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风波
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递交辞职报告后,马上拍电报、打电话让袁世凯速来南京上任。孙中山说:你要是觉得北方无人维持秩序的话,那你就选一个你信得过、有能力的人,授以全权,镇守在那里,打电报通知一下临时政府就行。
袁世凯开始耍赖。
他太明白了,鱼不可脱于渊,猛虎不可出于山。
袁世凯不厌其烦地说,北方现在意见分歧非常严重,时不时地有人来挑拨皇族不能就这样放弃权力,而北京是国外使节集中的地方,他们不放心我南下。东北三省也不太稳定。我一时还真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来镇守北方。最后,袁世凯软中带硬地强调,我们共和大局都定下来了,大家应该都以爱国为前提,谁也不希望因为在哪个地方当总统而让南北重新分裂吧。
而且,从当时情形来看,西方列强确实不希望政府南迁。因为《辛丑条约》规定,列强在京津一带有驻军的特权,你国家机关跑了,我们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英国当时就致电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总长王宠惠,说迁都南京是非常“过分的要求”。
临时政府中许多人也动摇了,为了避免分裂,就让袁世凯在北京当总统。
宋教仁和章太炎等人也认为,从地缘政治与防备日、俄等国防和战略角度来考虑的话,北京最为适宜。许多省的都督,包括山东、湖南、浙江、江苏等,都向南京致电,认为应该以北京为首都。
孙中山强烈反对,提请临时参议院重新复议。临时政府经过激烈辩论后决定,派专使北上,迎接袁世凯来南京。
2月18日,南京临时政府派出迎接使团,以教育总长蔡元培为专使,临时参议院副议长王正廷、外交次长魏宸组、参谋次长钮永建、法制局长宋教仁、议和参赞汪精卫等为欢迎员,前往北京迎接袁世凯。
袁世凯开始大摆迷魂阵。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中国人一向注重形式,谁走在前、谁走在后,谁坐在左、谁坐在右,谁从哪里进,谁在哪里住,都是非常讲究的。
袁世凯熟谙此道,因此在形式上做足了功夫。他听说南京使团出发的消息后,当即指示直隶省和天津地方当局,要予以特别的关照,并让自己的儿子袁克定代表自己到天津迎接。
2月27日上午,蔡元培一行抵达北京。
北京城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红旗招展、鞭炮齐鸣,袁世凯安排的各路人等把迎袁专使围得是里三层外三层,以示隆重之意。甚至为了像迎接明星那样热烈,还特意安排了负责嗷嗷直叫的、负责打口哨的,拦也拦不住、非要上前拥抱的……北京城内外各商铺都悬挂南京临时政府定下来的五色旗,气氛渲染得非常热烈。这是民间的欢迎仪式。
官方的仪式,更是让迎袁使团目瞪口呆。袁世凯下令,大开正阳门,迎接使团进城。
正阳门,就是今天北京城的前门,正对着太阳,曰正阳,也就是正南。在皇权时代,面南背北,是专为皇帝准备的,是皇帝日常进出皇宫的唯一通道。袁世凯给了这些南京来的官员们以最隆重的礼节。
普通人哪里享受过这种待遇,想都不敢想。
袁世凯指示赵秉钧:选拔亲信卫队600人,专门负责使团一干人等的人身安全。使团的人员要是伤到一根头发丝,我就把你们的毛全拔光。
27日下午,使团在唐绍仪的引见下,谒见袁世凯,并递上孙中山的手书及南京临时参议院的委任状。袁世凯非常爽快地答应:稍微处理一下事务,待北方略得安定,我马上去南京上任。
使团成员一看,未来的大总统多开明啊,看来,没什么大问题了。
27日晚上,袁世凯举行盛大的招待会,国宴级的。吃什么、喝什么、吃喝过后玩什么、带什么,袁世凯的细致安排让每个人都感到舒服得无以复加。
28日,袁世凯又大张旗鼓地研究留守人选,讨论南下路线,形势一片大好。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袁世凯不动声色地在暗中下着另一盘棋。
一正一反才是“政”治啊。
29日晚上,迎袁专使刚刚应酬完毕,回到下榻宾馆。北京城突然枪声四起,人声鼎沸,外面呼喊说是有兵变发生。接着又听见士兵喊着说:袁宫保要走了,我们没人管了,抢吧,抢完回家跑啦。外面是枪声炮声、哭声叫声、喊声闹声,乱成一团。迎袁专使住的宾馆,乱兵也拥了进来抢东西。大家分头躲藏逃避,才幸免于难。第二天天没亮的时候,迎袁使团跑到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区饭店,躲避这场灾祸。
天津、保定等地也发生了类似的士兵抢掠事件。
袁世凯下令手下的部将必须管住自己的辖区和士兵,赶紧平息此事。经调查,这次兵变的主要力量,是袁世凯的嫡系,北洋第三镇曹锟的部队。
3月1日,袁世凯派人到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为使团的人压惊。并宣布,如再有强抢豪夺者,格杀勿论,并在北京部分地区实行戒严。
这下子,北京各界都受不了了。
先是外国使节提出抗议,北京和直隶一乱,外国使节命令他们在京津一带驻军进入战备状态,并声称要调兵进京。
北京的商务总会派代表出来,要求袁世凯绝不能南下,要不然,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没法确保。而且指责这都是因为南京方面要袁世凯南下就职造成的后果。
北洋军声明,大总统绝不能南下,必须在北京就职。
3月2日,梁士诒等人又到迎袁使团这里吹风,希望使团回南京后,向参议院如实汇报北京的情况,然后,再重新考虑应该怎么办:你们再辛苦辛苦,回去后一定把这些情况汇报完整啊。
当天,蔡元培就致电南京,把情况详细汇报了一遍。这回,形势逼迫得孙中山和临时参议院都开始动摇了。又经过一番研究,大家无奈地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任总统。
3月8日,袁世凯把就职誓词发往临时参议院,征得同意后,电告全国。
3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对于这场蹊跷的兵变,传统的史学观点认为,是袁世凯主使曹锟干的。但学界近年的研究始终没找到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是袁世凯指使的,认为这可能是北洋士兵的情绪化反应。
但是,从事件前后的背景,结合袁世凯的谋略和手腕——有机会时,要抓住机会;没有机会时,要制造机会——来看,应该是袁世凯指使的,因为这一路数和打法,绝对是袁世凯的手法和风格。
袁世凯既然明白不能南下就职的道理,以他的手腕,以他的一贯处事风格,他绝不会坐以待毙,绝不会束手就擒,他不可能不走出这一步。否则,奸雄就变成白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