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和老太太一起变革
《易经》告诉我们,君子有智不如乘势。
袁世凯能够在直督任上干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也恰好是国家的大形势所致。这一时期,正是所谓的“清末新政”时期。
经过八国联军这一场仗,慈禧老太太终于清醒了过来。经过八国联军进北京这番祸害,加上自己在民间的所见所闻,她终于有所触动,认为不改革的确是不行了,不主动变革就极有可能被变革。江山一旦垮了,自己就真的会像一个普通民妇一样东奔西窜了。
看来啊,小至一人,大至一国,只有从自身经历的挫折和错误中,才能真正吸取经验教训。古人说的“吃一堑,长一智”,的确是至理名言。而在其他时候,只要不是亲身经历过,就根本引不起共鸣和兴趣,你告诉他多少东西都是耳旁风,还嫌你唠叨。
以写《历史研究》闻名于世的汤因比大师的话非常精辟: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再继续解释一下就是:人们只有自己撞墙,才能明白别人的好话。
在皇帝下“罪己诏”,公开承认有愧于祖宗和黎民众托之后,太后宣布实行新政。一把手敢于承认错误,人家态度还是相当不错的。
清末新政所采取的措施,基本上就是把被扼杀的戊戌变法措施重新恢复一下,开国会、畅言论、废科举、行立宪,由此又重新启动了政体改革的航程。
经常有人说清末是假新政、假立宪,实质是为巩固统治,这种说法其实是没有道理的,是带着偏见来看问题的。
新政是不错的,立宪是搞的,加强统治也是必然的,没有谁的改革目的是为了使政治混乱。从当权者来说,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形式为内容服务,不论如何变换管理方式,最终目的肯定是为了更好地统治和治理,这不是必然的吗?
而且,新政的实施,已经一改传统死气沉沉的样子了;清末人们的自由程度,远远超过我们在书本中所见到的情景。
更重要的是,就慈禧太后本人来说,中国自秦始皇以来,作为最高统治者,敢于突破祖宗成法,主张改革,尤其是改变国体,从君主专制初步实行君主立宪的,她是第一人。况且慈禧也没有像吕后那样,在刘邦死后于朝中大量安置家人当官,没有形成以往历代形成的外戚干政。清末新政举措所迈出的步子,也是非常大的。
再举个例子,就更明白老太太的思想转变和突破祖宗成法的力度和勇气了。顺治五年(1648),清军入关的第五个年头,清廷发布了三大禁令: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违犯三令者,杀无赦。
因此,慈禧新政的开国会、畅言论等条令的颁布,对于一个行将就木、思维保守的老人来说,已是实属不易了,我们也不能指望她的小脚一步就超过英国吧!
清末君主立宪学说在中国流行起来,主要是日俄战争的意外结果。
八国联军侵华正热闹时,老毛子忙里偷闲,两不耽误,派了数十万大军,霸占东北,同样的烧杀淫掠,比其他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样,俄国与日本在中国东北问题上的利益纠纷就撞到了一起。日本对中国东北这片黑土地垂涎已久,特别是对旅顺大连地区,更是朝思暮想。旅顺这个天然不冻港,鬼子们称其为远东第一要塞。后来日本侵华期间,大连地区被日本人视为他们海外的国土来经营,被称为“关东州”,当年的行人车辆过了瓦房店,是要亮“护照”的。
1904年,日本和俄国发生战争,日本居然打败了强大的帝俄,中国人认为这是君主立宪制对君主专制的胜利,这坚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立宪情结。朝野一片立宪之声。
在大臣和主流意识的推动下,慈禧太后也发现,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国家,如英国、德国、日本等,都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看来实行君主立宪制不错啊。
国内大臣也写了大量文章,不厌其烦地告诉老太太,实行君主立宪,一可使皇位永固,二可使外患渐轻,三可使内乱消弭。他们不就是有这个要求吗?咱们先在名义上实行着,具体的运作是什么样的,还不是太后您老人家说了算嘛。
执政地位永远是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或者实际上的叶赫那拉氏的),但执政方法要有所改进。
当时社会的中产阶级——贵族乡绅阶层也广泛宣扬并主张君主立宪。
老太太心眼活动了,她决定派五大臣出洋考察,看看立宪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到底好在哪里。如果真好,我们也实行。
1905年,清政府派徐世昌、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政体。
这个时候,对清朝统治彻底失去信心的革命派已经活跃起来了。革命党人一心想通过革命推翻帝制,为了阻止政府立宪,就派人在车站准备炸死这五大臣。
革命党人吴樾抱炸弹登上五大臣的专车,也找到了五大臣的高级包厢,只是,在受到一个卫兵的盘问时,吴樾慌乱中点燃引信,正要将炸弹掷出,却因为人多拥挤,车身剧烈震动,炸弹被震落在他的脚下,并且立刻爆炸。吴樾当场牺牲,五大臣各受了点儿轻伤。
革命党人的炸弹,虽然没炸死大臣,但却给袁世凯提供了两个好机会。
袁世凯最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从危险中发现机会,尤其会从一般人不太注意的普通事件中发现机会。当年小站练兵之前,他编写兵书,研究理论,尝到了甜头,这次君主立宪制的改革,袁世凯又一次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机会。于是,他又开始琢磨起了国家的政体,即当时国际流行的君主立宪制。他开始招揽这方面的人才,旷代逸才杨度就是因为是宪政专家而入了袁世凯的视线的。同时袁世凯也关注国外实行君宪制的国家,这比一般只会当官、不明时势的官僚确实要强多了。
其实,在官员中,袁世凯应该算是懂宪政的了,属于专家型官员、实干型官员。在康有为维新变法前,袁世凯就已经在积极关注君主立宪制。此次慈禧推行新政并准备实行立宪,他也非常赞同。而再到后来,与革命派进行南北议和的时候,袁世凯的主张仍然是君主立宪制。
袁世凯发现的第二个机会,是有利于他掌握权力的大好事。
革命党人的炸弹,让许多官员非常惊恐。趁此机会,他见缝插针,上奏朝廷,提出要在北京建警察局,以保卫皇家和大臣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议顺利通过。这样,清政府在政府机构中专门设置了巡警部,第一任巡警部尚书,就是袁世凯的结拜大哥、为小站练兵出了大力的徐世昌,副手(侍郎)是袁的部下赵秉钧。
春风得意的袁世凯,比张好古的运气还好,不用刻意追求,各种好事直往怀里撞。形势的发展自动为袁世凯掌权铺平道路,京津地区的治安大权,不费吹灰之力就掌握在了自己人手中。
不过,袁世凯还没到头脑发蒙的程度,他清楚地知道,随着自己权力日盛,统治者对他的防范和猜忌也日益加深,慈禧太后这个老太太可不是吃素的,只要让这个老女人起一点点疑心,自己就休想有好日子过。为此,袁世凯也小心采取了妥善的应对之策。
袁世凯在山东巡抚任上时,就奏请朝廷让满族人荫昌佐赞军务,以表明自己不怕人监督之意。而荫昌这个人呢,是个地道的公子哥,吃喝嫖赌无一不通,真正才能还真没有,不过他的聪明之处就是,只要给他挂个名,他便乐得其成,并不随意干涉具体事务。这个人用今天的话叫,上上下下混得开,人缘儿还不错。
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时,为了防止有人总是打小报告说他有私心、培植私人武装,特意从满族八旗子弟中选了3000人,参加新军训练,并请满人铁良为京旗练兵翼长。
袁世凯实授总督后,主动建议成立京畿督练新军处,作为中央级的军训机构,推举庆亲王奕劻为督练大臣,自己“甘为副手”。
——袁世凯在政治上,确实比小站练兵时候成熟多了。
奕劻这个人,必须得隆重介绍一下,后面他出场的机会还多着呢,说晚清败在他手里也不为过。此人没什么能耐,绝对是个庸人,就是因为写得一手好字,深得慈禧好感。因为恭亲王奕訢的才能突出,慈禧接受不了这个比她能耐大得多的小叔子,就将其罢免,转而让听话而不中用的奕劻接任了总理衙门大臣,并让其与醇亲王一起管海军。
奕劻最大的特点就是贪财,历史上说他贪财与和珅不相上下,仅在汇丰银行一处的存款,就达到200万两之巨,被称为“晚清第一贪”。
袁世凯整天拿银子四处结交,他的眼睛可不空啊,当他看到才能平庸却位高权重的庆亲王奕劻时,他意识到,上天给他送来了一个大宝贝。
只要能够哄住这个糊涂王爷,让他随心所欲地玩乐,满足他的需求,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知予之谓取,政之宝也。”知道给予就是获取,这才是为政之宝,管仲先生说得对极了。
袁世凯利用他的弱点,大把大把地砸钱,用金子撬开他的嘴,终于把他拉过来。他成了袁世凯的护身符和形象代言人。
大清虽然是日薄西山,但慈禧太后的清末新政给国家带来的新气象,却是不能一笔抹杀掉的。1906年,有日本人来中国考察,看见北京发展的日新月异,大加惊叹,说如果以此速度发展,超过东京也是指日可待的。
只是,慈禧太后错就错在,为了牢牢控制既有权力,在本该变革的维新变法时期没有实行变法;在朝廷最有权威控制改革进程的时候没有实行变法。而在整个国家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人心涣散离心离德的时候,她实行了变法,自己却又很快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再也无人能控制得了变革的局势,革命派一股脑地就把大清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