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有波折
在当时中国,一个人想要痛快地施展自己的本领,成就一番事业,是相当难的。
因为不管是官场还是民间都有个毛病,一个人千万别做实事,只要你做了事,肯定会有差错和纰漏,有了差错,就会有人指责。结果就是做实事的人受罚,挑毛病的人升官。这大概就是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句话最直白的翻译就是:耍心眼儿的人能当官儿统治人,傻乎乎干活出苦力的人总是被收拾。
忠心谋国之人,还能够保全自身的,历史上真是太少太少了,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
就像《易经》中说的,只要你采取行动了,就会出现吉、凶、悔、吝四种可能的结果,而吉,只占了四分之一,所以古人说的“天下不如意事,十之七八”,就是这个缘故。
传统中国的政治实际上也是如此,商鞅变法,国家富强了,他遭车裂了,人们在茶余饭后戏称他是“作法自毙”;汉景帝的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藩,加强中央集权,结果他被当替罪羊腰斩了;王安石变法,骂声不绝于耳;张居正变法,死后被鞭尸……其他的,杀其人而用其言的就更数不胜数了。
也正因为这样的教训,在传统中国只要你想改变旧制,首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那就是费力不讨好,弄不好就是身败名裂。
因为你要同整个旧体制、同整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抗衡,还要受不明真相的、你本来想为之谋福利的普通百姓的误解,甚至唾骂。
思想者独行,真的很孤独啊。
画坛鬼才黄永玉曾经说过,从政犹如踢足球,关键要有几个漂亮的进球,漂亮的射门,还要传几个好球,让别人也进球。只不过进球的过程中要避免踢人,还要防止被人踢。更要提防背后踢过来的脚。这一脚,可能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
袁世凯率先进行的晚清军事变革,既要冲破旧体制,又要打破旧习惯,我们今天只看到了小站练兵的结果挺红火,却从来没考虑到组建新军的千辛万苦,也从来没真正想过新生事物在草创、问世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千难万阻。这一点,他足以与李鸿章并驾齐驱。李鸿章组建了新式海军,但陆军中的淮军仍然是旧制。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才真正拉开近代军事变革的大幕。
袁世凯训练新军刚有起色的时候,告状的奏本就送到了皇帝和太后的案头。
袁世凯毕竟还是年轻人,并没有过多地考虑政治上的弯弯绕。比如,清政府一直对汉人掌兵严加防范,当年曾国藩训练湘军时,可以说是天天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练兵时要把满人塔齐布等人推出来,而攻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之后,别人洋洋得意、居功自傲,他自己却吓得以最快的速度裁军,慢了都会被打小报告,说是“拥兵自重”“图谋不轨”。胡林翼任湖北巡抚时,为了生存和做事顺畅,处处要把满人总督官文排在前面,不惜屈身为官文的小老婆大张旗鼓地庆祝生日,让母亲认官文的小老婆为义女,成了自己的义妹,对小女子好话说尽,喜得她整日合不拢嘴,而后靠小女子吹枕边风和咬耳朵根子的力量,才换来了官文的政治合作,使湖北督抚之间的合作顺利天下闻名。袁世凯练兵,他的标准是选拔优秀人才,却忽略了当时最重要的政治条件,没有以满族人为先。这个过硬的政治要件,在他的头脑中居然没有被考虑过,如果不是甲午兵败、清政府急于训练一支能打仗的军队的话,就凭这一点,他袁世凯立即就得被悄悄地“黑”掉:政治上太不成熟。
但这一条件还是被朝中的有心人给记了下来,虽然名义上的弹劾不是这个原因,但实际上这是最重要的政治原因。
袁世凯的练军模式,在神州大地尚属首次,许多方法在时人看来都不可理解。因此,小的矛盾和冲突便一桩接一桩。袁世凯的练兵不以满人为第一条件,在权贵看来,这不是组织自己的人马吗?而且,只要朝廷有新政策、新制度实施,尤其是施行初期,制度不完善,里面就有油水可捞。正如明末大儒刘宗周在《条列风纪之要疏》所描绘的现象:“及至朝廷颁一令,则一令即为渔猎之媒;地方有一事,则一事即为科敛之籍。”这一现象在哪一朝代都有。如果从朝廷全力供给的新军身上卡油,那简直易如反掌;加上新兵入伍时托人的、找关系的,银子肯定是大大地有。这让许多人眼红,且都有心取而代之。恰好,小站发生了士兵强奸民女事件,满族人铁良意识到机会来了,立即弹劾袁世凯练兵不力、用人无方。
御史胡景桂在收集了众人的小报告之后,正式向朝廷奏本,说袁世凯虚糜军费,训练新军如同儿戏,肆意杀戮,不近人情,等等。这些都给袁世凯的热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使他的心拔凉拔凉的。他与结拜大哥徐世昌说是“心神恍忽,志气昏惰,所有夙志,竟至一冷如冰”。
收到参劾的奏折后,兵部尚书荣禄前往查办。
荣禄,并不是传说中的顽固死硬分子,在晚清政坛上,他思想是蛮开明的。对于袁世凯,甚至对于后来的维新派,他其实是说过好话的。而他,又是完全能影响慈禧耳朵根子的人物。
荣禄大人到了小站,眼前一亮,犹如见到了传说中周亚夫治下的细柳营。小袁治军有方,井然有序,军纪严明,士气高昂。荣禄第一次在大清国的土地上,目睹自己治下的兵操练洋式战术,进退得法,堪称雄师劲旅,而且这些战术操典,都是自己这个国防部长前所未见的,于是大为惊叹,认为这才是真正懂军之人,当下起了爱才之心,便做出决定:此人必须保全。
荣禄回去奏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并用自己的人格作保:该人血性耐劳,为朝廷不可多得的人才。
荣禄的庇佑,让袁世凯安然度过了一次重大危机,这在袁世凯的一生中也算是一次极其重要的机遇。有了慈禧身边的红人荣禄的支持,袁世凯得以专心练兵,再也没人嚼舌头根子了。
新军事业从此蒸蒸日上。
荣禄对袁世凯有知遇之恩,这为后来维新变法时袁世凯坚定地站在荣禄一边,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1897年6月,袁世凯被补授直隶按察使,仍负责练兵事宜。
为了提高新军的知名度,袁世凯经常邀请西方军事人员来小站观操。那个时候如果有互联网,人气肯定刷刷地上升。
英国海军司令贝思福来华时,眼中所见新建陆军的操练和演习令他对袁世凯及新军刮目相看。回国后写了《保华全书》,多次盛赞。
这样,袁世凯及其新建陆军,引起了西洋人的兴趣和关注。洋人都知道,大清国的袁世凯,有两下子,虽然年轻,却不可小视。乃至1900年八国联军进中国时,也没敢硬碰袁世凯的这支军队。
就在袁世凯刚躲过第一次危机,雄心勃勃、准备大有作为之际,一场巨大的危机向他袭来,那就是维新变法涉及的帝、后权力之争,需要所有官员重新“站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