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战争
八十年代的老电影《知音》,写蔡锷逃出京城之后,袁世凯一面派人沿途一路追杀,一面又在前面以逸待劳,在云南境内设下便衣、刺客,尤其是在云南蒙自车站,让扮成乡绅的刺客,作为民众代表,非要见共和伟人,让大家一赏风采。
蔡锷等人知道人群中必有刺客,于是,蔡将军手下的团长扮成蔡锷的模样,戴个大墨镜走了出来,当即便被刺倒。车上的人持枪还击,火车汽笛长鸣,终于冲出了包围圈。
不管影片的情节设计真实与否,但蔡锷从北京—天津—日本—河内—云南这一路,确实是凶险无比,困难重重。
不过,到了云南,尤其是接近昆明的时候,自己的老部下、云南都督唐继尧派了包括军队、警察在内的大批人马荷枪实弹做了周详的准备,终于没有让袁世凯手下的军政执法处的暗枪得手。
12月19日,蔡锷安全抵达昆明。
蛟龙归海,即使是风平浪静,也要掀它个三尺波澜。
唐继尧虽然是云南人,但他在云南的影响,远不及老领导蔡锷。军界的蔡锷,比娱乐界的四大天王还有人气。所以蔡锷的到来,这群军人才真正有了主心骨、带头大哥。
而且唐继尧一直心存顾虑,北洋军兵强马壮,先挑大旗与之对抗,弄不好会遭到灭顶之灾。
理想主义者蔡锷,确实有湖南人“耐也耐得烦、干也干得蛮”的胆识和气魄,他主张:我们以一隅抗全局,明知不能取胜,但我们所争的是四万万同胞的人格,我们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
就在此时,秘书送来一封密电,说是南京宣武上将军冯国璋拍来的电报,说了许多袁世凯的不是。
大家一听,什么?冯国璋?这可新鲜,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吧?
其实,这封信不是冯国璋打来的,冯国璋根本就不知道。
袁世凯决定恢复君主立宪制后,冯国璋消极抵抗,不上班、不办公,结果许多事都由秘书长处理。而这个叫胡嗣瑗的秘书长是清末翰林,不喜欢袁世凯,而是主张清帝复位。他私自拍电报就是想把反袁势力给忽悠起来。
只是,胡秘书长不知道的是,他无意中的一封电报,让云南将士立即群情激昂。大家一看,原来北洋系内部也这么脆弱啊,连袁世凯的心腹大将冯国璋都这个态度,那我们还怕啥?
12月22日晚上十点,云南文武歃血为盟,兴师起兵。
23日,云南方面发表了著名的漾电,限袁世凯24小时之内给予答复。这个电文共两通,一通是由开武将军督理云南军务唐继尧和云南巡按使任可澄署名;一通是由蔡锷和戴戡署名。
电文内容,先是批评袁世凯不该背弃自己当总统时的诺言,然后把袁世凯身边的六君子、十三太保之类的痛骂一顿,希望袁世凯为国家计,把小人杀了,我们会继续拥护你为国家元首,否则,别怪我们翻脸。
云南方面,挺会做政治工作,他们一面给袁世凯发出通电,一面又于12月25日对各省大员通电,说明袁世凯是如何背叛民国,我们应该一起举旗反抗,等等。他们同时宣布云南独立,誓死捍卫民国。
云南独立后,随即成立军政府,大家决定仿效辛亥革命时武昌军政府形式,推举一位都督,再推举一位总司令。唐继尧和蔡锷互相推辞,聪明的蔡锷,估计是抱定了“强宾不压主”的原则,仍由唐继尧任都督,蔡锷任司令。都督是镇守后方,司令是冲锋陷阵杀敌的。
为什么,因为物资补给和人员补给,都要仰仗云南,如果因为权力问题让唐继尧这个土生土长的云南人不高兴了,那这支军队顷刻间就会完蛋。
唐继尧深知老领导的用心,甚是感动。都督和司令坐在一桌主持大计时,他是侧着身子坐,不与蔡锷比肩,表示对蔡锷的无限敬意。
按商定的计划,蔡锷领第一军攻四川,李烈钧率第二军取两广,唐继尧统第三军留守云南。
第一军下辖四个梯团,由梯团长率领。梯团下面设支队,朱德任第六支队长。
一个梯团约合一个旅,一个支队相当于一个团。
誓师之后,云南精锐倾巢而出,轰轰烈烈地拉开了要与北洋军决战的架势。
袁世凯压根儿就没把云南放在眼里。国民党当初几个省一起反抗,又能如何?
其实,也不怪老袁轻蔑云南的力量,滇军确实不如传说中的那么兵强马壮。我们的教科书有时过于夸大正义的力量了。
老袁当上总统以来,他的脑袋可不空,哪里强、哪里弱,他很清楚。不管强弱,都要尽力削减你的力量。
民国三年(1914),老袁拨给云南的军费是32万元。
民国四年(1915),老袁拨给云南的军费是24万元。打了个七五折。
由于军费有限,军人也养不多,所以当时云南的现役兵只有陆军两个师,一个混成旅,一队宪兵,十余个步兵连,一个独立步兵营和93个警卫队。
蔡锷跑回云南就起兵,这就得赶紧补充兵源,训练军队,借钱,买军火……一大摊子事呢。为了筹款,云南方面把云南这里中学以上的学校暂时都停办了,把这些经费全部移做军费。他们还劝导乡绅捐款,军情紧急,哪来的劝导啊,也下了强制捐款的命令。同时向各个机关提借款项,还让国民党人给华侨写信,请求捐饷以助起义。
真是难啊。
其实,护国战争能够打赢,不是滇军比北洋军强,而是北洋军内部离心离德。
我们研究历史,千万不要为了美化某些人或某段历史,把空想出来的历史经验,把倒着看历史而提炼出来的历史经验拿出来当作历史事实,那些根本不是历史真实,只会让人越来越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