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南下

    武昌起义的第二天,1911年10月11日,旧历八月二十日,是袁世凯52岁生日。

    尽管袁世凯仍然赋闲,但形势的发展和各方面传来的信息,对袁世凯都是有利的,前来问计者络绎不绝,前来探讨时局走向者也不断。前两年,袁世凯静静地躲避危险,没有过生日,今年故旧、朋友,以及一些想巴结的人,真是来了不少,他们一定要给袁大人过一下生日。

    袁世凯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虽然罢官在家,但他仍然不甘于做一个田舍翁,还在遥控着北洋军,这些连朝廷都不放在眼里的兵将,能死心塌地听袁世凯的,这肯定不是简单地用金钱所能买来的。有人研究说袁世凯给来洹上拜访的人每人一根金条,以此笼络人心,此解释极为牵强。

    古人云:“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袁世凯此时无权、有些许利益,单单靠这两个办法,根本不可能维持得了兵将对他的忠心。那么袁世凯靠什么来聚拢部将之心呢?

    袁世凯有一本同僚录,里面不仅记载着北洋军旅以上军官的生日及父母的寿辰,而且记载着清末二品以上官员的信息。逢年过节,这些进入袁世凯名录的人总会收到贺礼。有一位北洋军官随皇族出访欧洲,他母亲在山东乡下突然去世,袁世凯得知后亲自主持,把他母亲的葬礼办得隆隆重重,风风光光。半年后该军官回国,到袁世凯面前长跪不起……其实这可以解释为“以情”相交,“以心”相交。你如果遇到这样的领导,大事小情总为下属着想,即使你明知道他这是权谋,但你也一定会甘心为之驱驰,不是吗?

    这样的领导,得到部下的拥戴,是必然的。

    就在袁世凯于养寿园中酒过三巡、风月无边的时候,电报房里紧急送来一份电报,武昌被革命党人拿下了!

    袁世凯期盼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只有天下大乱,他袁某人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袁世凯立即命人撤下宴席,停止唱戏,思考可能出现的变局,商量下一步的对策。

    从局势发展和现有的情报来看,这股起义势力,不是一般的小打小闹的游民或散兵游勇可比,连洪秀全、杨秀清的起义都不能与之相比,他们不抢不掠,志在天下;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想实现抱负、做一番事业。对付这股势力,朝廷采取的对策必然是速战速决、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以免引起连锁反应。

    那么,朝廷出兵必然是以自己的北洋军为主力阵容,带队的,不是段祺瑞,就是冯国璋。

    以北洋军的实力,以段、冯二人的才能,再集合朝廷的物资给养,打下他们,尽管要费些力气,但是结局肯定是没有任何悬念的。

    自从辛丑事变以来,朝廷十年没有正式大规模用兵了,如果北洋军不用袁世凯出山带队,别人照样能带兵取胜,如果自己多年费尽心血打造的北洋军,成了别人的工具,成了别人升官发财的筹码,那自己岂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不行,这绝不行,我绝不能被别人用完后再弃之如敝履。

    北洋军是我的,永远是我的。

    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如果没有我,军队照样打胜,我就会变得一文不值,只能乖乖地躲在深山颐养天年了。

    因此,这将是我袁某人能不能重新出山的最后一个机会。

    我一定要抓住。

    但是袁世凯又不可能向朝廷请缨上战场,那么,下活这局已经走入绝境之棋的招数,就是不让朝廷之兵剿灭革命党。局势发展到这一步,如果冯国璋和段祺瑞对自己还如当年一样忠心的话,那么,走开这步棋,一点儿都不难。

    冯国璋、段祺瑞,在这个关键时候,会来吗?

    即使冯、段二人看不到这一步棋,自己的磕头大哥徐世昌,以他的智慧,绝对会想到这一步。

    会的,一定会的。

    想到徐世昌,袁世凯眼前豁然一亮。

    静观时局吧。

    摄政王载沣到底是不会识人、用人,他执掌大权以来,用的全是庸人不说,这次武昌起义,他还起用了冯国璋带北洋军。防了半天袁世凯的人,还是没防住。

    冯国璋不仅是袁世凯的亲信,而且是铁杆儿亲信,心腹大将。只不过在袁世凯罢官这三年,冯国璋利用他一贯稳重和善于结交的风格,加上当年任皇族贵胄学堂的总办,在皇族里认识不少人,人缘比较好,结果载沣居然就认定冯国璋这员将领可用,大概他想对袁世凯的人马进行分化瓦解吧。

    荫昌的兵马先行,他要抢先到达湖北,给革命军来点儿颜色看看。但这个在军队混得开、人缘好的人,居然也来拜会了袁世凯。荫昌与袁世凯关系甚好,特别是摄政王掌权后,袁世凯得保人头,荫昌出过大力,袁家上下都很感激他。因此,袁世凯送他出发时叮嘱他:“湖北方面,有黎元洪为将,千万不可小视!”

    荫昌发兵后,冯国璋也率军南下,他发兵的速度也不慢,只不过,冯国璋的队伍到了河南彰德附近就停了下来,他简身束装,悄悄地来到了袁府,向袁世凯汇报一段时期以来的工作,并恭敬地向旧主请教当今天下之大计,以及自己下步工作目标。

    袁世凯非常满意,自己当年带出的兵,终于没忘自己,还和当年一样,那么,距离自己出山只有咫尺之遥了。

    袁世凯送给冯国璋六个字:慢慢走,等着瞧。

    一切玄机自然就在其中。

    冯国璋心领神会。明白了,你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

    望着冯国璋远去的身影,袁世凯从心底发出当年曹孟德对关羽的评价: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

    局势的发展完全在袁世凯的掌握之中。

    北洋军到湖北后,陆军大臣荫昌在湖北孝感扎下了南征大营,原想一鼓荡平革命军,抢个头功,讨个彩头,却万万没有想到他根本指挥不动这支军队的一兵一卒。

    你谁呀?荫昌?没听说过,是封妻荫子的“荫”还是大树底下好乘荫的“荫”啊?一个人拜把子,你算老几啊?

    这个留学过德国学习军事、担任陆军最高领导、除军事知识之外啥都通的军人,终于领教了打造这支队伍的袁世凯的厉害。

    冯国璋的军队,更像是扭秧歌似的,进一步、退两步地慢行军,好不容易走到目的地了,又根本不考虑进攻的事。

    荫昌一看,大事不好。

    赶紧向朝廷汇报情况。

    摄政王载沣,上任三年来,一直风风火火地改革,尽情地使用着自己的权力。可这一次,他可彻底不知所措了。

    这不是明摆着要袁世凯出山吗?

    载沣赶紧召开核心层的碰头会,商讨研究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