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
1914年,对于刚打败国民党武装、权势正盛的袁世凯来说,却是一个多事之秋,袁世凯一生事业的下坡路也由此拉开帷幕。
据西方著名的“墨菲定律”,如果一件事可能变坏,那么它就一定会变坏,而且往往在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时间、最不愿意看到的地点,以你从未想到的、最不可收拾的方式变坏。
这年夏天,如同光绪和慈禧驾崩那年一样,袁世凯同样接到了两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列强无暇东顾的时候,新成立的中华民国终于可以喘口气、迎来自己发展的大好时机;坏消息是,日本也发现了在列强没有精力顾及中国之际,是独霸中国的最好的时机,于是决定对中华民国痛下杀手。
先来说一下民国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应对策略。
接到各国宣战的公文之后,袁世凯召集黎元洪、徐世昌、梁士诒、孙宝琦等人,商讨应对之策。鉴于民国初立的重重困难,以及多年的积贫积弱,袁世凯政府决定采取中立的立场,充分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恢复国家元气,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
商定中立之后,袁世凯以国家元首名义,电请美国政府转达参战各国,不要在已经宣布中立的中华民国的土地上作战。
电文发出后,美国政府没有明确表态,因为此时美国也宣布中立,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日本驻华代办小幡却提出抗议。此举大有深意!政治敏锐性强者,尤其是对日本深刻了解者,已经嗅出日本将会对华采取不寻常举动的气息了。
袁世凯越琢磨越不对劲,一天夜里,他把梁士诒找来,二人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流和秘密交谈。
袁问:“欧战祸及远东,目前最急的事应从何处着手?”
梁答:“有两件急务,一是救济财政;二是提防日本侵略。”
梁士诒先分析了民国面临的财政困难。他说,去年列强借给民国的二千五百万英镑贷款,现在所剩无几,虽然经济发展已见起色,但国家正像大病初愈的人一样,国库仍然空虚。现在各国忙于打仗,谁都急需钱,我们目前必须先打通财路。一方面我们要发行公债,另一方面,暂时把庚子赔款应支付给各国的关税、盐税款项,一律提存于银行之中,同时宣布我们的立场,各国赞同也得赞同,不赞同也得赞同。这些钱,应付我们国家一两年财政紧缺是不成问题的。如果不做这些财政上的储备,一旦国家有事,我们根本无力应对。
梁士诒最忧虑的,还是日本趁机侵略。
梁士诒说,英国公使朱尔典曾告诉过他,英日同盟已经订立了,这里面的最大问题是,战争爆发后,日本必定帮助英国来攻打德国,但以日本的鬼心眼儿,他们不会派兵去欧洲,肯定会直接出兵被德国控制的青岛。尤其是中国宣布中立、禁止各国在本土上交战后,日本抗议,他们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
因此,梁士诒建议,应该乘日本尚未出兵青岛之前,通过与袁世凯有多年私交的英国公使朱尔典来与英国密议,由英国人威胁要夺取青岛,然后由我们自己出面与德国磋商,要求德国将青岛归还我国,同时暗中派兵包围青岛,谈判不成,即用武力夺取,先下手为强。如果青岛真正掌握在我们手里,日本就没有理由再出兵侵略了。
袁世凯对于财政计划是完全赞同,责成梁士诒全权办理。但是对于出兵青岛、与德国人翻脸一事,尚有顾虑。他也知道,此举可行,但国家刚刚宣布中立,又出尔反尔,失去了国际信义,在外交上交代不过去。
就在袁世凯犹豫不决的时候,日本人又亮出了东洋战刀。袁世凯唯一的机会也失去了。
“夫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袁世凯“遭难得之运,蹈易解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悔之晚矣。
1914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根据曾经订立的英日同盟,认为日本“有义务”帮助英国,“更有义务”实现“东亚和平”,向德国政府下了最后通牒:一个月之内,也就是9月15号之前,德国在中日两国海面的军舰上务必完全解除武装,无条件把胶州湾交付日本,以便将来“归还”中国。如果在8月23日正午以前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日本则采取“必要”的措施。
紧接着,8月16日,日本驻华代办小幡警告中国不得从德国人手中接受青岛,否则日本将认为中国是自行破坏中立。
日本人的意图已经完全清楚了,就是要以帮助英国为由,出兵中国青岛,进而向中国腹地推进。
德国宣布:“德国可以考虑把青岛交还中国,但是日本也应将台湾交还中国。”
8月23日,日本政府因没有得到满意答复,正式宣布对德国宣战。同一天,德国向袁政府表示,愿将胶州湾租借地无条件交还中国,但袁政府因此前受日本警告,不敢接受,电请美国政府代为接受,然后转交给中国。可是不待美国答复,日本已向胶州湾采取军事行动了。
日本鬼子真是精得要命,他们已计算好了每一步行程。明明是赤裸裸地出兵中国,却声称是攻打德国,袁世凯是有苦说不出。
有人会说,我们自己的领土,被折腾成这样,袁世凯,你的血性哪里去了?耗子动刀——窝里反有能耐,真是窝囊。
其实,在这个时候,如果稀里糊涂地开枪,正是日本人最愿意见到的,因为这不止是向日本宣战,而且是同英、法、日等协约国集团开战。