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心理支持

    一个人在关键时刻的决策与抉择,其实是喜欢聆听自己的心灵声音。马克思说这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普通人说这是“说服自己”,运用文绉绉的话说就是“寻求心理支持”。

    古人寻求心理支持,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比如,《三国演义》中,在决定与刘备联手抗击曹操之前,孙权拔剑砍掉桌子一角说:“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这一砍,其实就是在寻找心理支持。如果砍得利索,说明作战会顺利,如果一刀下去,刀陷在桌中,估计最高统帅孙权的心理就会有阴影了。

    再比如,诸葛亮在五丈原禳星,“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他通过施特定的法术,把自己的性命与这盏灯联系在了一起。灯亮了,他在心理上就会信心大增。可是,灯灭了。诸葛亮的心已暗淡。

    现代心理学也是如此,弗洛伊德就曾告诫他的女儿,在小事情上要听从自己的理智,在大事情上要服从自己的心灵。

    一改国体,还要背弃自己当总统时的宣誓,这对于国家元首来说,要想顺利转换过来,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是很痛苦的事。

    中国人在痛苦的时候,就会哭喊“天哪”,这是寻找一种神意的启示,然后才能坚定自己的内心。

    袁世凯也在苦苦寻求心理支持。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是啊,我已经是终身总统了,我还追求什么呢?

    自从清帝退位以来,国家最高统治者权威扫地。原以为民国能够一改新气象,可是,美国的制度在中国根本就行不通。国事乱成一团,国家四分五裂,各省心怀异志,不是收不上来钱,就是举兵挑战中央。英国、日本、沙俄不停地打周边领土的主意,这个时候,中央没有绝对权威,怎么一致对外?那么,我选择君主立宪来挽救危局,不行吗?

    尤其可恨的是日本逼我们签订“二十一条”,要报此仇,以目前民国的一盘散沙,可能统一起来吗?税收收不上来,各省势力日渐坐大,他们怎么能听我中央的号令?中国周边领土危机,指望某省单独出兵,是不可能的,他们有自己的小山头、小九九。中央没有钱、没有权威,打仗不是打后勤吗?我们既没有速战速决的资本,又没有持久打仗的财力,怎么办?

    中央要想实现统一号令,与列强一决雌雄,使国家重新强盛,如果不采取君主制,还有他路吗?

    此举是对是错?有没有人理解我?

    多数人乐得推举我当皇帝,他们真的理解我吗?

    段祺瑞和冯国璋反对我,徐世昌大哥远离我,他们为什么不理解我的苦衷?

    为什么别的北洋将领不反对,而偏偏是袁的心腹爱将会反对呢?

    这要从人性角度来分析。

    自己的部下,普通的部下,可以通过袁的称帝而加官晋爵,自然是乐得其成;但是袁世凯手底下有两个特殊的部下,那就是段祺瑞和冯国璋。袁世凯严重低估了此二人的影响。

    这样的人,如果相助领导来成事的话,那定能成就一番事业;但如果不支持领导,或是拆台的话,那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

    历代领导者对付这样人的招数,或是肉体灭绝,或是精神灭绝。

    对于袁的失败,传统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被打散、被边缘化的革命党人的反对,动摇不了袁世凯政权的根本;人民的反对,人民会反对吗?那个时候,社会远没有动员起来,且中国人最现实,不管谁当一把手,只要给口饭吃、给个活路,管你叫皇帝还是总统,还不是一个样?一百年前,人民对总统和皇帝的区别,能知晓吗?唯一能动摇袁世凯权力宝座的,便是袁世凯麾下的大将、左膀右臂——段祺瑞和冯国璋。

    一个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一个领导在重大事情面前的决策,摆出来的理由有无数条,但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两条,而且这个原因,基本上不会轻易说出来。

    用人的时候,说此人忠于国家和人民,才能出色,这些抽象的话,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都行得通。如果不忠于国家的话,怎么可能拿到会上研究。其实,关键的只有那么一两条:此人是不是自己人,此人有什么背景和关系。

    因此,可以这样说,历史有两种,一种是写在纸上的,给老百姓看的,一种是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传给子孙的无上心法。

    其实,袁世凯只注重从人性角度理解普通部下,却忽略了从人性角度来解读自己的两员心腹大将。

    段祺瑞和冯国璋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原因很多,但核心的问题,归结起来,仍然是权力。

    如果实行总统制,那么袁世凯离任的时候,段祺瑞和冯国璋有非常大的希望能坐上最高权力的宝座。

    而如果实行君宪制,既然是皇帝,必然是家天下。父传子、子传孙式的权力交接,那么,段祺瑞和冯国璋忠心耿耿地出力一辈子,最终却没有任何机会坐上最高权力的宝座。

    这,应该是段和冯反对袁世凯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