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唐搭档
总统就职,约法颁布,下面就是袁世凯开始正式提名总理,组阁办公了。
袁世凯一进总统的门儿,就发现有人做好了绳套,等着他伸脖子来钻呢。这一招他太明白了,他自己就是清政府的内阁总理出身,兼之多年政坛练就的硬功夫,怎么攻、怎么守、怎么进、怎么退,他都有一种本能的反应。
袁世凯一眼就看明白了孙中山的打算,他当然不愿意穿这双由孙中山给他订制的“小鞋”。只不过,现在正是合作的蜜月期,所以没有撕破脸皮。
对个人来说,谁来当总理,都不可能是袁世凯的对手,不可能有与他对抗的资本。这件事的麻烦在于,有了法定的制度,谁也不好首先违规突破临时参议院公布的宪法条文。
怎么办呢?这还真得费一番脑筋。
万变不离其宗,先动手选自己人再说。
新领导上任的时候,不可能不对权力格局进行一次大调整。有的是上来就调整,有的是观察之后再调整,有的是看准时机再调整,有的是寻找好同盟军之后再调整。总之是要调整的。不换成自己人、不任人唯亲、按照才能大小来分配的权力格局,只能存在于读书人和普通百姓纯而又纯的思想观念里。
3月13日,袁世凯正式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名唐绍仪担任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并负责组阁。临时参议院同意。
唐绍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袁世凯在朝鲜的时候,就与唐绍仪有了密切交往。随着袁世凯官职的不断升高,唐绍仪也是水涨船高。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唐绍仪、徐世昌、赵秉钧成为袁世凯身边的“三驾马车”。唐绍仪因为是孙中山的老乡,广东香山县人,在南北议和期间与同盟会成员有了较多接触,同在美国生活过的他与孙中山有了许多共同语言。
这样,唐绍仪既是袁世凯的人,又与南方革命党人相处融洽,还与英美政要有密切关系。所以,在袁世凯心中,这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非他莫属,再也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3月25日,唐绍仪抵达南京,开始准备组阁事宜。在欢迎唐总理的宴会上,蔡元培等人对他赞赏有加,因为唐绍仪在南北谈判过程中,认识了许多革命党人,大家都是熟人。结果,几杯酒下肚,经不住熟人的相劝,唐绍仪居然接受了黄兴、蔡元培的邀请,同意加入同盟会。
唐总理虽然接受的是美国式的教育,可也在中国官场打拼了多年,还没正式上任,就走出这么一步棋;难道就是想与南方搞好关系才做出的表面姿态?不管怎么说,这让袁世凯这边的人大为不满。
3月30日,新内阁人选正式通过,完成了法律上的程序。
4月1日,孙中山正式离任。
从元旦开始,到愚人节这天结束,孙中山当了整整三个月的临时总统,还没转正就远离朝堂了。而黄兴,在新的政府中,也被排挤出核心层了。
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便可发现,在民国初期的权力格局中,还是黎元洪深藏不露。他知道争不过袁世凯,所以,压根儿就没想过总统一职,但自己牢牢地占据了副总统的位置。你说最初他要是在武昌起义后就自立为总统,想必也能立得起来,但是,最后改选时,是不是会直接被撤掉?还会降到副总统位置吗?
这个就像《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一样。曹操统率八十万兵马南下时,东吴许多大臣开始想归顺曹操,认为打不赢。但鲁肃对孙权说:“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孙权不解其故,鲁肃进而分析说,别人想降曹,还可以继续做官,一级一级向上爬升,最后还能当个州官、郡守之类的。但是,如果你孙权降曹了,给你安排个啥位置?封个侯?也肯定是个虚职,不可能让你再称王。因为你对他的潜在威胁最大。卧榻之侧,绝不许你安睡。要让你安睡,只能让你长睡不醒。
这样看来,黎元洪的心机还是蛮深的。对他来说,总统之位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实力坐得住的问题。
好位置谁不想占,但你没有实力的时候,还不如先占个不起眼儿的位置稳妥,这也是弱者的生存之道吧。
这次,又可以研究一下,袁世凯是怎样进行权力分配的。
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 字慰庭 河南项城人 五十三岁
副总统:黎元洪 字宋卿 湖北黄陂人 四十八岁
国务总理:唐绍仪 字少川 广东香山人 五十二岁
外交总长:陆征祥 字子欣 江苏上海人 四十一岁(陆此时是驻俄大使,故由胡惟德代理)
内务总长:赵秉钧 字智庵 河南临汝人 五十三岁
陆军总长:段祺瑞 字芝泉 安徽合肥人 四十七岁
海军总长:刘冠雄字 子英福 建闽侯人 五十四岁
财务总长:熊希龄 字秉三 湖南凤凰人 四十二岁
司法总长:王宠惠 字亮畴 广东东莞人 三十一岁
教育总长:蔡元培 字孓民 浙江山阴人 四十四岁
农林总长:宋教仁 字遁初 湖南桃源人 三十岁
工商总长:陈其美 字英士 浙江吴兴人 三十六岁
交通总长:施肇基 字植之 浙江钱塘人 三十五岁
南京留守:黄兴 字克强 湖南善化人 三十六岁
(交通总长一职,原提名梁如浩,临时参议院未通过,后由施肇基递补,所以一开始交通总长是由唐绍仪兼任。)
这届内阁,从表面的格局上看,容纳了各派势力。陆征祥是无党派的,熊希龄是君主立宪派的,同盟会成员有蔡元培、王宠惠、宋教仁、陈其美四个人,而袁世凯的人看似三个:赵秉钧、段祺瑞、刘冠雄。唐绍仪既算同盟会,又算袁世凯的人。从形式上看应该是公平的,但实际权力则大不一样。
这个内阁,名义上是内阁总理来组阁实现,实则完全是由袁世凯一手运作安排的。最核心权力部门,内务、外交、陆军、海军、财政,统统不是同盟会的人。而同盟会的人,只占了司法、教育、农林、工商各部。从这里也可看出,“司法”部交给同盟会,“法”在袁世凯眼中是个什么呀?那就是门面,糊弄老百姓用的。而且是“司”法,不是“立”法,执行而已。我总统让你“司”,你便“司”;我要是不让你“司”,你还“司”什么法呀?
孙中山三个月前精心安排的人选,全被挤出了核心权力层。
原外交总长王宠惠改任司法总长;
原法制局长宋教仁,硬是给个农林总长的闲差事;
原陆军总长黄兴就给个南京留守,在那里继续处理裁军、分饷等一团乱麻的事;
黄兴,从陆军总长的位置被软磨硬泡地给忽悠下来了,其实当时唐绍仪的交换条件是把直隶都督一职交由革命党人担任。
但唐绍仪很快就发现,黄兴被换了,自己被涮了。
袁世凯绝对不答应直隶都督交由同盟会革命党人来担任,更不会让革命党人带一兵一卒到直隶——他的眼皮子底下——活动。
我说过吗?我签字了吗?那是你一厢情愿吧。枭雄和政客都有翻脸不认账的“好”习惯。就连孟子他老人家都认为这种习惯对于领导人来说并不算错,“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孟子·离娄下》),虽然后面还加上个“惟义所在”作补充,但多数人,私下里都把前面的话运用得炉火纯青,惟义所在呢?啥叫义?符合自己利益的就是义。
军队是政权的基础,自己就是练兵起家的,袁世凯太明白这个枪杆子的重要性了。陆军总长不能由黄兴担任,怎么也得给个安慰奖呀。袁世凯准备让黄兴来担任参谋总长。在那个时候,实权是在陆军总长手里,参谋总长是个有名无实的位置。黄兴一口就给回绝了,他继续在南京留守处憋气。
只是,这个南京留守的主要职责,就是整编和裁军,让革命党军队经革命党之手,尽数裁掉。
大清国墙倒众人推,一看政府倒台了,中国人不管是官员还是平民,压抑在心中的欲望蓬勃发展,这个领个头,那个拿把菜刀,就革命了,而且也没人为一个没落王朝守灵。安徽那里拿“两个咸鸭蛋”(当然是炸弹)就吓倒了官僚,东南各省革命遍地花开,能聚个二三百人,就敢称都督,多的达到一省九督。有清军的时候,他们还警惕一下,清军不来的时候,他们就为了地盘和利益想到拿棒子打。所以,据称南京聚集了30万军队,不过谁也不听谁的,个个自称有功,都向新政府索要银两。
南京留守处从现有军队中选拔人才,组建了模范军“第八师”,准备把这支军队打造成革命党的绝对班底。第八师主要由赵恒惕所部和广西巡防军组成,本来第15旅旅长陈裕时和第16旅旅长赵恒惕皆有资望担任此职,黄兴尤其瞩目足智多谋的陈裕时来任。但陈裕时说不能再兼任了,推荐了冯国璋的女婿陈之骥为第八师师长。理由是,通过陈之骥与冯国璋的关系可以使这个第八师直属中央领导,将来还可能借着这杆大旗,有保存并扩大革命势力的机会。
这个陈之骥倒也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思想倾向革命,也参加了辛亥革命,忠实耿直,尚义气,重然诺,许多人都信服他。
这个国民党正牌血统的嫡系第八师师长,居然是北洋大将冯国璋的女婿,怎么想,都觉得是个滑稽的逻辑。
黄兴不当徒有虚名的参谋总长,自动下岗了。袁世凯就准备让黎元洪来当,黎元洪不上袁世凯的当,参谋总长的位置要当,但自己绝不离开湖北,在湖北遥控,这样,参谋次长陈宧就代行了这一职务。陈宧也是袁世凯的铁杆儿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