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体论战

    洋才子的这篇文章影响不小,这毕竟是世界一流的政体专家的研究成果。不过,“土”才子也不含糊,杨度的《君宪救国论》,其影响也很大。

    杨度的这篇长文,袁世凯看到后,击节赞赏,把袁世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都用恰当而精妙的政治理论给说出来了,有理有据,有史有识。袁世凯当即派人送给杨度一面匾额,上写“旷代逸才”四个大字。

    要说还是知识分子好糊弄,这四个字,就把杨度的政治生命紧紧地和袁世凯连接在一起了,相当于袁世凯对杨度开出的“买身契”。杨度一生学问,以“帝王师”为目标,遇到了雄才大略的袁世凯,而袁世凯又有当皇帝的愿望,杨度觉得自己遇到了真命主。

    不过,别说知识分子了,大概人们都是这样,荣誉是牵动人们玩命工作的动力。苦苦劳累一大年,年终评奖时,花几块钱印个奖状,再花几块钱弄个镜框,就完事了。当兵的也是那样,那个几等功争下来,身体能完好无损的,还是少数吧。拿破仑深明此理,所以他说:“只要有足够的勋章,我就可以征服世界。”

    杨度在《君宪救国论》中,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

    一、君主时代,人们还知道为皇家出力。可是皇帝没了,人们不知效忠谁。在当时条件下,人们还不知国家为何物。因此,在中国,没有皇帝就没有权威,这是不行的。

    二、当时中国多数人不知共和为何物,也不知法律为何物。中国出现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是民主共和制度的错误引进而带来的严重后果。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中国人的受教育程度和智识比较低,权力不能交给民众。也就是说,不能实行共和,只能实行君主立宪。

    三、骤然改传统的皇权为民主,中央权威丧失殆尽,国家如同一盘散沙,国内治安,除用专制,别无他策。而且在对于政治稳定性至关重要的权力的交接时期,按照共和的方式进行权力交接容易发生混乱。

    四、结论是:中国的共和,非专制不能治也。如欲救亡,先去共和。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之所以影响大,也可能是有他的老对手梁启超与其对阵的缘故。

    支持君宪的《君宪救国论》抛出后,梁启超先生实在忍不住了,立即写了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杨、梁二人都是大手笔,他们的理论对阵、政治打架,都异彩纷呈,可谓棋逢对手。

    梁先生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对杨度的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

    一、我既不是醉心和偏爱共和,也不是对其他国体有所偏恨,更不是为了追求个人名利,我是中立的。(梁先生开篇就申明自己的立场)

    二、国体问题,本来就没有哪种是绝对的善,哪种是绝对的恶,只以既成之事实来判断,以其成立之根源来判断。从君主到共和,还没喘口气儿呢,又想第二次变更国体,这是瞎折腾,是踩着钢丝走极端。你们这么做,只能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人想当皇帝,而不是你们所说的考虑适不适合的问题,是私心作怪而不是出于公心。

    三、如果说共和值得商榷,那么当初立共和政体之际,最应该商榷之时,你们这帮人干吗去了?

    四、你们感觉实行共和遇到障碍了,那么谁敢保证实行君宪就通行无阻?到时你还变不?如今在共和体制下,是出现了一些专制行为,可是谁敢保证在君主立宪之下不出现君主专制?你们还是趁早打消这个梦吧,中国经不起折腾了。

    梁启超的这支妙笔,足可抵得上十万雄兵。

    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可骂出文绉绉的粗口,这些骂人的话也能流传后世。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王朗,当场把王朗骂死了,这就是舌头杀人的力量。诸葛亮骂王朗时最狠的几句话是:

    你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世,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骆宾王骂武则天时,狂曝其闺房隐私,在《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的檄文中有这样的文字:“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豺狼成性,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

    梁先生骂人,既不是狂曝对方隐私,也不是揭某人的短,只靠说理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梁先生抓住国家的国体政体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不是想推倒重来就推倒重来、不是想折腾几遍就折腾几遍这个关键,直击君主制的最大弊端——君主专制、暴政。这样,梁先生一个人、一支笔,就把袁世凯的御用班子全部击溃。

    知识分子吐口水及用舌头交锋的场景,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