1909—1911年在此隐居而闻名,后几年,这块地方有些寂寞,便提前把主人袁世凯给召回来了。

    袁世凯死后的第27天,继任总统黎元洪将灵柩送出新华门,他向灵柩行了三鞠躬礼,由2000人组成的海陆军仪仗队为灵柩开道,灵柩换上80人的“皇杠”。在101响礼炮声中,载着灵柩的专列缓缓驶出了北京,开往彰德。

    袁世凯墓称“袁公林”,这是徐世昌给提的名字。

    本来,老袁入土后,长子袁克定想请世伯徐世昌题写“袁陵”二字。

    水晶狐狸徐世昌一琢磨,不行,陵乃帝王之墓之意,而令尊生前称帝未果,取消了“洪宪”年号,此时用“陵”的话,会挨骂的。

    徐世昌开始忽悠袁克定,据《说文解字》来看,陵与林可以互用,因此,避陵之嫌,但有了陵之实,就称“袁公林”,如何?

    袁克定只得应允。

    一切都结束了。

    一个时代的篇章,暂且画上个句号。

    不过,袁世凯想当帝王,去世时却连个“陵”字都没捞着;孙中山啥也不想要,去世后却得了“中山陵”。

    后人给画的句号,真是有点儿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