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国者的雄才与悲哀
第五,日本使袁世凯执政合法性的地位迅速动摇。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自己的邻国出现一个政治强人掌舵,因为这无异于多了一个强邻或强大的对手。
而袁世凯恰恰是个政治强人,是个日本人绝不希望面对的强大对手。
日本与袁世凯的交手不止一次两次,从袁世凯驻守朝鲜时代开始,双方就进行了较量,而且,袁世凯不止一次让日本人吃亏。袁世凯的手段和魄力,给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袁世凯还没当上总统的时候,日本的情报收集人员就视其为政坛潜力股,专门收集并研究了袁世凯,集录成专项报告,这就是我们今天市面上仍在流传的一本书——《一个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
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取代孙中山当上大总统,打散了国民党之后,在国内大权独揽。中国的国势眼见着要开始恢复,日本此时如果不出招,可能将不知再等多少年才有机会欺负中国。
所以日本选的时机非常准,招法也非常狠。
对于一个新上任的领导人来说,国民寄予的期望值是非常高的,尤其是一个刚走出清朝灭亡的、四分五裂的、落后的、经常挨打、积贫积弱的中国,人们满腔热忱地希望领导者袁世凯带领中国走出困境,使中国重新强大起来。然而,袁世凯却被对手的强大所屈服,这让人们大失所望,让袁世凯的执政威望指数迅速降低,执政资源大量流失。
日本利用一切手段威逼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后,虽然真正的实质利益没得到,大隈内阁也被迫下台,但日本人仍是高调宣传了此事,对中国的领导者和中国人民进行了羞辱。
日本国内的媒体,以及设在北京的日本媒体,为了夸大日本谈判的胜利,宣扬本国国威,故意含糊其辞,只说“二十一条”签订,中国政府无条件接受。这种舆论战和心理战上的轻轻几句话就真的足可致袁世凯政府于死地了。
万事谁能知究竟,人生最怕是流言。
歌德有过一个一针见血的观点:感情占了上风时,理智就不复存在。
中国国内的媒体不明真相,只知道政府肯定是与日本签约了,一看日本人这么高兴,那肯定是袁世凯这位新的国家元首无能。中国的报纸开始了铺天盖地的批评指责和谩骂。
所以说,舆论是柄双刃剑,既能救人,也能害人。一方面,有的媒体如果别有用心,故意误导民众,那也将是百口莫辩、先入为主的效应;另一方面,舆论和媒体如果为了炒作、为了引起轰动效应,而失去了它的责任,那将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从这个角度上来分析的话,那么日本政府抛出“二十一条”,其表面目的是为了攫取利益,然而他们没有说出的目的,其实也是让袁世凯政府的权威和合法性丧失,在民众中搞臭。他们不希望一个政治强人出现。这一点,袁世凯自己心里清楚。这里暂且把历史画卷翻到袁世凯临终前给自己的挽联,从这大概更能清楚看出日本政府的险恶用心。
袁世凯临终前自挽:“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这十四个字,很平白,一百年来大家一直忙着骂人了,几乎没有人仔细琢磨过此中意味。
什么叫“为日本去一大敌”?就是说,袁世凯至死不承认自己是卖国贼,而认为自己是日本的劲敌。国人千夫所指,袁世凯死了,这是替日本人去了心头大患!
什么叫“看中国再造共和”?袁世凯认为共和在中国会成功吗?袁世凯认为中国的民众会真的服从民主共和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袁世凯以他一生的从政经历来审视多灾多难的中国,他认定了共和之路在中国行不通,没有任何行得通的可能。
那么袁世凯此句的意思,就有点儿像春秋时期伍子胥死前的悲愤味道:
此头须向国门悬?
伍子胥意思是,我伍子胥死后,把我的脑袋悬挂在城门上,我会眼睁睁地看着越国军队开进吴国的城池!
那么袁世凯会不会说:我袁世凯死后,把我的头悬在国门之上,看看中国是怎么实现共和的?
这句话太悲观?还是太危言耸听?
第六,百年来人们的继续骂。
袁世凯死后,北洋天下大乱,后起之秀蒋介石抓住时机,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为了衬托国民党的正确,对袁世凯及袁世凯的一系列政策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和辱骂。骂袁世凯“窃”国还不解恨,又骂袁世凯“卖”国,“二十一条”的签订更是袁世凯被骂的最有力证据。
新中国成立后,袁世凯仍然被骂了很多年。走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袁世凯和“二十一条”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思路也越来越明晰。
第七,历史学家终于开始反思。
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屈辱的历史,平心而论,袁世凯政府的应对之策是得体的,也尽了全力去谈判,只是,弱国无外交,终于还是耻辱地订了城下之盟。
正如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所说:
历史家如秉笔直书之,袁政府应付这次危机,还算得体。据日方秘档所记,在双方交涉之初,袁即疾言厉色地告诉日使,可让者自可谈判,不可让者,如第五号诸条,则绝不能让。在其后历经四月的艰苦谈判中,自袁以下,外长陆征祥,次长曹汝霖,及驻日公使陆宗舆,在长期交涉中,受尽折磨与屈辱则有之,细查中、日档案,纵是一向有妥协倾向的曹汝霖,日方会谈纪录也说他“激愤之情溢于言表”、“情绪颇为激越”云云。(见《日置驻华公使致加藤外务大臣电,一九一五年五月五日》,载《北洋军阀,1912—1928》卷二,第809页;《袁氏当国》,第143—144页)
当然我们不容否认,这部新约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例如延长旅大租期至99年,直至21世纪。又默许日人无限制向东北移民等,都是丧权辱国的。但是中国却始终没有变成日本的印度,所以日本虽费尽心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弄得臭名四溢,后来也只落得个雷声大、雨点小的收场,为天下笑。(《袁氏当国》,第146页)
……
以上粗略地介绍了“二十一条”签订后各势力的态度,只是想让读者更深地思考一下:袁世凯到底有没有“卖国”?
凤凰资讯的历史频道有一专栏“重读袁世凯——体味谋国者的雄才与悲哀”,该栏目中的文章一语道出了历史的无尽沧桑:
很不幸,历史没有如果。正因为如此,他在同盟会诸公的描绘下成了贪婪无比的窃国大盗,在人们眼中成了签订“二十一条”谋求称帝的卖国贼,在文学作品,乃至史学著作中成了出卖谭嗣同的小丑。尽管很多人说:“这些可以有!”我们仍只能遗憾地说:“这些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