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元洪宪

    这里再把袁世凯改元“洪宪”分析一下。

    近人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记述了有关“洪宪”年号的来历。其书云:

    当时袁将改元,群下议年号,佥思绾洪合武,于是有洪宪、宪武之拟称。盖利用思明复清之心理,故于尊袁通谱之谀词,亦乐闻之。

    这个意思的就是: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袁世凯及其追随者妄图利用“思明覆清之心理”,“绾洪合武”,故改元“洪宪”,八竿子够不着的东西,也能联系上,真是让这班吹鼓手们费尽心机了。

    因此,这个“洪”,就是明朝的“洪武”。“宪”呢,是为了有别于历史的王朝,因为表面上当时的政体是立宪君主制。

    不过,“洪宪”二字,就这么简单地被打发了,总觉得意犹未尽,有些“单薄”,“理论性”不足,不像中国历代统治者那么“奉天承运”的“大气”来得理直气壮。不妨把“洪”字向前延伸,一不小心,寻到了《尚书》的《洪范》篇中。

    《洪范》原是商周时期总结出来的统治经验。“洪”的意思是“大”,“范”的意思是“法”。“洪范”即国家的统治大法。相传周灭商后两年,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的记录,提出了帝王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九种根本大法,即“洪范九畴”。它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其中以“皇极”篇为中心,倡导一种基于上帝意志的神权政治论,保障“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汉书·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王安石作《洪范传》以五行为“天所以命万物者也”。

    所以说,这个“洪”字,还真像帝王的口吻。

    只是,袁世凯不知道,他称帝之日,也正是他事业乃至生命彻底走向长河落日之时。事业前途未可料,命理玄机不可知。

    让袁世凯更想不到的是,上帝已经为他开启了生命的倒计时。

    这里不妨讲一则旧闻。

    近代有个诗怪叫林庚白,也是命理学大家。在袁世凯称帝、冠盖满京华、一片弹冠相庆之时,林庚白给袁世凯算了一卦,笑对友辈预言:“项城(袁世凯字)寿命将终”。朋友追问其故,再曰:“项城命中,厥禄太多,禄可比之于食,肠胃有限,而所进过量,不能消化,积滞日久,必致胀死。”友辈均不信。林庚白特撰一文,准备在刊物上发表,被朋友拦住,不可自取其祸。林庚白答:“既如此,此文留待他年作证,姑且藏诸行箧。”三个月后,袁世凯果死,所书项城死去年月日,丝毫不爽。这时,人们大惊,以神视之。

    在今天流传下来的林庚白的《人鉴》中,我们见到了他给袁世凯批的八字:“己未年,癸酉月,丁巳日,丁未时。”对于这个命相,林庚白解道:

    夹供禄马,虚邀帝阙,余所见八字,惟清帝康熙而已。然康熙八字,甲午、戊辰、戊申、戊午,系夹拱贵禄,虚邀帝阙,且子为帝阙,在戊申旬内,不落空亡,故能保六十余年帝业。而项城则丑字旬空,故仅得八十三日称制。卯酉冲破巳酉会局之势,则全盘牵动,宜其亡也。

    天道太远,自然无从可考,只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天听寂无音,苍苍何处寻?非高亦非远,都只在人心。

    不过,袁世凯虽然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却没能紧握住日月旋转。他也想再多活五百年,可是上天却不给他这个机会。

    不要说蔡锷在云南拔剑而起,单说家里的事,就把袁世凯闹得是心力交瘁了。

    据袁世凯的女儿袁静雪在回忆时说,家里的闹腾,一个是争“太子”,一个是争“妃嫔”。

    先说“立太子”问题。

    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心比天高,一直想接老父的班儿,但他曾在骑马时把腿摔伤了,落下残疾,左手当时也伤了,左手的手心没有厚皮,所以经常戴着白手套。袁世凯认为这个大儿子“六根不全”,将来怎么能“君临万民”?

    袁世凯心中暗自瞩意的,是二儿子和五儿子。老二聪明绝顶,老五为人敦厚。在做皇子服拍照的时候,五儿子上面的金花样式就与别的儿子不相同,可见老袁心中对五子是格外看重的。老二袁克文虽是名士,但也善于结交,经常外出办事,很得袁世凯的信任,所以,袁克文当太子的呼声也非常高。

    袁克定作为唯一的嫡长子,岂能咽下这口气?他竟然公开叫嚣:如果老爷子敢立老二为太子,我就把老二杀了。

    弄得家里其他人胆战心惊。

    虽然袁克文直接表示,我可不和你争。他自己游山玩水读书字画,一派悠然的样子,但是,皇太子之争还没结束。

    因为老五是二姨太的长子,老五的服饰中金花样式与别人不同,自然会引人注意。如果老五立了太子,那么二姨太就是未来的“皇太后”。这样,最得宠的五姨太就不干了。她经常在袁世凯的耳边嘀咕,非要立自己的儿子、袁世凯的第六子为太子。

    这个五姨太还挺有手段,既然是最得宠的姨太,那么家里的钱自然也是少不了,而下人又势利,于是,男仆女役都时不时地在袁世凯身边夸老六的好。见面就是“老六好啊”,“老六厉害呀”之类的祥林嫂式的车辘轳话,弄得袁世凯不胜其烦,恨不得自己没生耳朵才清静。

    再来说袁家姨太太为争“妃”和“嫔”的名分而进行的闹剧。“正宫娘娘”的位置自然没人敢争,但是,这一帮子姨太太,可就乱套了。袁世凯曾经口头上答应过,大、二、三、五这四个姨太太都封为“妃”,六、八、九三个姨太太都封为“嫔”(四姨太和七姨太此时已经不在了)。这样一来,这三个小的自然是心存不满。自己年轻貌美,还不如人老珠黄的黄脸婆,怎能咽下这口气。

    就在元宵节晚上吃元宵的时候,大家又闹了起来。三个小的姨太中,六姨太首先嘀咕,如果不封“妃”,自己就带着孩子回河南彰德。小八、小九也跟着闹。五姨太实在看不过眼了,嚷道:你们都封妃,爱管我叫什么就叫什么。

    三个小的姨太仍然不停地嚷着。

    好不容易抽出时间不办公、和家人共度元宵节的老袁头,饭也没法吃了。他把筷子一撂,脸一沉,吼道:你们别闹了,你们都要回彰德,等扶我的灵柩一起回。

    转身出门,去办公室住了。

    只是,谁能料到,袁世凯这句话,很快就应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