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推出窗前月
《民初史略》一书记载:“小凤仙,原名筱凤仙,浙江钱塘人……堕入妓籍。相貌乏过中姿,性情甚是孤傲,所过人一筹的本领则粗通翰墨,喜缀歌词……都中人士,或称她为侠妓。”此书说小凤仙相貌倒不是国色天香,只算中等偏上,性情却很孤傲,但文字功夫还算过硬。不过其他流传的文章及各种记述都说小凤仙才貌出众,要不然也不会成为八大胡同的红人。
《文史精华》2006年第3期曾介绍说小凤仙原名朱筱凤,满族旗人,原籍浙江钱塘;父亲是没落的满族八旗武官,因母亲病故被托付一名保姆,后来她被送进戏班学戏。歌星、影星、超女、唱戏,在今天不知是多少女生的梦想,可在以前,统归到低贱的下九流行业。
也有一说,小凤仙是生于杭州邢姓没落的满族武官人家。
还有一说,像“有饮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之美誉的高阳先生倒是写了本小说《小凤仙》,里面说她是湖北黄陂人,这下子成了黎元洪老乡了。不过,看这丫头不露声色地耍弄老袁及其密探,倒有湖北人的精灵劲儿。
看来,除非像陈寅恪用十年光景为柳如是作传那样仔细考证一下,否则,小凤仙的家世也很难说得清楚。
不过,既然英雄都莫问出处,那侠女也莫问出处吧。
小凤仙十三四岁时,父母死去,被奶妈收留。辛亥革命动荡期间,奶妈也死了,她被姓曾的人家买去当丫环,起名叫小凤。一年之后,竟被曾家转卖给上海的清河坊妓院,沦落风尘。不久她又辗转来到北京,在八大胡同陕西巷云吉班当妓女,取名小凤仙,饱受人间苦楚。
但是,这个丫头,生就一双慧眼,前来的客人经她打量一下,她便大体能辨别此人的才华文墨有多少,与那伯乐相马的技能不相上下,京城之人多呼之为侠妓。小凤仙也是云吉班的“当家花旦”,虽然“点击率”哇哇的,但绝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只有那些有头有脸还肯出大价钱的人才能见到。
蔡锷听说后,正在为自己瞒不过袁世凯而烦恼,心想何不就此继续以沉迷酒色来伪装自己?唐代名将郭子仪为了让皇帝放心,不就是天天养歌舞伎,在声色犬马之中伪装生活吗?那么自己又何尝不能这样做?打定主意之后,蔡锷遂作商人打扮,直奔云吉班。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的这首《鹤冲天》,像极了蔡锷此时的心境。
小凤仙出来相见,略一打量,便觉对面之人非同常人,当即询问:先生您做何职业?
蔡锷不敢据实相告,谎称是个商人。
小凤仙根本不信。奴坠入火坑些许年,见人无数,但似君风采,仅在今日才遇见。你绝非常人,何苦骗我?
蔡锷一向谨慎,生怕处处都是袁世凯下的套,仍然是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说实话。
小凤仙叹道,看先生的样子,外装欢态,内怀郁结,定有难事。我虽女流,只要不嫌我们下贱,倘蒙不弃,或能为君分忧。
蔡锷心下甚是感动,只是囿于初次见面,未可全托一片心,何况自己处于虎狼之地,稍有不慎,定会粉身碎骨。他此时只是心中好感暗生罢了。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人的一生中会和很多人相遇,但只有那个人才是你等着一见如故的人,而此前你所经历的一切,不过是为与此人相见所做的铺垫。
二人在小凤仙的房中小饮。阁中摆设,很是清爽,绝非庸脂俗粉。另有一桌,摆满了卷轴,这些都是客人溜须夸奖时留下的字画。蔡锷顺手拿起一卷,问道:不知何诗何联最当卿意?
小凤仙说:这些都是泛泛的陈词,没一个喜欢的,君自不俗,可否不吝赐字?
蔡锷因为对小凤仙的好感很深,当即答应。铺开纸卷,略一思考,一挥而就:
不信美人终薄命,古来侠女出风尘。
短短十四个字,既道出了凤仙的辛酸,又暗中大大地夸了一把凤仙,“美人”“侠女”,且暗示未来的美好。
小凤仙喜不自胜,心下顿时温润如玉,柔软异常。知音也!
蔡锷遂即署了上款:凤仙女史粲正。正在沉吟下款自己的名怎么署的时候,凤仙道:你我虽贵贱悬殊,但上款既已署了贱名,下款您也须实署尊号,这样才显得真正的平等。大丈夫当光明磊落,只要不是朝廷钦犯,何必要隐姓埋名?如果怀疑我有歹心,我可对天发誓。
经此一激,蔡锷只好署名“松坡”。
小凤仙果然厉害,大眼睛转了一下,略一思考,便道:公莫非是蔡都督?
蔡锷一看,自己不敢用“蔡锷”,用了“松坡”的名,都被认出,真不知是喜还是忧。
小凤仙见蔡锷不答话,便问先生何苦轻身自贱来到这种地方?
蔡锷仍然不敢吐露真言,便故意说反话:人生在世,不就当享乐吗?袁大总统要登基做皇帝,我们就更能荣华加身了。
小凤仙非常轻蔑地嗤之一笑,你命贵,可以攀龙附凤,我命贱,也不想什么意外荣光。我的闺阁之中,不配你这贵人立足。
直接下了逐客令。
好好的天,突然“晴转阴”。
小凤仙这一招,叫“闭门推出窗前月”,看你如何应对。
蔡锷返回寓所,感叹不已。都说戏子无义,可像小凤仙这样的人,真是少见。
整个晚上,蔡锷都在回想着小凤仙的话,真是难得,真是难得。
这样的人,会是袁大头派的眼线吗?不像啊,眼睛是骗不了人的,她的眼睛,怎么也看不出是骗人的。
蔡锷思来想去,直到鸡叫三声,方才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