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好还
有一句话叫“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另有一句话叫“天理昭彰,报应不爽”。
袁世凯做梦也想不到,他在清末对付摄政王载沣的招数,一招一式,都被段祺瑞学会了,而且全部用到了他袁世凯的身上。
云南起兵后,袁世凯发布战争檄文,声称云南谋叛国家,破坏统一。同时,发出战争动员令,制定了三路大军进攻云南的计划,准备以狮子搏兔、泰山压顶的姿态,像收拾二次革命一样,干脆利落地解决云南问题。
袁的三路大军是:
派虎威将军第三师师长曹锟、第七师师长张敬尧、第八师师长李长泰所部入四川,联合镇守四川的陈宧,作为正面攻滇的主力。
派第六师师长马继增、第廿师师长范国璋、第七混成旅旅长唐天喜入湘西,兵力包括由南昌调动的马继增所属第六师,由河南调动的第七混成旅,以及由奉天调动的第廿师一部。
派粤军第一师师长龙觐光由广西入贵州,另由安徽调倪毓棻所属的安武军由湘西入黔。这是侧面的攻击。
只是,这三路大军,没有一路能够发挥作用。
更让袁世凯想不到的是,袁世凯起家、打天下、引以为傲的北洋军,此时已经指挥不动了。
前文分析过,袁世凯没有杀掉或换掉功臣宿将,却也没有能力满足这些胃口越来越大的部下的私人要求,且他用来相互牵制来统驭部将的方法伤了很多人的心。当这些人成为镇守一方的诸侯之后,便越来越不听招呼。特别是段祺瑞和冯国璋与袁世凯的离心离德,令铁桶般的北洋系瞬间“漏了底”。
多年以来,北洋军已经形成了袁世凯之下段祺瑞和冯国璋双雄并立的权力格局,特别是段祺瑞和冯国璋在北洋系中也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圈,这些小圈圈很顽固,就连老头子袁世凯也不能轻易击破。
在这个权力格局之下,必须是袁世凯指挥得动段和冯这哼哈二将,然后二将再调遣自己的手下。
袁世凯太高估自己的力量。他满以为将段和冯排挤之后,自己编的模范军能够取代老北洋系,取代段和冯,可是他却根本没有击破段和冯的小圈圈。段和冯确实受到了袁世凯的暗中排挤,但袁世凯却再也不能调遣得了自己一手打造的北洋军了。
袁世凯制定完对云南的动兵计划后,发现自己无法顺利调动北洋军,北洋系也确实没有将领如段和冯这般有魄力。
袁在丰泽园组织了“征滇临时军务处”,他想请段祺瑞出来替他撑场面,段以“宿疾未愈”为由辞却。这简直与辛亥年清廷命袁督师而袁对以“足疾未痊”如出一辙。
袁世凯知道,段祺瑞还在恨自己把他最心爱的将领徐树铮免职了。为了讨好段祺瑞,显示自己爱屋及乌,便把平素极不喜欢的徐树铮请了出来,小徐因遭袁忌,专心办正志中学,袁忽命其为将军府事务所长,可是段仍无动于衷。
袁又想请冯国璋为征滇总司令,可是冯也是和段一样,一再称病,病后再续假,续假后再病。
这还不算,老冯还暗中和南方实力派接洽,互通有无。这也和辛亥年袁暗中与革命军议和一样。
老冯心中仍在耿耿于怀:你谁都可以骗,但欺骗我就不行。我给你义务搞宣传说你不会称帝,你却耍我,让我在北洋将领和全国人民面前抬不起头。这口气怎能咽得下?
士可杀而不可耍也!
袁世凯一看连冯国璋也指挥不动了,心里很是害怕。因为冯国璋和段祺瑞不同,段祺瑞此时坐镇京城,手中没有直接指挥的兵权,威胁并不大,而冯国璋坐镇南京,他一跺脚,南方半壁江山都得颤三颤。
于是,袁世凯一面派人走马灯似的前往南京对冯国璋进行政治游说,一面却暗中指使蒋雁行勾结江宁镇守使王廷桢就近篡冯的位,又想电召冯到北京,解除他督理江苏军务一职。可是因为山东将军靳云鹏、江西将军李纯打密电请求袁世凯不要调动冯,言外之意就是,如果非要强行调动冯国璋,那么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由你总统来买单。
袁世凯到底还是没敢动冯国璋。
《东周列国志》第84回中也有这样的话:“夫君臣以义合。君待臣如手足,则臣待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马,则臣待君如路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豫让曾有个“众人国士”之论:他说,国君若以对待众人(一般人)的态度对待我,我当以众人的态度报答他;如果他以待国士(国中的特出人才)的态度对待我,那么,我也以国士的态度报答他。
大概冯国璋的心思,也是如此吧。
人生若只如初见!
如果君臣之间仍是初遇时的毫无嫌隙,风云组合,雄霸天下,该有多好。
袁又想借重黎元洪以副总统和副元帅名义统率征滇军,可是黎表示宁可杀头也不为利用,这一着也落了空。
无奈中的无奈,袁世凯只好自己赤膊上阵,军事、政治、后勤、外交、联络……大小事宜,全部要由自己操刀。他一方面命政界减薪,一方面以金钱和爵位鼓励前方将士,有功者男爵加封子爵,少将升为中将,旅长升为师长,或者赏食双俸。
真的是分身乏术啊。
一代枭雄袁世凯终于尝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