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子弹在飞
另外,临时政府在对光复会成员的安排上,也很有深意。章炳麟的顾问一职,是个可有可无的位置。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也是边缘化的职位。最初孙中山想提章炳麟任教育总长,各省代表不同意。但实际上,章炳麟是想在新政府中担任诸如国师、帝王之师一样举足轻重的职位,而临时政府的安排,基本上是没有他的份,加上他对孙中山的印象一直不好,所以他转而倾向武昌方面了。
在清末活动的几支革命力量中,光复会与同盟会是平分秋色的。孙中山十六年在海外,而国内组织的武装起义,陶成章厥功至伟。
陶成章以排满反清为己任,辛亥革命前,曾两次赴京刺杀慈禧未果。在1911年的广州起义和上海起义中,均担任主要组织者,率部攻克南京,也是个相当生猛的角色,为辛亥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
光复会的三大领袖中,蔡元培、章炳麟两个人是大知识分子,实际主持全局的也是陶成章。
但是,陶成章与孙中山早有嫌隙,章炳麟在东京指责孙中山贪污时,其实就是陶成章先发现问题的。双方闹翻后,陶成章在海外说了许多孙中山的不是,尤其是1909年9月,陶成章等发布《七省同盟会员意见书》(又称《南洋革命党人宣布孙文罪状传单》),列举了孙中山“残贼同志”“蒙蔽同志”“败坏全体名誉”等“三大罪状”,十四件事实,引起同盟会成员的愤恨。
水至清则无鱼。陶成章一身清正,看不惯有的同盟会成员把筹来的款乱花一气,更厌恶进赌馆、逛妓院等下流行为。陶成章在南洋筹得巨款回到上海时,同盟会中部地区领导人陈其美找上门,希望得到一笔经费,没想到遭到陶毫不留情面地大骂,说华侨省吃俭用来的钱,不会给同盟会去吃喝玩乐,一块大洋也没给。
此次孙中山从国外回国之前,同盟会先是大造舆论,说孙中山正在跟美国谈判,会带美国兵舰前来助战,还要在长江上搞训练。可实际上孙中山连一个大子儿也没带回来。陶成章大怒,不仅指责孙中山“窃取”总统大位,还翻出当年南洋筹款的老账,一时间,双方唇枪舌剑,吹胡子瞪眼。
自此,陶成章与孙中山、陈其美结下了深深的怨恨。
但不管怎么说,光复会成员以浙江人为骨干,他们多年在江浙一带经营,为革命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尤其是南京的攻克,陶成章功不可没。
然而,尽管江浙沪三地光复,光复会出了大力气,可光复会并没有得到沪军都督一职,浙江都督一职也在两可之中,陶成章与陈其美确是要翻脸了。
由于陶成章曾在上海设光复军司令部,招募士兵,与陈其美争权,他在江浙一带人心中的巨大人望,也让陈其美感到不安。
关键时刻,一心跟随义兄陈其美的蒋介石挺身而出,带上江湖小弟王竹卿等人,运用他在日本士官学校学来的一身本领,于中华民国成立后的两个礼拜,即1912年1月14日,在凌晨两点左右,摸到上海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头等病房,把子弹射向了陶成章。
王竹卿,本为太湖水盗,后入光复会,与蒋过从甚密,蒋介石既予之银元,又诱说为陈其美都督效力将有莫大前程,于是他便欣然听命。
这是令“民”国非常蒙羞的枪声,为光复东南贡献巨大的革命元勋没有死在清王朝的手里,却在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刻被来自革命阵营内部的子弹击中了。
陶成章被暗杀后,孙中山闻讯,“不胜骇异,非常痛悼”,并即刻下令:“严速究缉,务令凶徒就获,明正其罪,以泄天下之愤。”
蒋介石在《中正自述事略》中辩解道:“陶之丧心病狂,已无救药,若不除之,无以保革命之精神,而全当时之大局也……故再三思索,公私相权,不能不除陶而全革命之局。”蒋介石的一面之词,加上蒋主政后的国民党史观,对光复会领袖陶成章的评价是极不公平的。
蒋介石在日后所写的日记里并不讳言刺杀陶成章的动机:“余之除陶,乃出于为革命为本党之大义,由余一人自任其责,毫无求功、求知之义。然而总理最后信我与重我者,亦未始非由此事而起,但余与总理始终未提及此事也。”蒋介石这么一解释,倒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蒋在日记中透露心迹,“总理(孙中山)信任我是有原因的。虽然我从未向总理报告,他也未和我提过,但我相信总理心中是有所感的”。他认为他做了一件总理孙中山不能做的事,而且孙中山心里会“明白”的。
蒋介石既然是陈其美的小弟,上海又是沪军都督陈其美的地盘,那么这个案子的侦破,便难上加难了。
然而,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从3月下旬起,情况发生很大变化,光复会通过自己的秘密渠道,侦知光复会的叛徒王竹卿与陶案有直接关系。27日,王竹卿被击毙在自家门前的台阶上。
光复会发现了王竹卿与此案的关联,自然就发现了王竹卿与蒋介石的关系。4月中旬,另一嫌犯陈锡奎等又被捕,陈其美、蒋介石这才感到不妙,于是五六月间陈其美安排蒋氏匆匆东渡日本。
主犯没有了,接下来,便中断了许多线索,再也查不到有价值的证据了。
这个案子,史学界基本认定是陈其美指使义弟蒋介石做的,孙中山应该是不知情的。但是,从事件前后发展脉络来看,同时结合蒋介石日记里面的线索,是不是还可以这样认为:25岁血气方刚的蒋介石不仅是为义兄两肋插刀,也是为了取悦元首——元首与别人吵架,有人来拍马,这应该是情理之中的,更何况这样做也是年轻人给自己的政坛发展铺路。
如此说来,孙中山虽不知情,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可能因他而死。
25岁的蒋介石,既为义兄铲除了政敌,也引起了孙中山的注意,并树立了自己忠心护主的形象,一举三得。蒋介石的举动,日后取得了丰硕的回报,他能被孙中山信任而得到军事大权,绝不是一朝一夕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