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状
一个人早年的经历,对一个人思维和德行的养成,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作霖年轻时候的苦难经历,使他的心变得坚硬无比又机巧无比,他知道在乱世中生存,别人谁也指望不上,也休想利用别人的拐杖架起自己,否则,万一哪一天被人出卖了,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上天给张作霖的一次次耐心教育,别人对他的一次次陷害和出卖,加上他无数次自我暗示,使这些念头一天比一天地深入他的内心。他知道,要想不受人欺负,自己就要不停地向上爬,为此,把别人踩倒当桥也在所不惜。
去他的狗屁道德,老子要不是讲道德,也不至于被那个财主于六的小老婆陷害,差点冻死在冰天雪地之中。
此时的张作霖就像《潜伏》里专门卖情报为生的结巴谢若林那样:你告诉我,这两张钱,哪张道德,哪张不道德?
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会与他的官阶成反比。所以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中兴名臣曾国藩才会在遗嘱中痛苦地告诫子孙不要统兵打仗,不要当官。看似莫名其妙的一个遗嘱,内中辛酸又有几人真正得知。
一将功成万骨枯。世间又有几人一辈子只做对得起良心之事呢?
张作霖为了生存,突破了思想的围城,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他发誓,从此绝不再让人欺负。
不过,张作霖毕竟是一个中国人,他为了能在乱世中活下来,突破了个人的传统道德禁锢,但并没有彻底失去一个中国人的良心和民族气节,否则,后来他也不会因与日本人谈崩而血染皇姑屯。
这里分析的,只是他在为了生存、脱离苦海、向上爬升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而他受朝廷招安之后,最让人不齿的行为,便是诱杀以前的绿林同道、曾经义结金兰的杜立三。
杜立三为人,不赌博、不吸毒、不喝酒;骑术高明,枪法娴熟;心狠手辣,贪财好色,强抢民女,共有八个老婆,民愤很大。张作霖没出道的时候,与他还有过金兰之交。
话说徐世昌到东北任总督之后,开始剿灭东北的各路胡子,许多小股土匪招架不住,或是被剿灭,或是被招安,只有辽西巨匪杜立三势力很大,拒不投降,一时间还难以剿灭。
徐世昌决定采取“以匪制匪”的策略,他密令张作霖去剿杜立三。
这招挺损,就像强盗入伙前,先要杀人以示自己“彻底”加入一样。即使是水泊梁山也是一样,无论是哪路英雄,要入那水泊梁山,得交个“投名状”来。而且,以匪制匪还有个谁也不能说的好处,那就是让双方互相火拼,打得两败俱伤。有许多投降的部队被派往前线,就是这个道理,一方面让你表决心,另一方面削你的实力。自己的嫡系子弟兵要是直接投往战场,那厮杀下来,以后的日子怎么混?
张作霖既感到很为难,又被上级许下的升官发财承诺搞得心里痒痒的。
反复琢磨之后,一狠心,反正老子也穿上了朝廷这身衣服,吃了朝廷的饭,也与不少绿林同道开战了,也罢,剿!
张作霖先是与杜立三的部下拉交情,许以高官厚禄,想从内部分化,并以结义兄弟的名义,约杜立三前来面谈,说是朝廷给了他比自己更大的官。
普通人都看出来这是鸿门宴,何况是机警过人的杜立三。
张作霖一计不成,又找到杜立三的同宗叔父,也是张作霖的义父之一(张作霖一生认过40多位义父、义母)杜泮林,说了百般好话,把老人给蒙住了,终于说动杜立三前来。尽管杜立三来之前也做了周密部署,结果仍然被张作霖擒获,为免夜长梦多,张作霖将杜立三就地枪决。
收服了杜立三部,张作霖把收来的巨额财富私藏一部分,又上交一小部分。徐世昌大喜过望,1907年8月,上奏清廷,授予张作霖蓝翎都司衔,赏银五千两。张作霖是官财兴旺,名利双收。
乱世中人就是这样,要么忍,要么残忍,这样才能生存。乱世中人,只成了一个生命的符号。那些白手起家、独闯天下的人,也多数走过这条路。
世间的事,无法单一地衡量。诱杀杜立三这件事,从道德上讲,确实是卖友求荣,做得太过分。但是如果站在国家稳定角度来讲,却又是稳定社会、除去匪患的大事。从张作霖本人来说,他也正是通过这些手段,完成了自己资本的“原始积累”。
而此后张作霖远赴内蒙古,像沙漠之狼一样,以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收拾了受到沙俄支持的陶克陶胡,也确实为边疆稳定做出了不少贡献。
1909年1月,徐世昌为了加强对这些地方部队的指挥,对奉天省的各军共46个营进行改编,按地区划为五路巡防队,张作霖升为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其他四路是:中路统领朱庆澜,驻省城;左路统领冯麟阁,驻锦州;后路统领吴俊升,驻洮南;右路统领马腾汉,驻凤城。这些人的名字虽然比较陌生,但他们日后也都在北洋历史舞台上有过表演。
随着张作霖官职的一天天提升,他的心也越来越大,他的目光开始瞄准了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