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和十一个壮小伙决斗
李鸿章因签订中日《马关条约》遭到辱骂,替最高统治者的决策失误背了黑锅,受到一段时间冷处理,担任了“总理衙门行走”——外交部的一个闲职。而此时法国在越南一带也不安分,李鸿章于是被慈禧放到两广,既是躲开舆论的旋涡,也是为大清镇守南大门。
这件事对李鸿章本人来说是个好事,至少是躲开了戊戌变法这次风浪,既不用费力站队,也不用挨后人的骂,杀人的事肯定与他无关。
但对朝廷来说,这就是个不好的事了。李鸿章就任两广总督后,朝中的开明大臣没了领头的,而太后身边则被一群不明时势的顽固守旧大臣包围着,所以当发生大事的时候,已经没有明白人给出谋划策了,大事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维新变法后,慈禧太后看见光绪皇帝已经不听自己招呼,还想置自己于死地,她就想再立新帝。可是,当她悄悄地征求诸臣意见的时候,除朝中的顽固派支持外,在外的封疆大吏,尤其是东南督抚居然一致反对。执掌兵权的湘军统帅、赫赫有名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大人直接回电:“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这句话极有力量,慈禧不敢惹起众人反对。
不过慈禧仍不甘心,她又放出风来,说光绪帝病危。各国公使们可不想清国太乱,这样对他们国家在中国的投资非常不利,加上老外心实,于是一起谒见庆亲王奕劻,要求派一位医道很高的法国医生来给皇帝看病。慈禧虽然不允,但架不住外国公使的一再要求,于是就同意了医生入宫诊治。
结果,这位法国医生说,皇帝很健康,哪有病啊?
慈禧太后极为不满。
老太太遍邀各国公使夫人,说明了自己的难处和想法,希望各国公使能够帮忙,结果各国公使根本不听这套。
慈禧太后一直对洋人怄着一肚子气,“眼中钉”康有为是英国人救跑的,“肉中刺”梁启超是日本人救跑的,这简直就是在跟自己过不去。
更可恨的是,梁启超到日本后,在横滨办起了《清议报》,用他那饱蘸深情的如椽大笔写出一篇又一篇精彩的文章,而清廷这帮只会巴结老太太的肥头大耳的官僚,加起来也骂不过梁启超一个人。慈禧太后恼羞成怒却又鞭长莫及,与日本交涉,遭到日本的断然拒绝。
鬼子们巴不得中国乱成一锅粥才好呢,他们可以直接拿勺舀着喝。
慈禧太后气得直骂:这群不知深浅的洋鬼子太可恨,非给他们点儿颜色看看不可。
1900年初,被长期软禁在四面环水、阴气甚重的瀛台里的光绪皇帝突然间真的生病了。
就在慈禧又为皇帝的去留而左右为难、摇摆不定的时候,她的亲信荣禄认为:光绪皇帝一直为西方各国所青睐,主张变法,与西方接轨,被视作开明之主,这正是西方各国公使一直比较欣赏光绪皇帝的原因之所在。废了他很容易,但是与西方各国的关系可能大受影响。
慈禧太后终于打消了废黜光绪的念头,但她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决定另立储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这样,清廷于1900年1月24日召开王公大臣会议,立端王载漪之子溥隽为储君。
端王载漪本是个庸碌无能之徒,只因为他的老婆是慈禧的侄女,时常陪着太后出游,深受宠爱。而他为人虽鲁莽,却极怕慈禧,每次见到慈禧时都汗流浃背,这被慈禧认作是忠厚可靠的表现。亲戚加亲信,慈禧选中了载漪之子溥隽为皇储。
在皇权时代,皇储不能轻易立,除非老皇帝感觉自己真的不行了,才会考虑接班人的问题。而光绪皇帝刚三十岁,给这样年轻的皇帝立个皇储,明摆着就是有人释放政治信号要取而代之了。
光绪皇帝主张变法,励精图治,在民间深得人心。立皇储的消息传出,老百姓也不干了,在那个专制的年代,为皇帝请愿的各地代表居然络绎不绝。
慈禧太后大为恼火。
而另一边呢,载漪在儿子被立为储君后,心情高兴极了,命人摆好茶点,以备西方各国使节前来祝贺。可是等了三天三夜,一个洋人的影子都没有,载漪颜面尽失,恼羞成怒,与洋人自此不共戴天。
载漪四处打听,有没有武林高手,招来好替他杀洋鬼子,这时,有人告诉他,有股力量叫“义和团”,金钟罩,铁布衫,踏雪无痕,铁掌水上漂,可以试试看。
抱着这个态度,载漪接近义和团,被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技给惊呆了。载漪、徐桐、刚毅等保守派大臣欣喜若狂,有这样的神兵神将,以前却不知道,这要是用好了,对外可以打败洋人,一雪国耻,对内可以扶持溥隽登基,实现载漪为天子父、徐桐为天子师、刚毅为中兴臣的梦想。
他们几人开始轮番在慈禧太后耳边吹嘘义和团的神通广大,老太太耳根渐软。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看京剧的时候,有些大臣投其所好,把义和团里武功高强者引到戏班里,当场表演他们的神功、刀枪不入之术,把老太太唬得一愣一愣的,也逐渐萌生了利用拳民抵御外侮的想法。
自朝中权贵目光瞄准义和团之日起,义和团便开始自由地出入北京城和天津城,有时也被某些官员带进带出皇宫。
这样,民间的仇洋情绪和最高统治者的仇洋情绪渐渐汇聚到一块儿,中国的大地上又要发生大事儿了。李鸿章这样的开明大臣不在身边,大清这列渐渐偏离轨道的列车,就再也没有人来踩刹车了。
1900年4月中旬,涞水拳民烧毁保定铁路。5月,京城的拳民开始毁教堂、杀教民,并且烧毁了正阳门。不仅如此,北京、天津、直隶境内的电线、铁路、电杆等都被认为是“妖物”,全部砍毁,洋人的玩意儿一个都不留,一律烧,砸。
各国发出照会,要求清国必须妥善解决,如若不然,将会派兵保护本国利益。
5月下旬,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商讨解决时局的办法。大臣中一派主张围剿义和团,另一派却认为这样会失去人心。慈禧太后本人也认为人心可用。
鉴于义和团的发展及其对外国势力的排斥,列强于5月28日提出,要派出“使馆卫队”进入北京。清政府先是拒绝,后被迫于31日同意。
列强在向北京派兵的过程中,遭到义和团的抵抗。6月5日和6日,清政府先后派出赵舒翘和刚毅等人去考察抵抗情况,结果刚毅等人的态度是“力言拳民可恃”。于是,政府中的大多数官员利用民团抵抗外侮的决心,已酝酿成熟。
6月10日,列强不顾清政府的阻拦,正式组建八国联军,准备从天津向北京强行进军。
不过,这个时候,荣禄还是比较清醒的。荣禄这个人不是民间传说的那样顽固不化,你看他在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视察新军,本想查办袁世凯,却起了爱才之心,力保下来;慈禧太后想废光绪的时候,他也是冷静委婉地劝告。对于义和团,荣禄是不信的,他更不希望与列国开战,在正常情况下,他也有能力劝得住慈禧太后。
年轻的光绪皇帝,经过了甲午一战后,吸取了教训,也坚决反对与八国开战。
6月21日,摇摆不定的慈禧太后又一次召开御前会议,紧急研究和战事宜。
在会上,慈禧太后突然宣读一个文件,说是得到洋人照会,洋人要出兵逼迫慈禧太后交出权力,还给光绪帝。
这个消息,据说是端王载漪在背后搞鬼,载漪见慈禧尚未下定决心利用义和团对西方开战,便派人伪造西方使团照会。照会中要求慈禧归政于光绪,废黜大阿哥,并准许西方驻兵北京,代中国征收税赋等。
慈禧果然一下子被激怒了。
这个消息到底是真的,还是大臣或是太后伪造的,已经无从得知。此时,慈禧已经不顾光绪皇帝和开明大臣的反对,俨然成了“愤青”。这帮洋鬼子,不给他们点颜色,真是不知老娘的厉害。“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我为江山社稷,不得已而宣战。”
世界上有两种人胆子大:一种是艺高人胆大,第二种是无知者无畏。慈禧太后和顽固派大臣属于后者。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1900年6月21日),大清朝廷宣布即日起与各国正式进入战争状态。慈禧可能嫌仗打得不过瘾,她一声令下,清廷对所有洋人(其实就是当时所有和清政府打过交道,让清政府很不爽的十一个国家,包括德国、奥匈帝国、比利时、西班牙、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国)宣战。
清政府向各国宣战的同时,也悬赏捕杀洋人,规定“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义和团开始围攻各国使馆。人没杀几个,却捅了马蜂窝。
一个老太太,一口气点了十一个身体倍儿棒的洋人小伙,不管皮肤是白的、黑的还是黄的,身材是高的、矮的、胖的、瘦的,都要与之决斗。勇气可嘉,但的确是蠢了点儿。岂止蠢了点儿,简直愚不可及。
记得周星驰和吴孟达演的《九品芝麻官》中,对方“辩护律师”方唐镜叫嚣“你打我啊,你打我啊”,周和吴二人毫不犹豫地上前一顿扁踹,踹完了,吴孟达拍拍手说,像这种要求,我这辈子都没听说过。
列强早就看中了马可·波罗描述的铺满黄金的国度,正苦于没有宣战借口,这下子终于听见了“你打我啊,你打我啊”的强烈呼唤。
老太太很不幸,既碰到了神一样的对手,又遇到了猪一样的战友。
整日沉浸在马屁声中,她真的把自己当成了练会葵花宝典的东方不败,老太太也拿着一根绣花针,冲了出来。
悲剧,闹剧!终于演出了再也无法收场的悲剧加闹剧。李鸿章忍辱负重、打脱牙和血吞、苦心支撑多年的架子轰然倒塌。
唉,冲动是魔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