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拐了个大弯
在革命派中,孙中山和宋教仁这两大领袖,仔细思考一下,觉得有点儿意思。
孙中山年轻时就移居美国檀香山,受过标准的美式教育,美国式的总统制在他头脑中留有深刻印迹。
而宋教仁,年轻时进入日本法政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学习,日本的内阁制对他很有吸引力。
中华民国成立之前,孙、宋二人曾经为新生的民国设立什么体制而发生争论,最后以孙中山的总统制占了上风。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前,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为民国添加了内阁总理制。
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临时约法》规定,在临时参议院成立的10个月内,临时大总统应根据临时参议院制定的国会选举法,举行国会选举,国会成立后,再进行正式总统的选举,并制定宪法来代替《临时约法》。
这样,民国元年(1912)12月,各派势力开始活跃起来,力争在新的国会中角逐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宋教仁组建的国民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
新成立的国民党,实行的是理事制,不是同盟会时候的一长制,理事制就是要“合议”,孙中山作为理事长只有召集会议的权力,而没有最终的决定权。此法与民主集中制有些相通之处,就是一把手只有召集开会、综合大家意见的权力,而没有一把手的“拍板权”(宋教仁遭到同盟会中一些支持孙中山之人的不满,大概此举影响很大)。
孙中山对政党制度,本来就不如宋教仁精通,他索性离开北京,去了日本考察铁路;黄兴离开北京后,也去了湖南,宋教仁便成了国民党的实际负责人。而且,国民党之所以由宋教仁来组织成立,也是因为许多同盟会成员认同宋教仁,孙中山的理想太过超前,得不到大家的理解。
宋教仁为了扩大国民党的影响,进而能顺利掌握内阁,奔走在南方各省,四处演说。他天生就有演讲才能,很快就能把自己的主张宣传到听众心里,因此,宋教仁每到一处,民众都是热烈欢迎;而袁世凯却是心惊肉跳。
宋教仁喜欢批评时政。他既有文采又有口才,议论精辟,为人张扬。写《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的民国史家蔡东藩在书中曾用了八个字评价宋教仁:“锋芒太露,英气未敛。”也就是不会给人留情面。
许多人劝他,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西方议会、民主思想还差得远呢,最好是口下留德,以免给自己惹下大祸。三十出头的小伙子宋教仁,哪里听得进去。
袁世凯既爱他的才,又恨他的不留情面,准备用他的老办法,收买宋教仁。
不过,袁世凯没搞懂一个问题:真正的大才,用钱是买不到的。能用钱买到的,就不是真正的大才。
袁世凯派人送给宋教仁一张50万元的支票,如果不够,还可以再增加。宋教仁微微一笑,绝对不收,客气地归还了。
袁世凯在报纸上看到宋教仁不停地发表议论,对政府极尽批评之能事,他气得鼻子都扭了,宋教仁的话怎么这么尖刻呢!
在宋教仁的活动下,1913年2月4日,大选揭晓,国民党以392席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取得了全部议席的三分之二,而共和、统一、民主三党仅得223席,政党内阁已经胜券在握。
在宋教仁看来,袁世凯掌权后,同盟会只分得全国行省都督中的三个:广东胡汉民、安徽柏文蔚、江西李烈钧。要想执掌大权,就要依靠国会。要想在国会中占主导优势,就得靠政党。这就是宋教仁的逻辑。
而当国民党取得绝对胜利、组阁已成定局的时候,宋教仁更四处演讲,他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批评国事,讨论朝政,主张通过党务夺权。他在国民党湖北支部演讲时,竟然说出现在的政府“容或有撕毁约法背叛民国的时候”,而那个时候,正是袁世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的时候,“到了那个地步,我们再起来革命”之类的话,把现在的政府抨击得一无是处。
民谚曰: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普通人说话还要注意,伤人之言,深于矛戟!一句不小心伤人的话,可能被记恨一辈子呢,何况在当时的条件下对国家一把手的指指点点。在他看来,发表政见,评论政府失政,正是现代政治理所当然的现象,没什么大不了的。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红楼梦》中的这首诗哪里是说贾探春哪,分明是宋教仁一生的写照。
宋教仁在街头谈得正兴的时候,袁世凯为了让他闭嘴,连发电报让他赶紧进京:你别老这么整啊,你过来咱俩交流交流。见面三分情嘛。
形势一片大好,前途一片光明,宋教仁感觉自己的政党政治和民主宪政主张离实现只差一步之遥,他更加认为“大局已定,政党责任内阁一定可以成功”,并决定绕道沪宁返京,准备组织第一届责任内阁,仿佛总理的位置正在冲他招手微笑。
宋还联合章太炎等人,准备在1913年的正式大总统选举中,与其他各党联手,通过民主的手段,选举“最为愚呆脆弱的黎元洪”为总统,以便于控制,并抛开专横跋扈的袁世凯,使国家大权牢牢掌握在革命派手中。
革命阵营内部,许多人对宋教仁的张扬忧心忡忡。在武汉,谭人凤曾告诫他“责任内阁现时难望成功,劝权养晦,无急于觊觎总理”,并劝他“稍加戒备”;在上海,陈其美也要宋教仁提防暗杀,宋笑说:“只有革命党人会暗杀人,哪里还怕他们来暗杀我们呢?”
此刻,谁都不知道,他光彩耀人的一生即将进入尾声。
1913年3月20日,上海火车站。
宋教仁准备从上海启程,前往北京,届时参加国会的开幕典礼。
10时40分,当进入上海车站站台时,黄兴、陈劲宣、宋教仁、廖仲恺等人鱼贯而行。一声罪恶的枪响,宋教仁腰部中弹,倒在了血泊之中。
22日凌晨,宋教仁年仅31岁的生命终结在上海。
天不假年,天妒英才!
人世间最大的悲哀是什么?那就是——上帝给了你过人的才华,给了你远大的抱负,可就是不给你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机会,而是把希望之火在你面前点燃,让你看一下,当你伸手去触摸时,他却“扑”地一口,吹灭,气死人不偿命!
宋教仁,字遁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
仔细研究一下他的名、字、号和出生地,都很巧合地碰到了一起。
桃源、渔父,本身就是来自桃花源记,躲避战乱,寻找世外桃源之义。而遁初两个字,就更大有来头了。
《易经》第33卦是《遁》卦,卦的大意是:避免灾害,挂冠悬笏,退隐山林。难道他家的老人们,早就算出他前途有大凶?暗喻他归隐山林?
而“遁初”,“遁”卦的“初”爻,其初六爻辞是:“遁尾,厉。勿用有攸往。”《象》曰:“遁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不往何灾也?不去,又有什么灾难呢?
难道在他的名字里,真的早就蕴藏着玄机吗?
志士栖山恨不深。
近代日本的易圣、伊藤博文的儿女亲家高岛吞象在事业鼎盛时期,为自己的气运卜了一卦,结果是“遁”卦,知道自己一生鼎盛时期已过,他便毅然及时抽身隐退。而比这更早的宋代大儒朱熹也是占得遁卦而作出退隐决定的。
独立苍茫每怅然,恩仇一例付云烟,断鸿零雁剩残篇。
天道远而人道迩,想来真是无限思量。
唉,上帝在这个时候安排宋教仁出局,可真不恰当啊。宋的去世,给整个中国历史巨轮的航向来了个大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